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英,張瑞玲,郭建琳,范益平,馮忠玲,武海珍
(呂梁市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 033000)
艾滋病(HIV)是因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導致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致使艾滋病患者遭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歧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絕望、恐慌等不良心理問題,個別患者甚至出現自殺、報復等極端行為,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和生存質量[1]。為此,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是我國防治艾滋病的重中之重。研發一種新型、切實可行、有效的利于患者的移動醫療APP亟待解決。而國內關于移動醫療APP的研究比較晚,且由于HIV患者的特殊性,無統一、規范的APP板塊形成[2]。鑒于此,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對HIV患者進行深入訪談,了解其對移動醫療APP功能的需求和具體內容,旨在為開展遠程延續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采用目的抽樣的方法選取HIV患者,最終10 例HIV患者完成訪談。納入標準:年齡≥18周歲;確診HIV感染;有較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自愿參加本次研究。10 例(D1~D10)HIV患者文化程度、職業、吸毒史不同,年齡(34.26±0.89) 歲;婚姻狀況:已婚4 例,未婚5 例,離異1 例;職業:學生1 例,酒店服務員2 例,工人4 例,KTV服務員2 例,公務員1 例。醫保支付方式:職工醫保1 例,城鎮醫保5 例,農村醫保4 例;吸毒史3 例。
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以面對面、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收集資料。訪談前查閱相關文獻,列出訪談提綱,并經過4位護理專家進行評價與修改,最終形成的提綱內容包括:您希望從醫護人員那里得到哪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具體指導內容包括哪些?您希望醫護人員以哪種方式進行隨訪?您覺得移動醫療APP怎么設計更合理?您認為移動醫療APP對自身有何影響?參與本次訪談人員3名。訪談過程中,嚴守倫理保護原則和自愿原則。訪談前,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向受訪者解釋研究的目的、方法,特別關注受訪者的語言習慣、肢體語言及手勢、眼神等。如回答不明確,需進行再次確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采訪全程進行錄音、筆錄,每位患者訪談時間30~45 min。
通過對10 例患者的深入訪談,艾滋病患者對移動醫療APP的遠程延續護理需求呈現出4個主題:生活知識需求、網絡平臺共建、多元化式板塊、自我護理管理。
經過訪談發現,患者對艾滋病的相關知識主要集中于艾滋病的癥狀、體征、并發癥、藥物作用、不良反應等。例如D5:自從患病后,我在網絡上查到的信息不統一,也不知道從哪里可以獲取正確信息?D2:以前聽過艾滋病,一直沒有關注。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發病的?D7:經常發生口腔潰瘍,全身頻繁出現感染,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不知怎么處理為好?D10:當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后,不知道用什么藥最安全?
艾滋病患者對醫護人員的隨訪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建立一個快捷、便利、隱匿的網絡平臺。D3:每次護士隨訪時,礙于面子只能簡單地詢問,其實有更多的知識需要咨詢,苦于不知從哪里獲取。D6:護士隨訪時,訪談的人不固定,只能做一些簡單的語言溝通,隨訪內容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隨訪的意義。D8:我認為不能僅局限于電話隨訪,在網絡上調查會更好。D9:我認為隨訪最好采取匿名的方式,這樣大家都可以敞開心懷。
所有受訪者均愿意接受移動醫療APP,并希望得到多形式、多渠道、多樣化的多元化板塊,讓患者能便利、快捷地掌握相關艾滋病知識。D1:我每天總是忘記吃藥,希望研發一個口服用藥打卡功能,提醒服藥。D3:自從確診艾滋病后,每次去醫院復查,總擔心大家另眼相看我,真不愿意去,也不想去。最后,導致復查的事情一推再推,最好設定一個復查提醒時間,提早預約以避免漏診。D5:我工作很忙,經常往返于醫院特別浪費時間,是否開設一個熱門咨詢更好些,方便于較忙患者與醫護人員及時溝通。D8:為了方便剛剛診斷的艾滋病患者更好地學習,建議研發一個健康資訊板塊,既方便查閱,又可以節省人力!
訪談中,患者反復強調自我護理能力差,不能掌握自我護理的基本技能。D1:我從小不生病,但最近總是高燒不退,平常連體溫計都不會看,更談不上怎么自我護理。D4:艾滋病太可怕了,醫生告訴我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才算清淡易消化?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D9:自從得了艾滋病后,我總是手足無措,不會自我護理。
艾滋病患者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不僅面臨著肉體上的痛苦,還面臨著生活上的困難,甚至社會的各種歧視[3-4]。因此,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本次訪談中,受訪者都愿意接受移動醫療APP,但由于受訪者的文化程度、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性別、病程等不同,接受度不同。因此,研發過程中,需考慮到各層次、各方位艾滋病患者的需求,以確保移動醫療APP的HIV患者享受良好的遠程延續護理[5-6]。
艾滋病患者容易受到各種歧視[7],恥辱感較強,導致患者一度不愿去醫院就診,因此,探究一種人性化服務模式致力于突破護理瓶頸意義重大。本次訪談發現,艾滋病患者更愿意接受移動醫療APP非接觸式的延續護理[8-9]。患者隨時登錄移動醫療APP查看各個板塊的相關信息,不用掛號排隊,減少來回往返醫院時間,同時也可與醫護人員共同探討疾病的防治問題,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治療,讓其充分感受到被重視的感覺,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成功將服務延伸到院外,實現了健康服務的前移,加快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移動醫療APP彌補了傳統護理模式的不足,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以非接觸的形式保護患者隱私,為患者提供人性化、便利的服務,患者易接受且認可度高,增加患者治療、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