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陽 舒茂宇 姜依琳 指導 朱紅俊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無錫附屬醫院,江蘇 無錫 214071)
感冒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因外感邪氣,肺衛失和而發。本病雖然是一種常見病,但若失治誤治,易生變證,應及早干預[1]。目前,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病原體為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治療上以抗病毒藥物或抗生素為主,輔以對癥治療,這種治療方式仍然有些不足,比如抗病毒藥物的針對性不理想,抗生素易導致體內菌群失調、抵抗力下降[2]。
朱紅俊教授是主任中醫師、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國家中醫特色流派龍砂醫學流派傳承人。他在學習仝小林院士外感病從黏膜辨治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認為感冒總由外感邪氣引起,根據邪氣深淺的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因此從病位深淺切入,分部論治能夠更加準確、簡潔、有效地把握感冒的中醫辨治。現將導師朱紅俊教授分部論治感冒的經驗報告如下。
感受觸冒風邪是引起感冒的外界因素[3],而機體虛損是引起感冒的內因,正如《靈樞·百病始生》有言“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故體虛者尤易外感邪氣而發為本病。
朱紅俊教授認為,感冒雖然臨床常常會出現風寒、風熱等證候需要進行辨證論治,但是不同證候的本質是感冒風邪后機體的不同反應。風邪入里侵襲不同人體部位,產生寒化、熱化等不同反應,從而產生風寒、風熱、風濕等證候。因此,臨證的寒熱之別只是風邪侵襲人體不同反應的表象,其外邪本質是一致的。而外感邪氣侵襲病位的深淺不同,會導致在不同部位出現不同的臨床證候。上焦病變最為常見,總以鼻、咽、肺衛為核心[4]。感冒初起,外感邪氣從表而入,最先侵犯口鼻部位,出現鼻塞流清涕,表現為風寒表證;繼而邪氣內侵,客于咽喉,發為咽痛,表現為風熱表證;邪氣入里,邪正相搏,出現發熱;邪氣客于肺,肺氣不宣,發熱同時伴有咳嗽;邪氣內擾,氣機紊亂,中焦脾胃升降不利,大腸傳導失司,發為嘔吐與泄瀉。
因此,針對不同發病部位產生的不同癥狀,可以采用不同的癥靶小方分部雜合而治。邪氣在鼻可辛溫散邪,邪在咽部可解毒清利,邪在肺又當辛涼宣泄,兼潤肺津等而分部同調,臨床即可取得較好療效。
朱師繼承了仝小林院士的“態靶結合”學術思想和三味小方的用藥經驗。“態靶結合”理論的臨床技術即“調態”和“打靶”。“調態”既要求對疾病某一階段的辨證施治,也要求把握疾病的動態演變和核心病機,而“打靶”包括靶向疾病本身(病靶)、靶向典型癥狀(癥靶)、靶向臨床理化指標(標靶)[5]。三味小方理論來源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故處方僅三味藥,藥精而專,對主要癥狀和證候進行針對性治療,往往見效迅速[6]。仝小林院士將感冒的臨床癥狀概括為三類:一是皮膚黏膜外感,主要是腔表黏膜的卡他癥狀,如鼻塞流涕。二是呼吸道黏膜外感,包括咽痛、咳嗽、咯痰。三是消化道黏膜外感,表現為嘔吐和泄瀉[7]。朱師認為,感冒癥狀典型、分類明確、癥靶突出,在仝小林院士分類基礎上,進一步分部打靶,運用適合的三味癥靶小方能迅速改善其臨床癥狀,遏制病勢。而篩選出對感冒不同癥狀具有優良效果的靶方、靶藥是分部論治的關鍵。朱師通過復習經典處方和臨床實踐,融匯仝小林院士三味小方的理論精髓,篩選出了針對感冒不同部位癥狀的三味癥靶小方。
2.1 鼻塞流涕——荊芥、防風、蟬蛻 此3味取荊芥防風湯之義,新發外感,邪氣從口鼻而入,臨床多表現為鼻塞、流清涕,證屬風寒者較為常見,此時病邪尚輕淺,治以辛溫解表為主。荊芥、防風均為祛風藥,荊芥,《藥性論》載“治惡風賊風,能發汗,除冷風”,味辛,溫,能祛風解表、透疹、止血。防風,《神農本草經》言“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能祛風勝濕止痛,《本草經疏》稱其為“治風通用”之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防風具有較好的抗過敏作用[8]。荊芥、防風的藥性和功效極為相似,兩藥相須為用,共治外感表證。研究表明,中醫學的表證相當于上呼吸道感染和傳染病初期癥狀,病毒感染是一種常見病因,故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解表藥能有更好的療效,此外,解表藥的解表功效與抗炎作用關系密切,荊芥-防風藥對中含有的槲皮素、木樨草素、漢黃芩素兼具抗病毒、抗炎等作用[9]。蟬蛻作為蟲類藥,性甘寒、咸,入肺經,以疏風清熱、搜風剔絡止癢為功。葉天士有言“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因此運用蟬蛻能有效緩解鼻炎的癥狀,是治療鼻炎的常用藥[10]。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蟬蛻能阻滯過敏介質釋放,抑制Ⅰ型變態反應,具有抗過敏作用[11]。
