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文
(云南大唐國際那蘭水電公司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
當電力線路遭受雷擊或發生故障閃絡后,繼電保護裝置在第一時間動作跳閘,使設備避免進一步損壞。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發生的瞬時性故障,可以通過自動重合閘將線路重新投入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但對于未投入重合閘功能的線路,以及線路發生永久性故障的情況,跳閘后必然要進行事故處理,常規手段就是靠運行人員巡視排查,找到故障點并進行消除,而這一處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故障點查找,其進度往往決定了恢復送電的快慢。對于電力企業而言,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始終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直接關乎電量等利潤指標,因此,故障的快速處理,盡可能以最短時間恢復送電,最大限度縮短停電檢修時間始終是電力企業的追求目標。線路接地故障過程極其短暫,繼電保護裝置就已迅速響應,切除故障線路,此時故障點可能尚未產生明顯痕跡,因此,在對進行設備巡視排查時,往往難以發現擊穿點或放電區域,或者由于放電點比較隱蔽,造成漏查而耽誤整個恢復送電進程。隨著發電用一次能源結構正逐步改變,化石燃料形式的能源占比逐步降低,新能源電力企業快速發展,風力、光伏發電場逐步增多,這類新能源發電企業主要以集電線路的形式實現匯流,必然就面臨線路跳閘停運風險。由于單機小、數目多、廠區范圍大的特點,新能源場站的線路故障查找處理更難以實施,這就使得故障點的快速查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以目前國內電力行業的整體情況來看,新能源發電廠匯流集電線路主要以35kV為主,且一般不投入重合閘功能。因此,線路跳閘事故發生后,應首先確定故障的真實性,在確認線路存在故障點的情況下,進一步采取各種手段,縮小查找范圍,最終準確定位故障點,并進行處理。處理完成后,應繼續選用合適方案檢驗設備狀態,防止處理工藝不達標或者線路仍存在其他故障點。一般而言,可采用目測巡視、分段測絕緣、交流耐壓試驗等方法協助查找故障點。各方案的特點分別如下。
目測巡視是故障點查找的原始手段,該方法根據對故障跳閘的線路進行巡視檢查,找到放電點判斷故障位置,在架空線路和地埋電纜兩種不同線路形式下,查找方式有所不同。架空線路發生接地故障跳閘后,可通過桿塔絕緣子串上留下的痕跡確定接地故障發生的位置。根據運行經驗,懸垂絕緣子串遭受雷擊放電后,傘裙邊緣會有明顯有燒傷,呈直線分布,且屬橫擔側、導線側絕緣子燒傷最為嚴重,而桿塔側掛點金具的聯接點可能會燒熔,懸垂線夾或者導線會出現明顯的銀白色亮斑。當導線垂直或者三角排列的時候,故障點一般在上絕緣子串;當導線水平排列的時候,擊穿點則一般在兩根邊線。其他如絕緣子閃絡,可根據表面裂紋、絕緣子自爆等現象進行觀察,導線對樹木放電的情況,可根據實際的樹障距離做有針對性的檢查。地埋電纜的故障點一般出現在中間接頭及終端頭位置,查找時,側重巡視終端箱、接頭盒位置。其中戶外式終端頭由于直接處在惡劣環境下,若終端頭制作工藝不達標、潮氣入侵,或污穢嚴重時,可能發生閃絡或擊穿;而終端箱內往往由于電纜本體與母排連接螺栓距離不夠,在濕度大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對電纜屏蔽層放電。電纜線路的接地故障有明顯灼傷擊穿痕跡時,需劃開終端頭檢查確認。
