張偉棟
(河北省三河市農業農村局,河北三河 065299)
牛奶和牛肉均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營養物質。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對牛奶和牛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牛養殖數量也不斷提升。而牛養殖量的增加使病牛數量也不斷增加。很多牛病的發生不止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影響整個地區,導致該地區內牛肉產品滯銷,影響牛產品市場經濟,對社會的穩定發展非常不利。對此,養殖戶應加強牛病預防和治療工作,有效避免牛病的發生和蔓延。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常見牛病的防治措施及特點進行分析,為牛養殖戶提供借鑒。
牛結核、牛口蹄疫、牛感冒、犢牛腹瀉等是牛養殖期間的常見類型,本文對這幾種牛病的傳播途徑、臨床癥狀、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等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牛結核是牛養殖期間常見的一種細菌性疾病,其致病菌為結核分枝桿菌。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傳播方式較多,如感染病牛傳播、帶菌禽類傳播、人的活動傳播、帶菌飼料或飲水傳播、生殖道傳播、哺乳傳播。發病部位也較多,根據其發病部位可以分為牛肺結核病、牛淋巴結核、牛乳房結核、牛腸結核等,部位不同伴有的臨床癥狀也不同。其中牛肺結核會導致病牛出現咳嗽、呼吸不暢、咳痰、精神不振、貧血、食欲缺乏、泌乳期奶牛的產奶量降低等癥狀;對病牛進行聽診伴有摩擦音,觸診伴有體表淋巴結腫大。牛乳房結核會導致牛乳房淋巴結腫大甚至伴有腫塊,隨病情進展導致牛乳房伴有不平整情況;奶牛泌乳量和乳汁品質嚴重降低,甚至停止泌乳。牛腸結核多發于犢牛,導致犢牛腹瀉、便秘、便血等癥狀。如發生在牛咽喉部位則會導致牛吞咽困難或呼吸不暢。
該病的預防措施如下:①定期進行牛群的結核病檢疫工作,每年2 次,及時淘汰陽性牛;②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處理,可采用5%~10%熱堿水、10%漂白粉、3%福爾馬林、3%苛性鈉和3%~5%來蘇爾對牛舍進行消毒[1];③購買新牛時應先做好檢查,購買后可單獨飼喂,確定無結核病后再并入牛群;④對于存在牛結核威脅的犢牛可應用卡介苗接種處理,一般出生后30d 在牛胸垂皮下注射50~100mL,以后每年接種1 次。針對該病,通常采取淘汰病牛的方式進行處理,如治療可采取鏈霉素、異煙肼和對氨基水楊酸鈉等藥物。
犢牛腹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在初春、夏末及秋季發病率較高,不超過3 周齡的犢牛較為常見。根據病因可分為由于牛奶飼喂過量、牛奶品質較低或改變飼喂成分等原因導致的營養性腹瀉,及由于大腸桿菌等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引發的傳染性腹瀉。犢牛發病后伴有拉稀便、體溫升高、脫水、精神沉郁及體重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犢牛的生長發育,甚至導致犢牛死亡。針對此疾病的預防措施包括:①做好母牛飼養管理,妊娠母牛營養管理不僅對胎牛的發育有影響,而且影響其乳汁質量和免疫蛋白水平,在此管理期間應保證飼料中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物質成分,并保證飼喂時不要過飽或過餓。母牛分娩后要做好乳房清潔,如有條件,可于產前對母牛進行大腸桿菌疫苗、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另外做好牛舍清潔、消毒等工作,及時清理排泄物,每兩周沖洗1 次料槽[2]。②做好犢牛飼養管理工作,保證犢牛出生后半小時內吃上初乳,通過初乳中的抗體提升犢牛免疫力,另外按照“定時、定量、定溫”三定原則進行犢牛飼喂。對腹瀉犢牛應盡快進行治療,可每天分3 次,每次喂服4~6g 磺胺脒、4~6g 蘇打粉及2~3g 乳酶生,連續飼喂3~5d;每天分兩次,每次喂服犢牛1.5~3g 新霉素、1.5~3g 鏈霉素及3~6g 蘇打粉,連續飼喂3~5d。如犢牛存在嚴重脫水情況,應對其進行補液處理,如犢牛存在體溫升高情況,應用肌注方式給予犢牛阿尼利定、地塞米松、利巴韋林等藥物。針對病毒導致的犢牛腹瀉,當前并無特效方法進行治療,通常需對癥治療并加強犢牛的護理干預。