2.2 咽痛——桔梗、玄參、杏仁 此3味取桔梗元參湯之義,本方載于黃元御《四圣心源》,主治“肺氣郁升”之鼻病[12],然咽為肺之門戶,《靈樞》記載手太陰肺“從肺系”,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注,肺系“謂喉嚨也”,故本方治療咽炎也有明確的臨床療效。外感風邪復加飲食、情志、環境因素,邪氣結于咽部,郁而化熱,故治療時當以清利咽喉為主[13]。桔梗,苦辛、平,《珍珠囊》載“療咽喉痛,利肺氣”,研究表明,桔梗可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反應,促進炎癥消退[14]。玄參,《本草綱目》言其“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陰虛證、熱毒證的咽痛均可使用,且能良好的抑制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具有抗炎作用,是治療咽炎的核心藥物[15]。杏仁,《神農本草經》載“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可宣降肺氣,肺氣通利,咽部郁火得散,配伍桔梗、玄參,火熱自可清解,咽痛方愈。
2.3 發熱——柴胡、黃芩、葛根 此3味取小柴胡湯之義,中醫學認為,外感病的發熱是邪氣入體、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此時邪氣深入,僅解表難以祛邪外出,宜選和解之法,解半表半里之邪[16]。小柴胡湯能有效改善感冒發熱的癥狀[17],方中柴胡為君,味苦,性平,功專和解表里,《滇南本草》載“傷寒發汗解表要藥,退六經邪熱往來”。黃芩為臣,性寒味苦,可清熱燥濕、宣通肺氣,《本草正》載“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尤祛肌表之熱”。又配伍葛根加強解肌發表之功,《本草綱目》言葛根可“散郁火”。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此3味藥均具有明顯的退熱效果,而黃芩和葛根的有效成分黃芩苷和葛根素均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在解熱的同時發揮抗炎的作用[18]。
2.4 發熱清咳——金銀花、連翹、蘆根 其3味取銀翹散之義,朱師認為此證屬“風溫肺熱”,病位在肺,系外感邪氣客于肺,入里化熱成毒,故表現為急性發熱,熱毒擾肺,金失肅降,上逆作咳,病程初期,熱盛津傷,故咳而無痰,此時應治以清熱解毒、潤肺滋陰。銀花、連翹作為銀翹散的君藥,兩藥都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兩藥相須為用,既能發散邪熱,又可清解熱毒[19]。蘆根,甘寒入肺經,能清熱生津,治肺熱咳嗽,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其性涼能清肺熱,中空能理肺氣,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養肺陰”,在清熱的同時,顧護肺中津液。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連翹藥對能夠抗病毒、抑菌、抗炎和解熱,針對流感有著較好的臨床療效[20]。
2.5 咯痰——半夏、陳皮、茯苓 此3味取二陳湯之義,《素問》言肺能“通調水道”,邪客日久,肺失宣降,津液不布,停聚生痰。抑或“風溫肺熱”失治誤治,熱盛灼津,煉液為痰[21]。《證治匯補·痰證》言“脾為生痰之源”,半夏、陳皮相配,燥濕祛痰,健脾理氣,培土生金,氣機通利,自然無生痰之患;茯苓淡滲利水,使濕從小便而去。現代醫學認為,痰的生成與氣道黏液高分泌密切相關,是支氣管受炎癥刺激產生的反應,實驗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鎮咳祛痰作用,陳皮能抗菌、抗過敏、擴張支氣管,茯苓中的茯苓多糖針對呼吸道炎癥有著顯著的抗炎作用[22]。
