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功
(山東省沂源縣農業農村局悅莊畜牧漁業服務中心,山東淄博 256100)
隨著我國人均消費水平的日益增長,人們越發注重自身飲食的健康安全,并逐漸將肉制品的數量需求轉為質量需求。以牛羊肉制品為例,在市場流通環節,通常要經過相關質量檢測后,只有符合規定標準的牛羊肉才可投入市場,此舉是確保流通牛羊肉品質的關鍵之舉。同時,也與人們日常飲食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定點屠宰檢疫可以更好地節約人力物力資源,從源頭上控制牛羊常見疾病的蔓延,不斷提高屠宰檢疫效率,滿足新時期人們對飲食健康的迫切追求。面對此種現象,就要不斷強化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力度,綜合分析定點屠宰檢疫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探索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盡可能減少牛羊肉制品安全隱患的發生,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人身健康和安全。
食品安全一直是當今社會發展密切關注的首要問題,直接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新時期人們生活質量已有明顯改善,與此同時,自身飲食安全意識也在日益增強,并且越發重視肉制品的安全檢疫工作,明確檢疫工作的積極性作用。牛羊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肉制品,每天均會有大量牛羊肉在市場中運輸流通,稍不留意就可能會為一些人畜共患病的發生提供機會,若將未經檢疫的牛羊肉投入市場,還會加大疫病傳播的可能性,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不僅如此,一部分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未按照相關規定完成屠宰工作,而是選擇私自屠宰,所販賣的肉品也未經過嚴格檢疫,這樣一來,就極有可能將攜帶疫病的肉制品出售至餐館或個人手中,在人類食用后引發疾病或中毒等不良現象。由此可見,積極實施定點屠宰檢疫工作,可從最大限度上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在提高牛羊肉品質的基礎上,規范肉制品來源。
在開展牛羊檢疫工作前,要嚴格遵守相關檢疫制度,落實各項檢疫內容。首先,要確保所檢牛羊是否有檢疫證明和標識,盡可能使檢疫工作趨向規范化與統一化。其次,合理開展牛羊個體檢查工作。最后,在完成以上兩項檢查后,根據牛羊具體情況做禁宰、急宰、準宰等處理工作。
2.1.1 查驗檢疫證明
牛羊被移送至屠宰廠后,第一步就要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驗,如免疫卡、免疫標識等,核查無誤后,要進一步了解待宰牛羊養殖區疫病情況[1]。
2.1.2 群體檢查
是以整群牛或整群羊為單位進行檢查,根據各地區養殖情況的不同,可將檢疫場地劃分為同產地或同圈舍,針對一些養殖數量較大的牛羊可采取分群處理措施,觀察牛羊靜態、動態和飲食情況。首先,靜態觀察,當牛羊處于休息狀態時,觀察其呼吸情況、反芻情況、營養狀態等基本生理活動。其次,動態觀察,驅趕牛羊使其自由活動,在活動中觀察牛羊精神狀態、走路姿勢等,最終判斷有無異常情況。一旦發現部分牛羊站立困難、步履蹣跚、呼吸異常、咳嗽、跛行等現象,及時做好記錄。最后,飲食觀察,這里主要包括牛羊飲食狀態及口腔疾病兩個方面,通過觀察牛羊日常飲食情況判斷其是否有患病情況,一旦發現個別牛羊出現飲食驟然減少、吞咽異常、流涎、嘔吐等不良現象要格外留意。
2.1.3 個體檢查
牛羊個體檢查離不開聽、摸、看、檢這4 個方面。第一,看牛羊動作、神態、飲食、毛色、排泄物及身體各部位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初步判斷牛羊是否存在疾病癥狀。第二,聽牛羊有無發出異常聲音,判斷牛羊咳嗽聲、呼吸聲及叫聲是否正常。第三,摸牛羊被毛感受其是否順滑,并進一步判斷牛羊體表溫濕度。第四,檢查體溫,借助體溫計查看牛羊體溫是否有異常情況,一旦體溫過高,就要做好接下來的實驗室檢驗和分析工作。
2.1.4 牛羊宰前檢疫處理
在對牛羊進行屠宰的過程中,應根據檢疫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健康且符合屠宰標準的牛羊準許宰殺;而部分確定有烈性疾病的牛羊,需要在第一時間內屠宰;針對患有烈性傳染性疾病的牛羊,這里主要包括:布魯氏菌病、口蹄疫、炭疽病等,就要立即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不可私自屠宰。
在完成牛羊屠宰工作后,就要對以下幾個部位進行嚴格檢疫:第一,頭部,在完成放血未剝皮前,需對牛羊咽部進行解剖,詳細檢查咽喉黏膜、下頜淋巴結、扁桃體等部位有無炭疽病等疾病的存在,之后對牛羊咬肌進行剖檢,判斷是否發生牛囊尾蚴疾病。第二,內臟,需全面且仔細地檢查牛羊胸腔及內臟器官,查看其內部是否有病變存在,倘若一些內臟器官被寄生蟲感染,則要及時進行銷毀處理[2]。第三,胴體,牛羊放血后,就要對其胴體光澤度及皮下組織情況進行仔細且嚴格的檢查,如有無出血、水腫等異常現象,通過剖檢淋巴進一步檢查水腫、出血、壞死等情況,對于一些病變的淋巴結要做到及時摘除。第四,蹄部,牛羊蹄部的檢查主要是觀察蹄部皮膚情況,是否存在潰爛、水泡等不良現象。
新時期牛羊定點屠宰檢疫方法也要不斷更新與變革,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新時期牛羊屠宰檢疫需求。但當前牛羊檢疫仍然沿用傳統一成不變的望、聞、問、切方法,加之檢疫設備和刀具更新不及時,一部分檢疫人員僅憑以往工作經驗對肉制品質量加以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定點屠宰檢疫效率與檢疫質量,同時,制約并阻礙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的深入發展與落實[3]。
綜合來看,當前內地屠宰檢疫隊伍的檢疫水平仍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追根究底是對學習和宣傳工作缺乏高度重視,致使相關檢疫人員既缺乏良好的屠宰檢疫方法,也無法及時更新自身專業理論知識。其次,有效監督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無法在第一時間充分了解并監督檢疫人員日常工作情況,長此以往,只會無形中增加檢疫成本,并且不利于提高檢疫結果的準確性。另外,基層地區缺乏高素質屠宰檢疫隊伍,檢疫人員在開展檢疫工作過程中,會受到利益的驅使,最終對一些設備不達標、衛生情況差的商家放松警惕,嚴重影響并制約牛羊屠宰市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發展秩序[4]。
