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斐,江 帆,宋 尚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獨墅湖第二通道工程的建設是為了緩解既有獨墅湖隧道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增強獨墅湖兩側吳中區、園區的交通聯系,提高區域路網溝通能力。工程總長3.93 km,采用城市主干路標準,主線設計速度50 km/h,匝道設計速度30 km/h。主線隧道長約2.6 km,匝道隧道長約0.65 km。陸域段隧道工法采用明挖法,下穿蘇申外港、獨墅湖等水域段隧道工法采用明筑圍堰法。
本工程平面線形的制定主要依據規劃,縱面線形相關控制性因素如下:(1)經過與河道管理部門溝通,隧道需下穿尹山河過水涵洞,為降低道路縱坡,涵洞底板與隧道頂板采用共板形式,路線縱坡為5.3%。(2)蘇申外港段經過航道主管部門批復,標高需滿足現行《內河通航標準》[1]相關規定:Ⅲ級航道條件下隧道頂部不應高于遠期規劃航道底標高以下2 m,確定河道口寬范圍內隧道頂板標高為-5.09 m。(3)獨墅湖段無通航要求,為遠期預留水上運動休閑的船只通行條件,隧道建成后頂部最小覆土按1 m考慮。
主線隧道雙向4 車道采用分離式單箱單室斷面,雙向6 車道采用兩孔一管廊斷面,其中管廊艙上至下分為3 艙,分別為電纜通道、安全通道、管溝通道。匝道隧道采用單箱雙室斷面形式。
獨墅湖第二通道工程平面圖和縱面圖分別如圖1、圖2 所示。

圖1 獨墅湖第二通道工程平面圖

圖2 獨墅湖第二通道工程縱面圖
水域段隧道結構節段長度對30 m、60 m、90 m 3 種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考慮到溫度應力工況下混凝土裂縫開展情況,從盡量減少接縫數量從而提高防水能力等方面因素出發,節段長度采用60 m,同時變形縫寬度取20 mm,以滿足溫度變化條件下節段伸縮空間要求。
為了降低變形縫兩端差異沉降導致止水帶“撕裂”造成防水失效,將差異沉降值控制在10 mm 以內,提出了在變形縫設置枕梁+ 樁基方案(見圖3)。通過計算分析,此種方案較之常規的樁基方案,變形縫兩端的差異沉降值可以減小約80%。

圖3 水域段隧道枕梁+ 樁基方案縱剖面
結合周邊環境、工程地質情況,本工程基坑圍護選型見表1。

表1 圍護形式一覽
本項目基坑工程的關鍵點主要涉及2 處保護建筑物。
東吳寺為單層磚墻結構,淺基礎形式,對于位移的變化十分敏感。基坑平面最小距離僅約3 m,開挖深度約12 m,環境保護等級為一級(見圖4)。采取的支護方案如下:

圖4 東吳寺基坑橫斷面圖(單位:mm)
(1)采用MJS 在基坑與東吳寺之間進行隔離并兼作止水帷幕。
(2)采用φ800@1 000 mm 鉆孔灌注樁圍護形式并適當加深坑底嵌固長度。其中,靠近東吳寺側在MJS 加固體內進行套打,遠離一側在鉆孔灌注樁外側設置φ850@600 mm 的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
(3)坑底內以下4 m 范圍采用三軸攪拌樁進行滿堂加固,水泥摻量為20%,通過被動區加固進一步減少基坑開挖引起的水平位移。
正榮國領為25 層高層框剪結構形式,樁基礎形式。基坑為深淺坑,平面最小距離約13 m,深坑部分開挖深度約16 m,環境保護等級為一級(見圖5)。采取的支護方案如下:

圖5 正榮國領段基坑橫斷面圖(單位:mm)
(1)在圍護結構與保護建筑之間設置φ800@1 000 mm 的鉆孔灌注樁作為隔離樁。
(2)采用1 000 mm 厚地連墻圍護形式并適當加深坑底嵌固長度。
(3)對于深淺坑及隧道結構之間空隙采用C20 素混凝土作為傳力體系。
(4)靠近正榮國領側坑底采用三軸攪拌樁進行滿堂加固。
圍堰頂部高程為設計水位、設計波高、設計風壅增水高度、安全超高之和。根據現行《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2],確定本工程圍堰建筑物級別為4 級,取20 a 一遇的防洪水位標準,本工程考慮到近些年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繁性,設計水位取100 a 一遇洪水位。
圍堰采用雙側鋼管樁+ 中間填土形式,其中臨水側鋼管樁除滿足受力要求外,尚需起到止水帷幕的作用。以較深水處為例,臨水側采用鎖扣鋼管樁規格為DN630×14 mm,背水側鋼管樁規格為DN500×10 mm,其間設置土工布和土工格柵起到擋土作用。兩排鋼管樁通過上下兩排φ48 圓鋼拉桿、[28a 槽鋼形成的圍檁對兩側鋼管形成拉結作用,填土后可以形成類似“重力壩”式圍堰(見圖6)。為了避免臨水側湖水對圍堰底部的沖刷,湖床上設置復合土工膜,并在其上堆載2 m 高的袋裝土。背水側堆放隧道基坑的挖方,高度控制在3 m,后期可作為基坑回填土。

