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袁 瀟,陳書奇,陳雅雯,何 竟,楊永紅,喻鵬銘
(1.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康復醫學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4;2.四川省康復醫學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4;3.成都顧連錦宸康復醫院,四川 成都 610051)
心肺與危重癥康復作為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隨現代康復引入國內,近年來隨著心肺疾病診療的進步以及在各級心臟康復協會、呼吸康復協會等學術機構的不斷推動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逐步發展起來,相關從業者不斷增多,循證醫學研究證據不斷增加,心肺物理治療在心肺疾病醫療領域中已不可或缺[1]。但與較成熟的骨科康復、神經康復相比,心肺與危重癥康復仍存在起步晚、發展快、專業人才較為年輕、學科人才梯隊建設不足等特點,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和疾病特點的轉化,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人才明顯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社會需求,規范加強同質化的心肺與危重癥康復高校教育已迫在眉睫。國內心肺與危重癥現代康復高校教育的發展追溯至2001年教育部批準國內5所高校開展康復治療本科教育[2],在內科疾病康復課程中設置8個學時開展心肺物理治療教學。2008年四川大學開始按照香港理工大學康復科學系本科教學課程開設心肺系統物理治療臨床科學與實踐課程,心肺物理治療課時增加到85個課時。2019年11月,國內共有398所高校開展康復治療本科或專科教育,其中僅有6所高校本科課程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認證[3],該認證課程均要求單獨開設心肺物理治療課程。當前國內高校心肺與危重癥康復教育課程設置方案仍未統一,教學內容、課時比例及師資隊伍差別較大,導致不同高校畢業生在從事心肺臨床工作時表現大相徑庭。為推動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教學發展,加強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學科建設,探索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擬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學生提供就業指導依據,我們對四川省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專業方向的康復治療師進行就業現狀調查。
四川省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方向的康復治療師,共計50人。
于2022年1月3日至9日以微信的方式發放電子問卷,問卷內容包括:研究對象性別、工作年限、高校就讀專業、就業單位等級及類型、當前職稱、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前景、臨床思維及技能更新來源方向、科研開展狀況、課程設計是否合理等,并收集研究對象對于高校開展心肺與危重癥康復課程的建議和專業未來發展的反饋意見。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均以無記名方式進行。
本研究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問卷各個條目缺失情況及回收率進行描述性統計,以考查其可行性。對工作年限、高校就讀專業、就職單位等級、就職單位類型、當前學歷、當前職稱等資料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其中男性18名,占比41.86%,女性25名,占比58.14%。
結果發現,四川省43名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治療師中,平均工作年限為4.3年,其余情況見表1。

表1 四川省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治療師的基本情況
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治療師通過專業書籍及文獻更新臨床思維及技能的分別達到100.00%和93.33%,通過學術會議更新臨床思維及技能的占50.00%和26.67%;初級職稱治療師通過專業書籍及文獻、學術會議、短期培訓班、進修、有經驗的治療師幫帶更新臨床思維及技能的分別占27.27%、45.45%、59.09%、68.18%、4.55%;初級以下職稱治療師基本是通過有經驗的治療師幫帶更新臨床思維及技能的,另有75.00%的初級以下職稱治療師畢業以來很少更新知識,見圖1。
對于高校開展心肺與危重癥康復課程建議方面,大部分教師提到全國高校應增設心肺系統物理治療臨床科學與實踐這門課程,課程設計應著重強調心肺系統基礎知識(心肺系統解剖、生理、病理),建立心肺系統物理治療思維框架,合理設置理論和實踐操作能力學時比例,并在課程中增添一些能夠提高學生未來職業競爭能力(如融入心肺物理治療科研設計、心肺與危重癥康復論文寫作方法)的教學內容。
康復醫學是以解決病、傷、殘者功能障礙為核心目標,改善其整體功能水平,提高生活質量,達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目的的醫學學科[3],在20世紀80年代,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逐步發展起來[4]。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康復醫學發展進入快車道,到2011年,衛生部《關于印發〈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的通知》[5]要求全國二級以上醫院建立康復醫學科,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出現緊缺,在此背景下,康復治療教育開始發展起來。心肺與危重癥康復是康復醫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國內最早關于心肺與危重癥康復的標準化教育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按照香港理工大學教學模式,培養了兩屆物理治療學碩士。此后,昆明醫學院和四川大學在香港理工大學Alice Jones教授的幫助下,在物理治療學本科教育中開設心肺系統物理治療臨床科學與實踐課程,以SOAP(S:Subjective;O:Objective;A:Assessment;P:Plan) 模式的理論課、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導向)模式的討論課、案例形式的臨床見習課,全方面構建學生心肺物理治療臨床思維。