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杰 孫兆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飽經戰亂的熱河省圍場縣人民獲得了第一次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解放區各項事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然而,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為保存革命力量,我圍場縣黨、政、軍機關,以及從承德撤到圍場的熱河省機關、冀熱遼軍區機關,先后兩次向圍場北部的內蒙古經棚一線戰略轉移,并經休整后打回圍場,開辟了圍北縣。在先后兩次北移期間,中共圍場縣委書記王克東、縣長張靜之,縣委副書記、化名黃代芳的蹇先任,帶領全縣黨、政、軍機關干部戰士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宋進川、史志新、王劍峰等一大批干部戰士在與敵戰斗中英勇犧牲,譜寫了一曲戰略北移的悲壯戰歌。

北移路線示意圖(圍場縣檔案館館藏資料)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向解放區大舉進攻,國民黨十三軍、五十二軍、九十三軍、九十四軍和七十一軍的一部以及部分保安隊,從東、南、西三個方面對熱河省省會承德形成了包圍之勢。在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下,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熱西地委(1946年9月,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冀熱遼分局在隆化縣正式成立中共熱河省熱西地方委員會,簡稱“熱西地委”、熱河省熱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熱西專署”和熱河省軍區熱西軍分區,簡稱“熱西軍分區”。熱西地區指熱河省西部地區,轄承德、隆化、灤平、圍場、豐寧等縣。)及熱河省委、省政府機關于8月初至8月28日,分期分批撤到圍場,并在圍場召開各縣縣委書記會議。根據當時的形勢,熱西地委決定將熱西分為敵占區、游擊區、鞏固區、拉鋸區4個區域,其中圍場為鞏固區。8月31日,熱河省委機關、軍區向北轉移,指示圍場縣委一旦圍場失守,要就地堅持游擊斗爭。9月6日,熱河軍政委員會在圍場廣義城召開整編會議,重點研究了建立熱北根據地的問題。9月18日,國民黨十三軍占領隆化縣城,熱西軍分區和隆化縣黨政機構也撤向圍場。
10月7日上午,國民黨十三軍87師及還鄉團2000余人,從隆化縣分西、中、東三路撲向圍場。當天下午,熱西地委、圍場縣委組織縣黨政軍機關和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熱河省黨政機關、熱西地委黨政機關、熱西軍分區及隆化縣黨政機關共1300余人,立即分東、西、北三路向內蒙古經棚一帶戰略轉移。
這次戰略轉移史稱“第一次戰略北移”。東路由熱河省軍區熱西軍分區政委兼熱西地委書記謝明、圍場縣委書記王克東、縣長張靜之等帶隊;西路由熱河省軍區熱西軍分區司令員鐘輝等帶隊;北路由縣委副書記、化名黃代芳的蹇先任帶隊。
圍場到經棚直線距離只有200余公里,但時值初冬,已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白天,穿著單衣單鞋的干部戰士們在人煙稀少的冰天雪地中艱難行軍。夜晚,為了不進房子打擾百姓,干部、戰士們只好尋找草棚子、門洞子、房框子等,在地面鋪上干草,頭頂星星,腳蹬土墻,幾個人擁擠在一起相互取暖。更為艱險的是,北移隊伍還要時刻面臨國民黨軍隊和土匪的追擊圍堵。
西路轉移的是孟奎、城子、半截塔、道壩子4個區。孟奎區在區委書記劉建勛、區長白吉春的帶領下在大頭山準備北移時,突然遭到國民黨十三軍206團的包圍。雙方展開激戰,突圍中副區長劉明遠犧牲,此次大頭山突圍戰犧牲干部戰士17人。熱西軍分區司令員鐘輝帶領的干部戰士在大喚起上營盤一帶遭到1000多敵人的襲擊,圍場縣大隊新組建的兩個連頑強抵抗,在掩護撤退中受到重創。道壩子區委書記張振波等帶領區干部和區小隊轉移到棋盤山時,在喜鵲溝門與進攻新撥、半截塔的敵人遭遇,區委副書記、區小隊指導員宋進川帶領區小隊與敵人奮力激戰,最后只身一人掩護大家撤退,打光最后一粒子彈后被敵人包圍在山谷中。敵人喊話讓他投降,他寧死不屈,壯烈犧牲。
北路轉移的是棋盤山、新撥兩個區。縣委副書記黃代芳(騫先任)親自到新撥組織熱河省軍區兵工廠、省法院等機關轉移,搶運重要的戰略物資。一天傍晚,北路轉移的隊伍在大喚起母子溝與白金輝匪隊意外遭遇,戰士們趴在雪地中與敵人作戰。撤退時,許多同志由于雙腿凍得不能走路,被敵匪追上殘忍殺害,鮮血染紅了一片片雪地。
東路轉移的是縣主力,有縣黨政機關和城關、朝陽灣、克勒溝、腰站4個區。城關區區委書記楊德國組織各村干部、民兵搶運物資,直到下午4點撤出縣城時,敵軍裝甲車已到達縣城南門,并開始向東山車道梁公路開炮。
這次戰略北移,是保存我黨政軍戰略反攻武裝力量的一次重要行動,意義十分重要。但在轉移中,我黨政軍機關和各部隊也遭受了極大損失。據統計,到達經棚時,全縣干部350人僅剩80余人,縣支隊、區小隊近千人僅剩140余人。

