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娟
[清徐縣農業機械(畜牧)發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400]
隨著奶制品市場的不斷擴大,奶牛場數量不斷增多,在奶牛飼養過程中,做好獸醫衛生保健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奶牛患有疾病,不僅會影響奶牛的健康及奶牛產奶的數量和質量,還能污染環境,有些人畜共患病還能對飼養員的身體造成損傷。因此,要了解奶牛疾病的種類、特點,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還要做好日常衛生保健工作,確保奶牛健康成長,促進產奶質量和數量的提升,使奶牛場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飼養奶牛要先為奶牛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不僅要保障各種用品齊全,還要保持環境的干凈衛生,避免細菌和病毒的滋生與傳播。因此,要做好奶牛各類用具清潔工作,包括擠奶工具、料槽等,奶牛本身也要保持衛生,另外還要加強牛舍環境的整體消毒,主要消毒方式如下:
第一,物理消毒。包括煮沸、高壓蒸汽滅菌、紫外線消毒等等。在環境消毒中,可以采用物理消毒的方式,主要采用紫外照射的消毒方式。紫外線照射最好采用波長為265nm 的紫外線,消毒效果比較好,但人造紫外燈波長普遍為253.7nm,同樣具有消毒殺菌的效果[1]。用具消毒也可以采用物理消毒的方式,包括奶牛的料槽、飲具、各類機械用具等,可以采用煮沸消毒或者紫外線照射消毒的方式。
第二,化學消毒。即采用化學藥劑進行噴灑或蒸熏,常用的消毒劑為甲醛,在密閉條件下進行熏蒸,可保障消毒效果,且在一定時間內有效。在化學消毒前,應將奶牛先移出牛舍;水消毒通常采用漂白粉,也可使用物理消毒法。射頻動力消毒法在廢水消毒中發揮一定的作用,該消毒方式將廢水溫度提升到60~65℃,可以滅活病原微生物;土壤消毒可以采用翻松土壤照射陽光的方式,也可采用噴灑化學消毒藥劑的方式,如4%甲醛溶液;糞便是養殖場中的主要污染物,可以采用化學消毒的處理方式。具體為采用發酵或堆積的方式。奶牛場可建設發酵池,在發酵池中發酵1~3 個月后可生成肥料,即可處理糞便和肥料,也可回收利用。
養殖場消毒工作中,主要對環境、人員、用具進行消毒,同時還要進行活體消毒工作。在環境和用具方面,可以采用物理消毒的方式。其他消毒工作以化學消毒為主。例如,牛舍消毒以清潔、刷洗為主,主要采用化學消毒的方式。在消毒處理的過程中,首先用清水清潔后再使用消毒劑噴灑或熏蒸。要詳細消毒墻壁、棚頂、地面等位置,也可在入口、牛床、牛舍周圍等位置鋪灑生石灰進行消毒。
牛體消毒尤為重要,主要采用化學消毒的方式。具體消毒方式如下:主要對體表、乳房、乳頭、蹄部、器具進行消毒。奶牛體表消毒可采用0.1%新潔爾滅或0.1%過氧乙酸等消毒劑。消毒劑的種類、噴霧距離等均會影響消毒效果。也可采用刷拭清潔的方式,通常在擠奶前將牛體刷拭干凈,每天刷拭1~2 次;乳房和乳頭消毒十分重要,可防止發炎問題。通常,在擠奶前要先使用溫水清潔乳房、乳頭,自上而下擦洗干凈,然后在3%~4%的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30s。擠奶結束后采用藥浴消毒的方式,消毒奶頭并促進乳頭血管收縮,避免細菌入侵。不能采用酒精、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不僅無法預防炎癥,還會導致皮膚受損;蹄部消毒可采用物理或化學兩種方式。物理消毒就是清理蹄部污物,確保蹄壁和蹄叉內沒有污物貯存。可以涂抹凡士林避免蹄部破裂,定期將蹄尖剪掉[2]。化學消毒就是采用藥浴的方式,每2 個月1 次。在牛舍門口設置消毒池,采用4%硫酸銅溶液浸泡牛蹄,奶牛進出牛舍經過消毒池即可完成消毒;器具消毒可采用0.1%新潔爾滅或0.2%~0.5%過氧乙酸。車輛、奶桶等工具也需要消毒清洗,可以在氫氧化鈉中浸泡1~2d,然后用清水洗凈。如果無法浸泡消毒,則采用刷洗消毒的方式,刷洗3 次然后熏蒸。
