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芳,房文靜,吳盈盈
(1.皖南醫學院護理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2.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安徽 蚌埠 247000)
護理學科的發展離不開護理科研,隨著我國護理學科的發展,護理科研的地位逐漸顯現。2017年中國首次對護理學科實力進行全國范圍內排名,科研產出是其中決定性的指標。研究論文是科研成果的表現形式之一,發表高質量論文已成為護理科研人員的主要目標,選題則是論文寫作的最關鍵步驟之一。Web of Science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基于Web環境推出的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數據庫,能夠提供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通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進行檢索可以找到當前自然科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目前國內已有的文獻計量分析研究多為通過國內文獻檢索數據庫進行的主題詞/關鍵詞的聚類分析。這些研究缺少可視化體驗,而文獻的可視化分析不僅可以定量呈現研究數據,還能直觀感受不同時間段的研究熱點差異。另外,就目前情況而言,國內的文獻質量良莠不齊,多為同等水平的重復研究,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提高。因此,本文綜合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與信息可視化技術,對我國學者發表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中的護理類文獻進行分析,嘗試探索護理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研究熱點及前沿,為我國臨床護理實踐及科研選題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研究分析的文獻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作為文獻數據檢索源。選擇高級檢索,檢索表達式為TS=(NURSING),限定“Countries/Regions”選項為(TAIWAN OR“PEOPLES R CHINA”OR“HONG KONG”),限定“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選項為“NURSING”,不對文獻類型、語言等選項進行限定。本次檢索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共檢索到4 353篇我國護理學者發表的SCI護理類文獻。
采用SPSS22.0軟件對文獻發表的數量趨勢、期刊分布進行統計。運用CiteSpaceⅤ軟件對發表文獻的國家/地區分布及機構間的合作關系、研究熱點進行信息可視化分析,將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我國護理學者發表的4 353篇SCI護理類文獻記錄數據導入CiteSpaceⅤ軟件中,根據分析主題的不同,選擇國家、機構、關鍵詞等相應節點進行參數分析。為了解我國護理領域研究熱點的縱向變化,對4 353篇文獻進行分析,繪制可視化圖譜。另外,采用文獻研究法,針對可視化分析結果進行二次文獻檢索分析,深入剖析文獻研究結果中熱點關鍵詞的中心思想。
從1997—2020年的20多年間,我國SCI護理類發文數量呈增長趨勢,其中1997—2002年是我國護理SCI文獻發表的起步階段,文章數量范圍為1~6篇,發文數量總體處于較低水平;2003—2010年是穩步增長階段,文章數量范圍為50~255篇,2011—2020年則在一定浮動的基礎上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文章數量范圍為235~569篇。文獻主要分布在117種護理類期刊中,發文數量較多(大于或等于30篇)的期刊有30種(如圖1所示)。這前30種期刊共刊發中國護理學者論文3 563篇,占國內護理學者SCI論文總數的81.85%。
我國發表的4 353篇SCI護理類期刊文獻相對集中在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其中臺灣地區學者參與SCI護理類期刊文獻達到2 028篇,內地和香港參與的SCI護理類期刊文獻共有2 382篇,這說明內地(大陸)與香港和臺灣地區護理學者間存在合作發表論文的情況。大陸的文獻發表地區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區,西部地區發表的SCI護理類論文較少。發文機構圖譜中的節點大小代表機構發文數量的多少,發文數量最多的機構主要集中在香港和臺灣地區,排名前5位的機構依次為: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長庚大學、臺灣陽明大學、高雄醫科大學。相比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機構,內地(大陸)各個機構發表的SCI護理類文獻數量較少,主要機構是中國醫科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
對1997—2020年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共得到關鍵詞節點407個,連線1 402條。圖譜中各個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頻次的多少,節點越大說明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就越多,同時表明該關鍵詞所在的文獻研究主題為該時期我國護理領域中的熱點主題之一,不同時間出現的特征詞見圖2。