圍北縣轄區示意圖(圍場縣檔案館館藏資料)
1946年10月底,經過數次戰斗和20多天的艱苦行軍,北移隊伍陸續到達經棚。熱西地委決定以縣為單位就地進行休整。在休整動員大會上,地委書記謝明作了形勢報告,總結了此次北移的經驗教訓,消除了一些同志的思想顧慮,統一了思想。
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整,廣大指戰員們在精神上和體力上都得到了恢復,增強了斗志和必勝的信心。11月30日,熱西軍區所屬指戰員在經棚東門外河灘召開誓師動員大會,號召大家“打回熱西去,就地鬧革命”。會后,圍場干部戰士編為圍場支隊,越過塞罕壩,返回圍場境內。12月末,為了讓開大路便于指揮,冀熱遼分局以伊遜河為界,把圍場縣分為圍場、圍北兩縣,分別組建縣工委和縣武工隊,下設公安隊和縣支隊。圍場縣由熱西地委、熱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在圍場西部堅持斗爭;圍北縣歸熱河省委二十二地委、熱河省政府二十二專署領導,在圍場縣東北部打游擊。
圍場縣黨政機關和圍場支隊隨熱西地委、熱河軍分區大隊向南行進,經過20余天的晝夜艱苦行軍和數次戰斗,到達赤城白草區喜峰砦村(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東萬口鄉喜峰砦村),與冀熱察軍區勝利會合。1947年元旦后,圍場、隆化兩縣的干部奉命組成兩支武工隊,與熱西獨立團配合,到隆化郭家屯、圍場孟奎一帶開辟根據地。1月14日拂曉,我部隊包圍郭家屯,圍場武工隊負責東面進攻。此戰使隆化、圍場的敵軍感到十分惶恐,遂集合兩個團和數百名地主武裝,對熱西機關和圍場武工隊進行圍剿,部隊被迫轉移到小灤河川一帶。1月28日拂曉,圍場縣武工隊包圍了在石棚溝催要物資的一隊國民黨軍隊,將其擊潰,繳獲了國民黨軍搜刮的物資。隨后,武工隊分兵襲擊了圍場縣大頭山、小孟奎、城子等敵人據點,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此后,圍場縣武工隊100多人主要活動在圍場縣孟灤、桃山一帶,一面打擊和摧毀敵人的武裝力量,一面開展群眾工作,發展壯大武裝力量,恢復村政權和群眾組織,建立秘密情報站。經過一個時期的斗爭,圍場縣各項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城子、孟奎、小灤河川發展成為連成一片的游擊根據地。
圍場縣的游擊活動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隊、土匪和反動地主武裝的囂張氣焰,但他們不甘心失敗,再次集中兵力圍剿我黨政軍機關。1947年2月29日,熱西軍分區組織圍場、隆化兩縣干部近600人,被盤踞在圍場、隆化的國民黨十三軍及其糾集的土匪、地主武裝共5個團的兵力包圍于灤河川一帶。熱西地委宣傳部長羅天、縣工委書記王克東等立即開會研究對策,決定向北突圍第二次向經棚轉移。會后,部隊連夜出發,于次日拂曉包圍圍場縣御道口,經過激戰,敵人向內蒙古多倫方向逃竄。3月2日,部隊在圍場縣大喚起上營盤與白金輝匪隊遭遇。擊潰白匪后,部隊繼續向林西(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冀熱遼軍區靠攏,在敵軍的圍追堵截中邊打邊撤。經過11次戰斗,于3月19日第二次到達經棚。
1947年春,圍北縣武工隊配合熱西騎兵團,先后襲擊了圍場縣新撥、棋盤山敵據點。到4月,圍北縣支隊由1個連發展到3個連,部分村建立了民兵組織。同時,朱德騎兵師副師長卜云龍率部進入圍北剿匪,工作逐步打開了局面,區村政權得到了鞏固。
第二次戰略北移由于時間緊迫,來不及通知各路分隊,有20多人與部隊失去聯系,部分同志轉移到黑河川根據地,部分同志仍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斗爭,一大批黨的干部、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道壩子區區長兼武工隊隊長史志新在梁家營召開會議時被敵人包圍,為掩護大家轉移,他只身跑到后山鳴槍示警,被敵人包圍,壯烈犧牲。孟奎區武工隊隊長王劍峰在腿部中彈負傷的情況下,仍與敵人頑強戰斗,被俘后英勇不屈,壯烈犧牲。
圍場縣黨、政、軍機關經過先后兩次戰略北移,雖然在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中遭受了嚴重損失,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并通過打回圍場開展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為1947年5月第二次解放圍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7年5月,我冀察熱遼軍區(1946年11月,冀熱遼軍區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十三旅在圍場、圍北兩縣地方武裝的配合下,一舉攻克了熱西第一重鎮圍場縣城,圍場、圍北兩縣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