圖6 雙排鋼管樁圍堰橫斷面圖(單位:mm)
對于圍堰分期實施需設置橫向圍堰,其設計方案為:在已建隧道頂部設置槽墻,形成兩個0.8 m(寬)×2 m(高)卡槽,以固定鋼管樁,其余做法同前(見圖7)。為避免二期圍堰施工期間湖水通過一期結構底板產生滲流破壞,在一期隧道結構底板下設置水泥土攪拌樁作為止水帷幕,長度需隔斷承壓水層。

圖7 橫向圍堰剖面圖(單位:mm)
蘇申外港現狀為四級航道,遠期規劃為三級航道,長度為29.92 km,通行的船只大多在500 t 以下,流量約13 艘/h。根據航評、洪評評估報告,施工期間擬分兩期以保證施工期船只的通行及泄洪,需滿足如下要求:航道通航水深不小于3.2 m,底寬不小于45 m,口寬不小于60 m,平面半徑不小于320 m。為此,圍堰采取分期實施以滿足上述要求,為了消除船只直接碰撞圍堰的安全隱患,在圍堰外側設置了DN630×14 mm 的鋼管樁防撞措施。根據海事部門要求設置相關的標志并進行安全巡查。關于防撞鋼管樁的設計需滿足現行《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條文中碰撞力工況下的安全性。
本段基坑開挖深度范圍為13~21 m。受航道通行影響,圍堰與基坑之間的距離按9 m 考慮,在基坑1倍開挖深度范圍內,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大,工程實施風險高。為此,適當加強了圍護設計,采用了抗側剛度大的1 200 mm、1 000 mm 厚地連墻,并加大了嵌入深度。經過有限元模擬分析得出,基坑開挖對圍堰產生的累計水平位移為20.49 mm,累計向下豎向位移為14.69 mm,由此得出通過合理的基坑支護設計,對圍堰的不利影響可控。
蘇申外港段航道一期、二期實施平面示意圖如圖8、圖9 所示。基坑開挖對圍堰影響位移云紋圖如圖10 所示。

圖8 蘇申外港段航道一期實施平面示意圖

圖9 蘇申外港段航道二期實施平面示意圖
獨墅湖湖泊面積9.19 km2,湖泊岸線長度為18.07 km,其中工業園區境內12.19 km,吳中區境內5.88 km。根據洪評評估報告,獨墅湖段需采用兩期實施(見圖11)。一期北側、南側縱向圍堰長度分別為1 174 m 和910 m。二期北側、南側縱向圍堰長度分別為600 m 和708 m。其中,二期圍堰利用一期圍堰長度為258 m,橫向圍堰長253 m。為了滿足獨墅湖的環評要求,達到土方工程“取之于湖、用之于湖”的目的,在北側圍堰與湖內基坑放坡坡腳間預留100 m 空間作為臨時堆土場。
湖中段基坑主要采用放坡開挖形式。通過計算分析,邊坡坡率均為1∶2.0,邊坡間平臺寬度為2.5 m。邊坡表面采用C20 早強噴射混凝土80 mm,鋼筋網片規格為φ6@200×200 mm,并設置了1.5 m 長、間距為1 500 mm×1 500 mm 的φ16 插筋固定鋼筋網片。為了進一步提高坡體的穩定性,坡頂設置降水井。
圍堰與基坑布置以“互不影響、自成體系”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圍堰布置在2 倍基坑開挖深度以外(見圖12)。
截至目前,本項目土建結構部分基本完成,以上的關鍵技術研究結論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其中,水域段變形縫處采用“樁基+ 枕梁”方案在施工期間監測反映變形縫兩側差異沉降值在5 mm 以內,后期擬在隧道運營期繼續進行相關沉降值的觀測,以驗證“樁基+ 枕梁”方案的合理性,并將在今后水下明筑圍堰法隧道工程中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