2.6 嘔吐——藿香、陳皮、厚樸 此3味取藿香正氣散之義,此癥相當于胃腸型感冒,以感冒和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表現,外感暑濕或外感風寒夾內濕相合為病,濕滯中焦,胃失和降,上逆作嘔,濕滯大腸,傳導失司,發為泄瀉[23]。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系病毒感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24]。藿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藿香為主藥,《醫方集解》云“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里為君”。厚樸下氣除滿,針對胃氣上逆而設。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復中州之機,此3味共用,解表、祛濕、理氣,標本同治。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藿香揮發油能殺滅鉤端螺旋體,厚樸揮發油有明顯的抑菌和鎮靜作用[25]。
2.7 泄瀉——藿香、蘇葉、黃連 此3味取蘇連飲之義,此癥亦屬于胃腸型感冒范疇,仝小林院士針對胃腸型感冒的泄瀉癥狀常配伍蘇連飲進行治療[4]。蘇葉,《本草匯言》載“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此證泄瀉由外感引起,肺腸同病,互為表里,蘇葉清開肺氣,逆流挽舟,祛邪外出[26],肺氣得通,腸腑之氣暢利,又有黃連燥濕清利,配合藿香化濕和中,芳香醒脾,泄瀉自止。
朱師認為感冒起病急,進展快,以呼吸道癥狀為主,鼻為肺竅,肺經循咽,總以鼻、咽、肺衛為核心。故臨床治療時應重視鼻、咽、肺的治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在治療的同時,亦需注重正氣的調補,正如《證治匯補·傷風》所言“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
由此,導師選擇鼻、咽、肺三部的三味癥靶方組合構建了感冒治療的基礎方——三調湯,處方組成包括:荊芥10~15 g,防風10~15 g,蟬蛻10~15 g,桔梗5~10 g,玄參 10~15 g,杏仁 10~15 g,金銀花 15~30 g,連翹 15~30 g,蘆根15~60 g,生姜6~12 g,大棗10 g,生甘草10~15 g。方中荊芥、防風、蟬蛻祛鼻竅之邪氣,桔梗、玄參、杏仁散咽部之郁火,金銀花、連翹、蘆根清肺中之邪熱,鼻、咽、肺三部同調,又配伍姜、棗、甘草健中州之脾胃,祛邪與扶正并行。
臨證時根據不同部位癥狀的輕重,調整不同3味小方的劑量。鼻塞、流涕、聲濁等鼻部癥狀明顯者,重用荊芥、防風、蟬蛻;咽痛、咽干等咽部癥狀明顯者,重用桔梗、玄參、杏仁、生甘草;咳嗽癥狀明顯者,重用金銀花、連翹、蘆根、杏仁。若同時兼見其他部位等癥狀,則可選取相應的三味癥靶小方加減使用。若咯痰量多,可在三調湯基礎上加半夏、陳皮、茯苓三味癥靶方;若兼胃腸黏膜癥狀,惡心、嘔吐較明顯者加藿香、陳皮、厚樸三味癥靶方,腹瀉明顯者加藿香、蘇葉、黃連三味癥靶方;若發熱、頭痛、乏力、體溫升高者,可加柴胡、黃芩、葛根三味癥靶方等等。
總而言之,臨證時把握病機,根據感邪部位、證候的不同,在三調湯的基礎上,使用三味癥靶小方隨證加減,多起效迅捷,臨床常可一劑而愈。
患某,男性,46歲,2022年3月23日就診。主訴:頭痛、鼻塞流涕3 d,加重伴咽痛、鼻腔熱痛1 d。患者3 d前因受涼后出現頭痛、鼻塞流清涕,自服維C銀翹片、999感冒靈后癥狀無緩解。于1 d前癥狀加重,并伴有咽痛,吞咽時疼痛明顯,自感鼻腔烘熱干疼。查體:體溫36.5℃,咽喉部黏膜充血明顯,可見淋巴濾泡增生,舌紅苔薄黃,脈弦數。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感冒(肺經風熱證)。處方:荊芥10 g,防風 10 g,蟬蛻 10 g,桔梗 5 g,玄參 10 g,杏仁10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蘆根15g,生甘草10 g。水煎600 mL,分3次溫服,1劑盡愈。
按語:感冒雖病癥繁多,但據病位分類不外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3類,而肺為華蓋,外感初起,首當其沖,故以鼻、咽、肺3部的肺系癥狀尤為常見,即現代醫學所謂的呼吸道癥狀。導師緊抓肺系主癥,以三調湯改善鼻、咽、肺的核心癥狀,故設本方為感冒治療的基礎方;若兼癥并見,如發熱、痰多、吐瀉等,亦可在三調湯的基礎上取3味小方隨癥治之,臨證時組方靈活,藥少而專,針對性強。本患起居失慎,風邪上受,初犯頭面口鼻,發為頭痛、鼻塞流涕,邪氣繼進,客咽化熱,故咽痛紅腫,邪熱灼津,遂鼻腔干熱。朱師認為本例患者諸證皆以肺系表現為主,尚無兼癥,遂以基礎方投之。方中荊芥、防風、蟬蛻祛風解表,宣通鼻竅;桔梗、玄參、杏仁宣降肺氣、清利咽喉;金銀花、連翹、蘆根清熱解毒、滋陰潤肺,先安未受邪之地;生甘草調補中州,扶助正氣。鼻、咽、肺三部同調,病機相契,癥靶明確,既病防變,故收效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