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麥霞,唐曉輝,李振輝,郭護領,孫宏亮
(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8)
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政策導向下,隨著城市立交橋、高架橋的大規模建設,對城市橋下空間資源的利用已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不僅導致了交通擁堵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停車難的問題;市政道路、橋梁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范圍和規模的增大,使得市政基礎設施的維護和管理需求也隨之增大,需要建設相應的配套管理用房、市政物資倉庫以及市政車輛停車場等。為此,西安市相關部門在利用橋下空間設置公交停車場、公共自行車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市政配套停車場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試點。另外,伴隨橋梁沿線土地的開發建設,沿線的居民不斷增多,居民對周邊的公共休閑、健身場地也有更多需求。因此,在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挖掘橋下空間資源,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城市管理需求、居民活動需求以及城市景觀問題,從而提高交通效率、增強服務功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對于西安市目前情況來說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目前西安市市本級范圍內的立交橋、高架橋主要有: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高架快速干道、朱宏路、廣安路、西延路等。
現狀橋下空間的利用一般以綠地、硬化為主,部分作為停車場和市政物資堆放場。通過調查,橋下空間已進行利用的有80 余處,現狀主要功能為環衛、道橋、照明、綠化養護事業單位物資堆放、維護車輛停放、公共停車場,公交場站等。
由于未對橋下空間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現狀停車場、倉庫的建設主要考慮使用功能的滿足,僅對局部橋下空間進行建設利用,注重局部性,缺乏整體性,使得橋下空間整體的結構、顏色搭配不協調,視覺體驗較為混亂,同時還存在亂堆、亂放現象,影響了城市形象(見圖1、圖2)。

圖1 橋梁A 現狀空間利用圖(1)

圖2 橋梁A 現狀空間利用圖(2)
由于橋下采光條件不足,對綠植生長不利,盡管在管養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但仍存在部分綠植難以成活,整體景觀不盡如人意的現象(見圖3)。加之部分橋下圍網的設置,致使橋下空間顯得壓抑、昏暗,成為城市的“灰色空間”。

圖3 橋梁B 現狀綠化圖
目前橋下空間以行車、停車為主,作為文化、公共活動等空間的其他利用方式較少。隨著橋梁周邊居民的增加,居民對利用橋下空間進行休閑、健身等多樣化需求也隨之增加,在有需求、有條件的橋下空間利用方面,人性化考慮顯得不足,周邊居民自發性進行橋下休閑布置(見圖4),影響橋下空間美觀及安全。

圖4 橋梁C 現狀空間休閑利用圖
現狀西安市橋下空間產權部門主要為養護管理公司、市橋梁檢測中心、城管局、市機動車停放中心以及市公交公司等相關職能部門,各部門對于所占橋下空間需求的差異,導致其空間布局、結構形態難以統一(見圖5)。

