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吉林梅河口 135000)
為滿足現階段的市場需求,養雞業的飼養規模不斷擴大,雖然雞只養殖數目倍增,有效穩定了市場的供求平衡,但由于雞養殖密度的增加,大腸桿菌病感染對雞群健康的威脅也不斷提高,容易在短時間內導致雞群患病。雞大腸桿菌病主要會導致死淘率提高,生產性能降低等方面,甚至可能隨食物鏈影響人的健康。本文總結了大腸桿菌病在雞養殖中出現后主要造成的危害作用,疾病的流行特點及臨床癥狀,并歸納了雞養殖中對于大腸桿菌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旨在為促進肉雞養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1)感染雞呼吸道,誘發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大多數情況下,大腸桿菌經過呼吸道感染健康雞只,在氣囊內發生病變,隨后會侵害多個臟器。因此,大腸桿菌感染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支原體、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等。
(2)增加死淘率,大腸桿菌感染是一種對養雞業影響十分嚴重的細菌性疾病,患病雞的生長發育受阻。由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癥會增大雞只死淘率,死淘率通常為5%~20%,情況嚴重的死淘率達到50%以上[1]。
(3)影響生長發育,患病雞精神萎靡,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雞只無法通過采食來滿足自身生長所需營養。因此,大腸桿菌感染會對雞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使其生長發育受阻,甚至是停止生長。
(4)飼料轉化率降低,腸道內的正常菌群會遭到破壞,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響,在采食量相同的情況下,飼料轉化率低。此外,大腸桿菌感染會使雞只出現腹瀉癥狀,這也是導致飼料轉化率降低的一個原因。
(5)影響產蛋雞產蛋,大腸桿菌感染對產蛋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影響蛋雞產蛋率。大腸桿菌會對雞的卵巢產生破壞,使卵泡破裂或變形,由此使產蛋雞產蛋量下降。二是影響雞蛋質量。雞只在感染大腸桿菌后,輸卵管會出現滲出性炎癥,輸卵管黏膜遭受損傷,致使輸卵管的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雞蛋蛋清的分泌及蛋殼的鈣化等,最終使雞蛋品質下降。
(6)影響食品安全,大腸桿菌感染為細菌性疾病,治療過程中需使用抗生素,如果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缺少科學的用藥指導,容易出現抗生素過量使用情況,導致抗生素在雞肉產品中殘留量過高,進而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影響人類健康[2]。
大腸桿菌病一年四季均可有發生,春季和冬季氣候寒冷,雞舍容易出現為保溫而忽視通風的情況,使雞群處在不良的空氣環境中,增加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大腸桿菌的侵襲。
雞大腸桿菌病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①垂直傳播。種蛋能攜帶大腸桿菌,垂直傳播給新生雛雞。②間接傳播。種蛋本身不含有大腸桿菌,但蛋殼上被攜帶大腸桿菌的糞便,在種蛋孵化期或保存期致病菌侵入到種蛋內部致使其感染。③接觸傳播。患病雞通過糞便將大腸桿菌排出體外,并污染周圍環境,健康雞只接觸到大腸桿菌后經過呼吸道、消化道、破損的黏膜感染患病。飼料、飲水、環境設施也是雞大腸桿菌病的主要傳播媒介[3]。
雞大腸桿菌病可以單獨發病,也可是其他疾病的繼發感染,如雞在患有雞白痢、副傷寒、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時容易繼發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在感染雞只后會受到雞只品種、日齡、受侵害的器官等條件影響,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其中需要注意,若大腸桿菌與其他疾病形成混合感染會影響臨床癥狀,容易對診斷造成誤導,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雛雞由于新生原因,自身的器官組織發育不成熟,自身免疫能力相對較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環境中出現病菌后,極易發生感染患病。因此,雛雞大腸桿菌病在飼養過程中較為常見,患病后雞只表現出雛雞臍炎。患病雛雞會出現整體性癥狀,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肚臍周圍出現大量不規則水腫或紅腫,腹部明顯腫脹,若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在7d 后開始出現死亡現象。部分患病雞只的病情較為嚴重,患病后會出現水樣腹瀉,并會在發病2d 后死亡。將患病死亡的雞只進行臨床醫學解剖,肚臍孔呈張開狀,同時周圍皮膚組織有淤血、水腫及紅腫現象,水腫液為紅黃色;輸卵管黏膜干燥,處于充血狀態,輸卵管壁呈黃白色塊狀,并且明顯變薄;出現心包炎,導致心包增厚、心包積液等現象;肝臟腫大,肝臟表面出現纖維素性不規則分布,肝包膜厚度明顯增加,并且容易脫落;腹部氣囊增厚,變為灰黃色,還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腸道內有卡他性炎癥,腸道黏膜出現纖維素黏附,若雞只患病時間較長,腸系膜、小腸及盲腸內會出現肉芽結節[4]。