現如今,還未對基層農村屠宰市場進行集中化管理,致使屠宰市場分散,加之缺乏完善的屠宰檢疫管理隊伍,屠宰市場仍然面臨檢疫人才匱乏等不良現象。因此,監管工作未落實到位,一部分商戶就會鉆法律空子,為了最大限度追求養殖利益,不顧生產標準的限制私屠濫宰,最終形成極為不良的市場風氣,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屠宰檢疫工作難度。
即使是基層地區屠宰市場,也應設置與屠宰檢疫相關的質量檢測室、消毒室、保鮮室等相關檢疫設備,但是受制于現實情況,如建設規模較小、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員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識等,大部分基層屠宰市場只能設置簡單的屠宰間,缺乏健全完善的消毒殺菌設備,致使相關檢疫工作無法達到要求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檢疫人員的工作阻力,不利于屠宰檢疫工作的深入落實。
只有為牛羊屠宰檢疫提供健全完善的檢疫設備,才是保障肉制品質量安全的前提條件,因此,要不斷加強檢疫設備的建設與投入。政府部門也可將政策向此方面傾斜,充分凸顯自身的引導性作用,在做好屠宰市場監管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與完善檢疫設備,規范屠宰檢疫流程,減輕檢疫人員的工作壓力,切實提高檢疫數據的準確性[5]。此外,在完善檢疫設備的過程中,無外乎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屠宰前檢疫,做好牛羊健康檢測工作,借助檢疫設備判斷牛羊是否存在疾病,同時,充分了解牛羊各器官是否處于正常狀態,并將所有檢疫結果登記在冊,只有符合屠宰標準的牛羊才可準宰。另一方面,屠宰后檢疫,這是確定肉制品質量及保鮮程度的關鍵步驟,可通過質量檢測室、冷藏室、等相關設備進一步提高牛羊肉制品檢疫質量。
做好基層地區牛羊屠宰市場的整治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私屠濫宰等不良行為的發生,逐漸將生產者注意力從肉制品效益轉移到肉制品質量及競爭力方面,盡可能提高牛羊肉制品流通的安全性,使生產者與購買者之間形成相互信任的良性循環關系。一般牛羊屠宰場整治工作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建立良好的監督制度,由專業人員負責監管牛羊屠宰工作,規范屠宰流程。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或張貼廣告標語、講座等形式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具備良好的肉制品辨別能力,越發認識到牛羊屠宰檢疫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6]。總而言之,只有開展全面且合理的整治工作,才能從最大限度上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共同參與到牛羊屠宰市場秩序維護及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之中,確保基層地區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的有效開展。
檢疫人員與基層地區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不斷提高檢疫人員專業素質水平、豐富其理論知識、強化其專業能力,才能更好地解決檢疫環節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在對檢疫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工作時,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需在屠宰前對牛羊進行細致的健康檢查,判斷牛羊精神狀態和飲食情況[7]。其次,要做好屠宰環節的監督工作,使檢疫人員對牛羊各個器官的健康情況有準確判斷,堅決杜絕一切患病牛羊的肉制品流入市場,從源頭上保障肉制品的安全性。為使檢疫人員專業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檢疫單位要具備良好的人才培養意識,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不斷豐富課程形式,使檢疫人員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在相互交流與相互幫助下,切實豐富自身檢疫知識,提高檢疫水平。
要想從源頭上落實市場監管工作,除了要做好基層地區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外,還需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工作,全面了解牛羊養殖、屠宰、運輸、檢疫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體制,強化各部門之間的協調作用。通過政府、衛生、工商管理部門的有效溝通,能夠真實且全面地掌握屠宰市場信息,并制定良好的市場監管方案。另外,要通過監管嚴格查處屠宰點的違法行為,及時追回一些已投入市場的不合格肉制品,依法追究管理人員的責任[8]。
綜上所述,做好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既是保障消費者人身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關鍵之舉,也是維護穩定市場秩序的首要途徑。當前牛羊定點屠宰檢疫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并制約牛羊屠宰工作的深入開展,面對此種現象,就要從檢疫設備的投入、牛羊屠宰市場的整治、檢疫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市場監督工作的有效落實等方面采取優化措施,不斷提高檢疫人員的綜合素養與專業水平,盡可能規范牛羊屠宰市場的檢疫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