牛感冒是一種病毒導致的傳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寒冷季節發病率偏高。發病后病牛出現體溫升高、氣喘、精神不振、咳嗽、食欲下降及四肢柔軟無力等不良癥狀。因此,應及時關注氣候變化,在氣溫降低較大時做好牛舍防寒、防風等工作;保證牛舍干燥,及時為牛舍更換墊草[3];在對牛進行飼喂時可適當添加抗生素和維生素。在治療感冒時,應關好門窗,嚴防風雪入侵。患病初期可注射350mL的生理鹽水;臨床救治時可以注射100~200 萬單位的青霉素,連續灌服500g 熟谷子和250mL食醋的混合物2~3d,每天1 次;或川芎15g,甘草和獨活各50g,荊芥和防風各40g,桔梗和茯苓各45g,羌活、柴胡、枳殼及前胡各35g,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末,開水沖調后連續灌服2~3d,每天1 次即可。
牛口蹄疫是一種一年四季均會發生的病毒性疾病,可通過空氣和水等傳播。該病會導致牛出現體溫升高、食欲下降、黏膜或柔軟皮膚出現水泡、精神萎靡等癥狀。預防措施如下:①做好牛舍清理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牛舍中存在的垃圾、排泄物和分泌物;定期進行牛床、水槽清理,用碳酸鹽、氫氧化鈉及甲醛溶液聯合對牛舍進行消毒處理;科學配制飼料,提高牛的免疫能力,禁止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場區。②妥善處理病牛,如發現疑似口蹄疫的病牛應及時采取隔離措施,轉移至單獨牛舍進行飼喂,并進行病因檢測。③做好牛群免疫接種工作,養殖戶應定期對牛群進行檢查,并為牛群注射口蹄疫疫苗,以有效避免牛口蹄疫的傳播。④嚴格控制牛群購買途徑,在購買牛只時首先應避免購買來自疫區的牛群,并且在購買時做好牛群檢查工作,確保購買的牛群健康,以防牛只攜帶疾病對其他牛造成感染。針對口蹄疫病牛,如癥狀較輕,隔離15d 內可自行痊愈;如隔離期間發現牛伴有不良癥狀且無緩解,應及時進行檢查并對癥治療:每天用0.1%高錳酸鉀清洗病牛口腔,完畢后對病牛口腔涂抹碘甘油或3%紫藥水;為病牛提供流食,并保證病牛飲食營養均衡;對病牛蹄部患處應用1%硫酸銅溶液進行清洗,每天分兩次在患處涂抹青霉素軟膏并包扎。治療期間保證牛患病部位不要沾水,上述處理后15~20d 患處可恢復。
對病牛的疾病類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病牛疾病類型仍以傳統的牛結核、牛口蹄疫、牛感冒、犢牛腹瀉及代謝、消化疾病為主。牛病種類并不多,但病牛數量卻不斷增加,這與當前我國牛養殖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關。養殖場在擴大養殖數量的同時,并未有效提升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導致很多疾病仍威脅牛群健康。對此,切實提升牛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對控制很多疾病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
對牛病分析和研究發現,很多牛病不只在牛群中進行傳播,甚至可以傳染給人,如結核病、布魯氏菌病等。這些人畜共患病通常傳染性較強,治療比較困難。在進行飼喂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區域,以免很多疾病通過人傳播給牛群。此外,飼養人員在對病牛進行護理和治療期間應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以避免牛病傳染給人,對飼養人員的健康造成威脅,同時避免以人體為媒介促進疾病的廣泛傳播。
牛病雖然類型較多,但其發病時很少為單一病原感染,多為混合感染。且與其他單胃動物不同,很多病牛在伴有傳染性疾病的同時也會并發內科疾病,給牛病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對此,在分析牛病時,一方面要結合各疾病的臨床癥狀,同時也要結合先進的診斷手段,以明確牛病類型,從而有效實施對癥治療。
牛常見疾病類型不多,但各常見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對此,在牛養殖期間首先應加強飼養管理、預防接種管理及牛舍和周圍環境管理等工作,防止牛群感染相關疾病。如發現牛只存在相關疾病時,首先應做好病牛隔離,并根據牛病的類型和特點實施針對性治療。很多牛病為混合病,在進行治療時應做好牛病診斷,根據不同疾病進行綜合治療,以保證治療效果。另外,很多牛病為人畜共患病,養殖期間養殖人員應做好防護工作,避免牛病傳染給人,影響養殖戶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