蛋雞大腸桿菌病在雨季的發病率明顯增高,不僅有原發性感染還有少量繼發感染,由于大腸桿菌數量較多,因此,在雞只出現呼吸道類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時會造成雞只整體免疫力受損,造成大腸桿菌入侵機體,引起患病。患病后蛋雞會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食欲降低,同時還會造成蛋雞產蛋量嚴重下降,尤其在蛋雞產蛋高峰期,若出現患病,嚴重影響正常生產,部分患病嚴重的雞會出現絕食現象,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療,會發生蛋雞死亡。
4.1.1 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現階段預防大腸桿菌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腸桿菌的疫苗種類較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條件允許情況下盡可能選擇二聯苗,可以有效減少雞只免疫接種次數,降低免疫應激。雛雞在10 日齡進行首次接種大腸桿菌疫苗,隨后在39 日齡與130 日齡分別再進行一次接種。在養殖場實際接種過程中,應結合免疫接種計劃進行適當調整,避免短時間進行多次免疫接種,導致疫苗出現相互影響,進而影響免疫接種效果。
4.1.2 科學化飼養管理
規模化養殖場在雞只養殖過程中飼養環境單一,雞只在生長過程中由于飼養環境不當,輕則會影響雞只的正常生產效率,情況嚴重時還會造成雞只患病。因此,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預防雞只大腸桿菌病。飼養管理不僅包括飼養方法,還包括合理調整飼養環境,如溫度、通風量、濕度、飼養密度及光照等,確保舍飼過程中雞只可以正常生產。
4.1.3 提高衛生環境
養殖舍的衛生環境不足會影響病原體存活時間,甚至造成病原體大量滋生,嚴重地影響了雞群的健康安全。因此,應該對養殖場內進行定期的清潔、消毒工作,并且避免清潔工作中出現死角,飼養場日常使用的工具、料槽都需要進行清潔,消毒時間可以選擇多種消毒藥劑進行逐次更換使用,有效的預防病原體對單一消毒藥劑產生抗藥性。
4.1.4 無害化處理
雞舍溫濕度適宜大腸桿菌的生長,同時也容易滋生多種病原體,使養殖舍內的大腸桿菌數量大幅增加,直接影響雞只健康,導致患病率增加。雞只患病后,雖然部分可控制病情,但患病后治愈的雞只也可能攜帶病原體,為避免大腸桿菌擴散造成更大規模的感染,根據法規,對病死雞只及舍內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需要加強養殖場消毒工作,對出現病癥的養殖舍進行徹底消毒,然后空置一段時間,再安排新雞群進入,避免大腸桿菌病復發。
4.1.5 組建防疫體系
疫病發生會降低雞只抵抗力,進而增加大腸桿菌感染風險,因此,養殖場應建立防疫體系,保障雞群健康。
(1)貫徹國家動物防疫法,落實各級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防控措施,對相關種禽場、養殖場及疫苗等獸藥生物制品生產企業規范督導。加強進出口禽類檢疫,避免外來禽病的危害。加大禽病危害宣傳力度,并對違規者進行相關處罰,確保政策的落實。
(2)免疫接種。現階段,疫苗的免疫接種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接種后導致很多禽類疾病的臨床生理癥狀和病理變化產生了非典型性變化,形成非典型性臨床癥狀。因為臨床癥狀存在差異,增加了診斷難度,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最終致使禽類死亡率增加、生產效率降低、養殖場經濟利潤降低。
抗生素不僅可以有效治療雞只大腸桿菌病,同時還具有有效的預防作用,常使用的抗生素藥物有土霉素、青霉素類、四環素類及氨基酸苷類等。在雞只治療或預防大腸桿菌時,應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劑量,避免使用劑量不足影響治療或預防效果,使用劑量過多容易造成抗生素殘留,不僅影響雞只健康,還會造成畜產品品質下降。
為滿足市場需求,蛋雞養殖已逐漸從傳統養殖模式轉變為規模化飼養場生產模式,養殖場內若出現雞只感染大腸桿菌,由于飼養密度較大、大腸桿菌傳播速度快等原因,會造成養殖場內雞只大規模感染,嚴重影響正常的生產。為降低大腸桿菌對雞只養殖的影響,可通過免疫接種、科學管理、提高衛生條件及適量使用抗生素等方法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