為有效防控疫病,需要做奶牛體檢管理。重點對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進行檢查,嚴格按照檢疫流程操作。在檢疫過程中,要做好個人防護。在檢疫結束后,要建立檢疫檔案,檔案中包括奶牛照片、靜脈采血數據等。可以將血樣送到農業農村局畜牧實驗室進行血清學檢測。
疾病預防也十分重要,應根據奶牛的常見病做好預防工作。其中,做好免疫接種最為重要。通常要做好口蹄疫免疫接種,根據當地動物防疫法律規范和實際養殖情況開展疫病預防接種工作,執行免疫標識管理制度,不僅要掛免疫耳標,還要建立詳細的免疫檔案。通常,在3 月和9 月的中旬進行免疫接種,12 月初進行強化免疫。通常在免疫注射15d 之后,還要再注射一次。如果犢牛、干奶牛、體弱牛在3 月齡以下,則不需要注射疫苗,之后應該補注。通常在4~5月齡期間進行首次免疫注射,間隔6 個月再次進行注免疫接種,之后每隔6 個月接種一次。除了疫苗接種外,做好疫病檢測工作也十分重要。主要對結核病、布魯氏菌病、乳房炎等疾病進行檢測。通常,所有奶牛都要在春季和秋季進行結核病檢疫,采用結核菌素進行皮內變態試驗。如果檢測出陽性,則應該在3d之內做好無害化處理,避免傳播。如果有疑似患病牛,則觀察30d 之后再復檢1 次。對于病牛尸體,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深埋胎衣避免病菌擴散。
首先,合理選擇奶牛場場址,應遠離交通要道、養殖場、居民區,通常保持1km 以上的距離。建場位置應地勢平坦、向陽背風,建設完善的排水系統,并且保障水源充足,地下水位不超過2m,當地沒有出現過傳染病。奶牛場周圍應設置隔離帶,確保飼養密閉性。
為了便于消毒,應嚴格篩選車間地面、墻壁建設材料,建設完善的糞尿排放系統。劃分凈道和污道,避免污物擴散、病毒傳播,采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方式。在主場大門位置設置消毒池供來往車輛消毒,同時也要為行人消毒提供專門的消毒池、消毒室、噴霧消毒等消毒設施[3]。建設焚燒爐、隔離圈舍等配套設施,以備不時之需。
飼料要做好霉菌毒素檢測工作,在苜蓿干草檢測中,黃曲霉毒素為29%、嘔吐毒素為100%、玉米赤霉烯酮為71%;在玉米青貯中,黃曲霉毒素為0%、嘔吐毒素為100%、玉米赤霉烯酮為27%。根據檢測結果,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奶牛在不同生長時期對飼料的需求不同。在犢牛養殖過程中,要在出生后1h 內飼喂初乳,1 周后開始提供飼料和優質干草,合理配制開食料,配料比例為30%玉米,25%小麥麩,30%豆粕,2%食鹽,2%碳酸氫鈣和1%小蘇打。配制好飼料后放在槽中,犢牛自由采食即可。牛舍中要放置清潔的飲用水,確保犢牛可以攝入充足的水分,舍內溫度控制在10~24℃。60 日齡后,每日采食量達到1kg 左右即可斷奶。斷奶后要增加精料飼喂量,每天飼喂1.5~2kg,自由采食直到7 月齡。
從犢牛斷奶到30 月齡這段時間屬于青年牛階段,主要喂食青粗飼料,輔助喂食精飼料,為了保障青年牛身體健壯,要注意維生素、礦物質的補充。成年母牛要按照3 個階段進行飼喂,分別是干奶期、圍產期、泌乳期。懷孕母牛通常在預產期前約60d 停止擠奶,也就是干奶期,要停止或減少多汁青綠飼料的飼喂,也要控制飲水量,增加粗飼料飼喂量。將乳房中的奶擠干凈后,給乳頭注入干乳油劑,并且進行藥浴,然后不再擠奶。如果出現紅、腫、熱等情況,視情況進行二次干奶或治療;圍產期在產前15d 逐漸加喂精料,日糧精粗飼料比為40∶60,同時要注意鈣質的補充;泌乳期要增加1%~2%精飼料。泌乳中期,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比例為50∶50,粗纖維在17%以上。泌乳后期,精粗飼料比例控制為40∶60,粗蛋白為12%,粗纖維為18%以上。
綜上所述,為確保奶牛飼養效益,必須要做好衛生保健與管理工作。在衛生保健方面,主要做好清潔消毒、體檢、預防和檢疫等工作;在飼養管理方面,要合理布置牛舍,對周圍環境進行嚴格控制,尤其要做好飼喂管理工作,全面確保奶牛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