分段測絕緣法則是通過對分段的線路進行絕緣電阻測試,根據測得值判斷線路是否存在故障。由于絕緣電阻測量一直是評估設備狀態的基本參數,在故障點排查時也常常用來參考。在線路較長,但電容值較大的情況下,需要借助吸收比、極化指數指標做輔助分析。實際作業時,長線路所測得的絕緣值較低,無法直接判斷故障情況,可借助線路分段接頭或電纜終端將長線路分成若干段,然后進行分段絕緣測試的方法。先將故障點確定在較小的范圍內,然后開展細致檢查。
交流耐壓法是借助串聯諧振耐壓設備對跳閘線路施加高電壓條件,觀察設備在跳閘后的承受高壓的能力,用以判定當前線路是否存在故障點,或是判別線路是否具備送電條件。在線路故障跳閘后,可將解開線路上連接的變壓器,對線路進行分相耐壓試驗。一般以線路電壓等級對應的額定相電壓作為參考,觀察線路各相在額定電壓下的運行情況,若線路上存在缺陷或故障點,則由于有較大的泄漏電流存在,耐壓設備施加的電壓往往無法升高到額定值。
對比上述3種常規處理方案,首先,目測巡視法在放電痕跡明顯、擊穿點較大或伴隨絕緣子片自爆、有直擊雷痕跡及設備外表灼燒變焦等情況下,這種方法快捷有效,但是在高阻接地故障時,由于沒有明顯故障點,將不能提供確定的故障點信息,這種情況下巡視不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且需要豐富的工作經驗。在新能源場站點多面廣的情況,該方法工作效率較低;與之相比,分段測絕緣法雖然簡單易實施,但由于線路設備的設計條件各不相同,在電纜段、架空段相互穿插,環境條件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下,絕緣電阻值往往在較大的范圍內變化。一般而言,較短的電纜線路絕緣值能達到幾千兆歐,但較長的架空線路可能只有幾十兆歐,實際生產過程中,也出現了較低的絕緣電阻值能正常投運,而較高的絕緣值卻送電失敗的情況,只有當絕緣電阻值極低,明顯不能投運時,這種方法才有一定作用,可見其適用范圍較窄,且可靠性強;而交流耐壓法在線路永久缺陷存在時,直觀的表現是電壓停留在某個較低值,無法繼續升高,此后無法為故障點查找提供進一步幫助,從試驗可行性方面來看,調壓原理施加高壓往往需要較高的電源功率,而在戶外作業時難以提供大功率交流電源,而串聯諧振原理的耐壓試驗則由于中間變壓器、補償電抗器過于笨重,難以滿足快速機動、頻繁轉場試驗的要求。因此,在快速、正確查找故障點的迫切需求下,找到一種適用性強、方便可行的辦法對電力生產極為重要。直流脈沖查找方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的。
直流脈沖法是通過電容儲能存儲高壓,由高壓能量擊穿放電球隙,對故障電纜進行沖擊。由于脈沖放電瞬間電壓很高,擊穿瞬間等同于給故障線路施加高電壓,完美解決了故障線路無法施加高壓的問題。以新能源電廠35kV線路故障查找為例,其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直流脈沖法原理圖
在試驗設備側,用市電與調壓變壓器連接作為輸入級,調壓變壓器輸出端與升壓變壓器相連接為中間級,升壓變輸出為高壓級。高壓輸出通過二極管構成半波整流,用脈沖電容進行儲能,為便于觀察,可在輸入級、中間級分別接入電流表、電壓表指示試驗狀態,高壓級并接高壓電壓表顯示高壓側電壓。由于空氣擊穿電壓與間隙距離有良好的線性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氣隙的擊穿電壓約30kV/cm,因此,在試驗前,須通過調整間隙距離的大小來控制沖擊電壓的幅值,一般使間隙擊穿電壓比系統運行電壓略高即可。試驗時,調整調壓變壓器輸出由0開始逐漸增大,此時,中間級電壓表、高壓電壓表示數逐漸增大,而電流表指示了當前充電電流,此后繼續緩慢增大調壓變輸出電壓,直至放電間隙擊穿時觀察現象。若線路上存在接地點或絕緣薄弱點,則在沖擊電壓的作用下,接地點發生對地放電,重現故障現象。實踐經驗表明,當電纜及架空線路存在接地故障點時,在沖擊電壓的作用下,故障點處會有較大擊穿聲音,甚至會伴隨明顯火花放電現象,現場人員可借此定位故障點位置。