圖5 橋梁D 現狀市政設施利用圖
從城市需求和建設條件兩方面綜合考慮,在對橋梁所處區位、沿線土地利用、周邊交通狀況、橋下用地條件等相關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橋下空間利用的功能定位,是合理利用橋下空間的關鍵。在對橋下空間各種利用方式進行分析比選時,改善道路通行條件、提高交通有序性和高效性,毋容置疑應列在首位。其次,再根據所處區位、沿線需求考慮其他功能的分析利用。一般在土地開發成熟區域,停車問題、沿線居民休閑和健身需求較大時,應優先考慮作為公共停車場、休閑健身場地;在沿線居民活動需求較少時,應以解決市政車輛停放、市政維護物資堆放等有關城市服務配套設施需求為主;對于城市外圍區域的橋下空間,一般應以增加綠化、提升景觀為主。對于占地范圍較大的大型立交或線路較長的高架橋,橋下空間的利用往往是多種功能復合利用。
橋下空間因所處區位、沿線需求、用地條件等各有不同,因此在進行橋下空間利用時,應以“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一橋一策”為原則,基于合規性、安全性、效率性、適宜性、景觀性等綜合考慮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涉及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城市橋下空間相關規定、相關城市生態環境因素、道路交通環境因素、周邊土地利用情況、橋梁結構因素等。
城市橋下空間利用相關規定包括城市相關法規、管理部門對橋下空間使用的管理規定、相關技術規范等。
城市生態環境因素主要指城市氣候、降雨量、日照時間以及氣溫等。
道路交通環境因素主要指橋梁所處路網功能、路幅寬度、人行道寬度、車道數等。
橋梁周邊土地利用主要體現在周邊人流、車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層次性、集聚性和流動性。
橋梁結構因素包括橋梁形式、橋柱基礎結構以及結構間距。
根據橋下空間特點及周邊用地環境,將橋下空間利用分為以下幾類:
(1)交通改善類:利用橋下空間,拓建車行道、人行道,改善道路交通條件,提高交通效率。
(2)公共設施類:利用橋下空間,設置公共停車場、公交停車場以及市政車輛停車場等,解決城市停車需求。
(3)城市管理類:利用橋下空間,設置市政儲存防汛、防災應急物資堆放區及市政維護管養配套用房,解決城市基礎設施服務需求。
(4)休閑健身類:利用橋下空間,對橋下空間進行綠化,在提高城市生態性和景觀性的同時,設置居民休閑、健身等公共活動空間,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
(5)多功能復合利用類:對范圍較大的橋下空間進行2 類及以上功能的復合利用。
橋下空間改造需遵從簡潔、開放、通達的理念,在空間上不封閉,在形式上不過度美化,不刻意追求橋下空間的美觀大氣,注重實用性。其設計原則主要為:
(1)交通組織方面,注重有序、高效,要統籌處理好橋下空間利用的新增交通與既有交通的交通組織流線。尤其是將橋下空間作為停車場、倉庫區使用時,要注重新增的交通需求對既有道路交通的影響;當橋下空間作為公共活動空間利用時,應處理好休閑健身人員出入安全性和方便性之間的關系,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
(2)安全使用方面,首先應在保障橋梁結構安全和交通運行安全的基礎上考慮橋下空間的再利用;作為功能區利用時,應滿足其管理方面的安全要求;作為公共活動空間利用時,要特別關注其開放性和安全性。
(3)總體布局方面,對橋下空間的利用應進行總體規劃設計,統籌協調各功能分區;平面總體布局時應注重整體性與協調性,既要考慮各功能區自身使用的安全性及相互的獨立性,又要考慮不同功能區間的協調性。
(4)環境協調方面,在經濟實用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隱蔽、隔離、裝飾等措施,實現與周圍環境的融合。
(5)生態景觀方面,從生態性和經濟性兩方面綜合考慮,針對橋下空間的光照、澆灌等特殊條件,在進行植物種植時,應充分了解其生境條件,特別是南、北地區氣候差異,選擇合理的綠化布局,兼顧生態景觀性和經濟合理性。
不同類型的橋下空間利用存在不同的要求和側重,結合西安市橋下空間利用的實際情況,對典型橋下空間利用進行分類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設計對策和設計方案。
在城市中心區交通擁擠的區域,高架橋橋下空間距離較長且橋下兩側有輔道設置,可起到交通分流的作用。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場地設置新的車行道并優化其交通組織設計,通過施劃交通標線、增設交通標志及信號燈等一系列措施,增加路段、路口通行能力(見圖6)。

圖6 橋下空間交通組織圖
隨著城市的發展,機動車數量快速增長。在用地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合理利用橋下空間布置停車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停車難問題。在一些特殊路段及橋下空間允許特殊時間點位進行停放,“用時間換空間”,強化靜態交通設施設置。在商業繁華、居住密度較大區域設置橋下停車場,加大停車數目供給。在設計停車場的同時,注重停車場景觀效果提升,可選用鐵藝欄桿或制式花架,外圍用綠化修飾,場內道路平整、標線施劃規范(見圖7)。

圖7 橋下空間停車場布置圖
根據周邊土地利用及城市緊急防汛相關規劃,設置當地應急職能部門儲存防汛物資及維護車輛的場地,滿足城市市政應急防災需要(見圖8)。在進行橋下儲存防汛物資及維護車輛空間改造利用的同時,解決應急物資的存放難題,在確保城市運轉的前提下,提高橋下空間利用率。

圖8 橋下空間應急防汛物資布置效果圖
為了改善城市環境和景觀,給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活休憩環境,可以在高架橋橋下設置綠地,或者塑造景觀[1]。其內容可以是休閑健身,在其中設置必要的休憩設施和園林小品(見圖9)。在滿足市民多元化活動需求的同時將城市文化與橋梁空間結合在一起,體現自然、充滿生機、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公共活動空間場所。

圖9 橋下休閑空間效果圖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以及土地集約化利用,城市橋下空間資源的利用問題已越來越引起相關職能部門及領導的重視與關注,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特殊空間。在橋梁規劃建設前,應根據橋梁所處地周邊的用地規劃及城市功能,提前做好橋下空間利用設計,將橋下空間與城市設計融為一體,在保證交通用途功能的前提下,將橋下空間盡可能演變為較為人性化的公共開放空間,從而提升橋下周邊市民生活品質,增強城市幸福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