但截止到2022年1月,全國已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的高校大多數未單獨開設心肺與危重癥康復課程,課程設計以骨科康復和神經康復為主,少部分已開設的高校存在課時比例小、課程內容簡單、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脫離臨床等情況。為摸清四川省臨床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對高校教學的需求,推動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的發展,提高從事心肺物理治療工作醫生的職場競爭力,特進行本次調查。通過本研究調查發現,四川省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團隊普遍較為年輕,科研能力較弱,低職稱心肺治療師更新知識渠道有限,但治療師主動學習積極性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的治療師平均工作年限為4.3年,工作10年以上的僅有1人,工作6年及以下的占比達到79.07%,整個團隊呈現年輕化趨勢。這可能與早期國內骨科康復和神經康復技術理念較為成熟,康復治療學畢業生傾向選擇從事神經康復和骨科康復,近年來隨著骨科康復和神經康復人才飽和,而心肺康復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臨床需求廣、晉升空間大,大部分康復治療畢業生傾向選擇心肺康復專業有關[6]。調查結果還顯示,四川省從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的治療師選擇三級醫院的占比達到86.05%,選擇三級醫院以下的僅占13.95%;選擇公立醫院的高達93.02%,選擇私立醫院的僅占6.98%。這可能由我國目前醫院性質決定,醫院等級越高,危重癥及急救醫學能力越強,開展心肺與危重癥康復更加容易。同時,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設備儀器較貴,前期投入較多,相較于低級別醫院,三級公立醫院有更雄厚的實力投入。大部分心肺治療師選擇三級公立醫院還可能與醫院平臺高、個人職業發展空間大、薪酬福利待遇較為穩定、康復資源及再學習深造機會多有關[6]。由于從業者人數不多,個人競爭壓力稍小,職場晉升空間較大,因此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治療師對未來前景普遍持樂觀態度。但由于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為主的呼吸疾病早期診療多集中于社區醫院,社區醫院對心肺康復需求與心肺康復人才選擇傾向存在不平衡因素,因此加強對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調動多方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對于擬從事行業的全面分析,確保學生實現專業潛能的最大限度發揮[7]。
調查結果顯示,76.74%的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治療師高校就讀專業為康復治療學,按照WCPT和世界作業治療師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WFOT)國際教育進行標準化物理治療(PT)和標準化作業治療(OT)教育的治療師僅占13.95%,另有9.31%的治療師高校就讀專業不是康復治療學,是通過轉專業來的。部分高校甚至為搭上康復醫學這班快車,在未達到WCPT和WFOT基本的教學條件,未單獨開設心肺與危重癥康復相關課程情況下,盲目開設康復治療學專業,導致心肺康復治療師人才培養缺乏精細化的管理模式,培養出的心肺康復治療師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治療師甚至不能滿足臨床心肺康復的基本需求,這提醒我們部分高校需要優化專業課程設計內容。這與問卷中治療師認為課程設計不合理高達67.44%相呼應。
優化心肺與危重癥康復課程內容,一是應按照WCPT對于心肺物理治療教育的最低學時要求開設心肺與危重癥康復理論課程,理論課講授心血管與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病理、物理治療評估和治療技術,并按照心臟康復、呼吸康復、重癥康復三大模塊培養學生的SOAP思維模式[8];二是采用“以病例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9]開展學生實踐課,實踐課嚴格模擬臨床真實情景,通過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進行演示,要求學生完全按照心肺物理治療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列出問題清單,制定相應的治療計劃,并對病人進行相應的干預等。教師根據學生操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三是通過臨床實習和見習課分小組形式完成病例匯報,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模式。
當前全國本、專科院校康復治療學開設科研教學課時比例較少,通過本問卷發現,大部分心肺與危重癥康復治療師科研能力較差,僅有高級職稱和部分中級職稱治療師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高達62.79%的治療師尚未以任何形式參與科研項目。為提高整個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團隊的科研水平,一方面倡導各級心臟、呼吸、重癥康復協會邀請科研經驗豐富的專家間斷舉辦科學研究方法和統計學方法培訓班或工作坊。另一方面應鼓勵各醫院、高校成立康復研究所,建立科研成果獎勵長效機制,鼓勵心肺治療師寫文章、申報課題,將科研理論融入實踐,提升團隊科研業務水平。
四川省心肺與危重癥康復專業是一門年輕的專業,整個治療師團隊呈現年輕化趨勢,團隊科研能力較弱,對未來行業發展態度積極,同時通過問卷調查也反映出部分高校在心肺康復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課程設計不合理、課時比例不夠等一系列問題,提醒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以WCPT對物理治療學教學要求為參考,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并著重提升學生分析問題、操作技能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已畢業的治療師與時俱進,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做到知識更新與迭代,提高本學科人才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