在完成設備調整操作后,設備進入電容充電—間隙放電階段。在放電時,間隙處有明顯火花,伴隨電流表示數急劇升高、高壓電壓表示數瞬間降低,此時,若是線路上有故障點,則故障點處也有明顯的火花放電現象。在一次放電后,電容繼續充電,高壓電壓表示數緩慢回升,當達到間隙擊穿電壓時,進行第二次擊穿放電,此后循環以上過程。兩次放電時間間隔較短,會因具體試驗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典型的時間間隔一般在十幾秒至幾十秒之間。
若線路上無故障點,則進行直流脈沖試驗時,被測線路能表現出較好的耐壓穩定性。此時,放電間隙仍會周期性擊穿放電,但放電的劇烈程度明顯小于線路有故障的情況。在實際試驗中,當線路上不存在故障點時,高壓電壓表指示在一個較穩定的電壓值,放電間隙擊穿瞬間,高壓電壓表示數跌落至原來的80%左右(與之相對的,對于故障線路,示數跌落為原來的10%~20%),此后電壓回升,繼續保持耐壓狀態,較長時間后第二次擊穿,兩次擊穿的時間間隔約2~5min,與故障線路有明顯區別。
直流脈沖法解決了故障線路無法施加高壓的問題,在面對故障點不明顯,難以定位的情況下有明顯優勢。對存在高阻接地故障的線路上,采用直流高壓進行沖擊,可使故障點情況劣化,發生火花放電或伴隨擊穿聲音,有助于運維人員準確定位故障點。在電纜線路上有故障時,該方案可協助檢查電纜終端頭、中間接頭是否存在故障點,避免因錯誤懷疑接頭處故障而劃開檢查,節省了接頭制作成本。與其余試驗方案相比較,該方案簡單易實施,設備輕便,可行性好,大大節省了故障點查找效率。
(1)在進行放電間隙距離調整時,可先將間隙一側接地,然后調節調壓變輸出,直到放電,記錄此時的電壓值即為放電間隙的擊穿電壓,試驗時應使該值略高于系統運行電壓,但在間隙調整完畢后,不應再改變放電間隙距離。
(2)對于電纜線路,應使電纜屏蔽層接地與試驗設備接地處于同一接地點,以確保故障點放電正常。
(3)在原理圖中,二極管極性的正反僅改變直流高壓側的正負極性,不影響試驗的進行,但根據直流高壓試驗應遵循負極性接線的原則,二極管極性的選擇應保證加壓電極為負電位。
(4)在對無故障線路進行試驗時,放電間隙也會周期性擊穿,這是由于被測線路充滿電荷后會對周圍環境緩慢放電,當電荷損失到一定程度時,間隙輕微擊穿,為被測線路補充電荷。由于線路上無故障點,放電時間常數很大,故擊穿時高壓跌落較小,擊穿周期長。
(5)在試驗時,可采用分立式設備搭建電路,也可使用成套直流脈沖耐壓設備,但應注意平穩緩慢升壓,避免對無故障線路施加過高電壓或損壞設備。
(6)由于直流脈沖放電試驗電壓較高,試驗過程須特別注意人身安全,嚴格遵守安全規定,并防止試驗時人員誤碰故障線路。
(7)試驗結束后,應分別對高壓電容器、被測線路充分放電,不能遺漏。
(1)某風電場35kV架空集電線路故障跳閘,先派出人員采用目視巡線方式,未發現明顯故障點,后采用分段絕緣測試方案,各段絕緣值均在300MΩ以上,無法判定故障點位置,最后進一步將分段細化,并將絕緣值橫向對比,判斷故障點在8號風機終端桿塔至箱變連接電纜處,該電纜長度約200m。此后,對電纜進行交流耐壓試驗,電壓只能升高至約6kV,隨后懷疑兩端6個終端頭處有故障點,但外觀完好,將終端頭逐一劃開檢查后未發現放電痕跡,耗時4天。隨后進行電纜開挖,發現箱變下方地埋電纜外護套及鋼鎧有凹陷痕跡,疑接地改造釘入垂直接地極對電纜絕緣造成損傷,此時,對電纜故障相進行直流脈沖試驗,在間隙擊穿時,電纜損傷位置出現明顯放電火花。若提前采用直流脈沖放電方案,可能有助于提升故障點查找效率,并避免6個完好的電纜終端頭被誤劃開,節省維護成本。
(2)某風電場雷雨天氣下兩條35kV集電線路故障跳閘,對其分別進行直流脈沖試驗,試驗參數及參考值如表1所示。

表1 35kV集電線路直流脈沖試驗參數
從試驗結果來看,兩條線路無故障點存在,隨后進行細致巡視檢查,發現Ⅰ回線無故障點,Ⅱ回線兩臺箱變高壓室電纜終端頭有燒傷痕跡,但拆開檢查后未傷及電纜主絕緣,疑因環境潮濕,且電纜本體與母排螺栓距離過短,造成對屏蔽層放電,將冷縮終端重新處理后送電成功。
直流脈沖法適用性強、方便可行,能大大提高電力系統事故跳閘處理效率,對查找線路接地故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