文獻數量及期刊分布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我國護理研究的發展速度和科研水平。本研究顯示,我國學者自1997年開始發表SCI護理類文獻,發文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在2011—2015年期間文獻數量呈現波動趨勢,并未出現突破性進展,而且大多數文獻集中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的二區期刊上。這一趨勢展示了我國高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的成果,同時也顯現出其培養的不足之處。我國自1992年開展護理科學學位碩士教育,于2010年開始逐漸向護理專業學位培養方向傾斜,近幾年護理專業學位碩士所占比重逐漸增大。我國護理碩士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我國護理事業發展提供了人力基礎,但從近幾年的發文形勢來看,護理專業學位碩士的科研能力并未凸顯出來。今后我國在擴大護理專業學位碩士教育規模的同時應注重其培養質量,在強化護理專業學位碩士臨床技能培養的同時應注重對其臨床思維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養,切實滿足臨床對高層次護理人才多方面的能力需求。
從文獻發表地區來看,內地(大陸)的發文數量不高,香港和臺灣地區占主導地位,這說明與香港、臺灣地區相比,內地(大陸)在護理學科發展及護理人才的教育培養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發文機構分布來看,絕大多數的SCI文獻來自教學機構,醫療機構的產出很少,這反映出我國醫療機構護理人員整體科研能力的不足,我國護理教育應重視對學生護理科研能力的培養,醫療機構也應加強對臨床護士科研思維的培訓。另外,大陸的發文機構分布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經濟、政治、文化發達的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優質醫療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優質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實現東西部地區教育文化共同繁榮的布局。
研究熱點是指在同一時間段內,內在聯系比較緊密的一組文獻共同研究的科學問題。關鍵詞是作者對文獻主題的高度概括,可以用于確定某個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方向。本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的護理研究主要圍繞護理教育、臨床護理、護理管理方面開展。
護理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大熱點主題:第一,教學課程/內容的研究,相關高頻關鍵詞為nursing education、nursing student、knowledge、program、skill、community、informa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guideline等。第二,教學方法的研究,相關高頻關鍵詞為 critical thinking、performance、competence、experience、perception、impact、model、clinical practical、simulation等。
臨床護理涵蓋的范圍較廣,但主要聚焦于兩大熱點主題:第一,臨床常見慢性疾病的護理,相關高頻關鍵詞為cardiovascular disease、coronary heart disease、blood pressure、type 2 diabetes、cancer、breast cancer、cervical cancer、prostate cancer、on-cology、depression、anxiety、resilience、chemotherapy、quality of life、palliative care等。第二,老年護理,相關高頻關鍵詞為dementia、older adult、elderly patient、disability、nursing home、long-term care、end-of-life、long term care facility、alzheimer disease。
護理管理的熱點主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醫院安全文化的研究,相關高頻關鍵詞包括hospital、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work environment、quality of care、patient safety、culture、service、leadership等。第二,護理人力管理的研究,相關高頻關鍵詞包括 registered nurse、job satisfaction、turnover、burnout、retention、staff等。
3.3.1 護理教育的研究 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健康期望不斷提高的復雜醫療環境下,護士職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伴隨護士處方權、護士多點執業等項目的開展,對護理人員各方面的知識技能及臨床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實踐不僅需要護士正確診斷患者存在的具體護理問題,還應根據患者個人特征制定靈活、個性化的決策方案。護理教育作為培養護理人才、發展護理事業的重要手段,必然要經歷與社會護理需求及醫療環境相匹配的變革過程。為適應當前社會醫療局勢,護理研究者在護理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方面不斷探索,通過開展和完善職業健康教育、災難護理、循證護理、護理信息學、逆境適應力建設、社區護理、人文關懷、溝通技巧等教學課程/項目,提高護理人才的知識技能及臨床思維能力,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翻轉課堂、網絡輔助教學、高仿真模擬教學等新型教學,確保護理人才的培養質量[1-2]。以教學課程及教學方法的改革為關鍵環節來提高學生適應臨床環境的能力培養策略在我國護理教育中已變得更加突出[3]。
3.3.2 臨床護理的研究(1)臨床常見慢性疾病的護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的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為主的慢性病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重要問題。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患病人數持續增加。《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顯示:心腦血管病是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明顯高于腫瘤和其他疾病[4]。另外,心腦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的特點,嚴重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 750萬人,占全世界死亡人數的31%,而且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幸存者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5]。心腦血管疾病在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同時也造成了沉重的社會負擔,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達2.9億,今后10年我國心腦血管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心腦血管病防治工作仍將面臨巨大挑戰。
惡性腫瘤是當今世界研究領域未被攻克的難題。根據國際癌癥研究署發布的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約1 520.6萬人,死亡約888.5萬人,中國的癌癥新發病例約占全球癌癥新發病例的22.4%。雖然隨著癌癥預防、早期檢測和治療技術的進步,癌癥治療患者生存率得到提高,但癌癥疾病本身及其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和化療)都可能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理問題(如白細胞減少、失眠、疲勞)及社會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自我形象問題)[6],而且近些年來癌癥的年輕化、類型多樣化趨勢愈加明顯[7],目前仍是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攻克癌癥需要持續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2)老年護理。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數據顯示:未來世界老年人口將加速增長,預計2015—2030年,60歲老齡人口將從9.01億增長到14億,到2050年將達到21億;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的增長速度更快,到2050年將達到4.34億。我國老齡化形勢將更加嚴峻,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調查數據顯示:到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預計達到4.87億,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超過1億,約占世界高齡老年人口總數的1/4。隨著世界人口的老齡化及高齡化發展,阿爾茨海默病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據調查2015年全球大約有0.468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能達到1.315億,而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以950萬排名世界第一,2050年預計增至2 700萬。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除認知功能下降外,還伴有感覺、思維、情緒/行為紊亂等精神行為癥狀[8],隨之而來的長期照護需求問題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但目前我國正式的長期照護體系還處于發展階段,可能與缺乏標準化的住院健康評估、政府資金有限、合格工作人員嚴重短缺、醫療質量的地區差異等有關[9]。面對當前局勢,我們應正確認識我國老年長期照護機構建設及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專業的養老長期照護機構,充分發揮社區照護、居家照護及養老機構照護在解決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3.3.3 護理管理的研究 科學、高效的護理管理不僅是提高醫院整體護理水平、推動護理學科專業化發展進程的基礎,同時也是建設、發展、穩定高水平護理隊伍的重要保證。患者安全是全球醫療機構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檢驗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護理人力的科學管理是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提高醫院整體護理質量及護理人員身心狀態、工作滿意度、留職意愿的重要保障[10-13]。另外,發展積極的護理安全文化是減少護理不良事件、保障患者護理安全、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14]。隨著國內醫療環境及患者護理需求的改變,迫切需要加強醫院及科室的護理人力及護理安全文化建設、評估、改善等工作。護理領導者作為醫院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行為直接關系到臨床一線護理隊伍的穩定性、所在醫院及科室的護理安全文化氛圍,最終表現為對護理服務質量及患者安全的影響。因此在加強醫院及科室護理安全文化建設的同時,應注重對護理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者的科學管理能力及安全文化素養[15],使其全面認識到醫院與科室安全現況及護理工作中潛在的安全隱患,并針對性地制定安全管理改進措施,提高醫院護理工作質量,提升患者安全水平。
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高品質、高水準的護理服務是臨床護理實踐者及護理研究人員的共同出發點和落腳點,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從文獻數量、期刊分布、機構分布、關鍵詞共現等方面對我國學者發表的SCI護理類文獻信息進行挖掘及可視化分析。通過對文獻信息進行分析,明確目前我國護理研究熱點問題及存在的問題,為我國臨床護理實踐及護理科研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