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如真,胡 陽,王志華,張 謐
(1.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4;2.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17)
項目建設對河段行洪和河勢影響主要取決于上游來水、橋梁等涉河建筑的建設規模、河段兩岸地形地質及其組成、河床組成和評價河段比降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橋梁等涉河建筑物的影響[1]。在河道內修建橋梁,橋梁橋墩(橋臺)將占據河道一定的過水斷面,河道在修建橋墩(橋臺)后過洪斷面面積減小,在建橋位置上游河道一定范圍內將形成壅水,河段的洪水位及水流流態較修建橋梁前將發生改變。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工程實例中,橋梁壅水計算通常采用經驗公式法,如采用《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TB10017-1999) 中的經驗公式、D’Aubuisson 公式、Henderson 公式、鐵科院陸浩公式等[2]。采用經驗公式計算時,公式中參數的取值多依賴于工程經驗,且公式計算繁瑣,有的經驗公式為了方便簡化計算,往往會對影響水流的因素進行簡化或忽略,成果與實際往往相差較大。每種經驗公式的使用范圍及考慮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以平橋河(桃花溪一級支流、流江河二級支流、渠江三級支流)河道內鎮巴至廣安高速公路渠縣北互通立交連接線2 號大橋(以下簡稱“2 號大橋”)為例,通過采用MIKE21 FM 和HRC-RAS 模型分別建模,進行數值模擬計算,模擬出建橋前后不同工況下上游河道的水流流場變化,并將兩種模型成果和經驗公式計算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為實際橋梁工程設計及河道沿岸洪泛區防洪減災提供參考。
2 號大橋位于達州市渠縣渠北鎮白馬村,跨越平橋河。橋梁參數見表1 所列,圖1 為項目流域概況及地理位置示意圖,圖2 為工程河段航拍圖。

圖1 項目流域概況及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2 工程河段航拍圖

表1 橋梁參數表
MIKE21 是由丹麥水力研究所(Denmark Hydraulic Institute)開發的二維數值模型,包含多個模塊,如水動力、對流擴散、水質、泥沙等。本文采用MIKE21 FM 水動力模型軟件模塊進行模擬計算。該模型基于三向不可壓縮和Reynolds 值均布的Navier-Stokes 方程,并服從于Boussinesq 假定和靜水壓力的假定。
連續方程:



綜合考慮研究區域水文、河勢及自然條件等因素,分別選取橋址上游1 km 和下游0.45 km 區域作為計算區域,2 a 一遇時河道平均寬度約53 m。河道內控制三角形網格邊長為15 m,橋墩附近位置控制三角形網格邊長為7.5 m。運用平面二維水動力數值模型MIKE21 FM 模擬形成的計算網格如圖3 所示。

圖3 計算網格
采用2021 年8 月橋位處的實測流量(102 m3/s)和水位數據進行模型驗證,主槽河床糙率取0.035~0.040,灘地河床糙率取0.04~0.045。模型中橋位處的計算水位與實測水位對比見表2 所列,計算水位與實測水位差值僅為0.02 m,說明所建模型能夠較好地反映河道地形,模型結果可信度較高。

表2 MIKE21 FM 模型驗證成果表
2.4.1 邊界條件及計算工況
該模型共采用3 種計算工況,見表3 所列,設計洪水根據《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手冊(1984年)》進行計算。為了詳細探究橋區河段流場特性,在橋軸線上游30 m 范圍內共布設了15 個監控點以分析建橋對流場的影響,測點布置見圖4 所示。測點布設于涉水的8#~10# 橋墩之間,縱向間距10 m,橫向間距20 m。此外,在橋軸線上游60 m、90 m、120 m的主河槽位置共布設了3 個測點,以研究建橋對流場的影響范圍。

圖4 橋區測點分布圖

表3 計算工況表
2.4.2 計算成果分析
不同頻率洪水下,橋區水流計算成果如表4~表7 所列、圖5~圖7 所示。

圖5 各工況水位壅高統計圖

圖6 各工況流速增加值統計圖

圖7 各工況夾角變化值統計圖

表4 數值模擬計算成果表(工況1,P=5%)

表5 數值模擬計算成果表(工況2,P=10%)

表6 數值模擬計算成果表(工況3,P=50%)

表7 16#~18# 測點水流計算成果表(P=5%)
從計算結果中可以分析得出,建橋后:
(1)除了工況2 的2 號測點外,其余測點的水位均出現壅高,說明建橋將會在橋位上游一定范圍內產生普遍的水位壅高。
(2)除工況2 的測點2、工況2 和工況3 的測點3 外,其余各測點的水位壅高值變化均不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工況2 的測點2、工況2 和工況3 的測點3 處,水深較小(均<1 m),受河床地形的影響較大,因此水位壅高變幅較大。工況1 各測點的水位壅高為0.014~0.020 m,變幅極小,其原因是工況1 時水深較大,受河床地形的影響較小,水位壅高趨于穩定。
(3)雖然各測點流速的變化有增有減,但工況1、2、3 的流速平均增加值分別為0.00 m/s、0.02 m/s、0.03 m/s,說明受到橋墩的阻水影響,流速增加值總體呈增大趨勢,流量越小,流速增加值越大。與水位壅高同理,工況1 各測點的流速增加值變幅較小,而工況2、工況3 變幅較大。
(4)工況1、2、3 的夾角平均變化值均較小,分別為0.30°、-0.36°、-0.35°。與水位壅高同理,靠岸側測點的水深較小,其夾角變化值較其他測點更大。
(5)16#~18# 測點距離橋位較遠,流速和流向變化極小,說明建橋對流速和流向的影響僅局限于一定范圍內;但水位仍有壅高,這是由于橋區河段的洪水比降較小(經計算為0.56‰),產生的壅水長度較大。
HEC-RAS 是由美國陸軍總隊水文工程中心開發的,是基于水文學及水力學原理的水面線計算軟件。其計算原理是采用標準逐步遞推法求解一維能量方程式。可用于研究河道穩定和非穩定流的一維水力計算[3]。本文中所需進行計算的橋梁位置處河段穩定,河勢平穩,無較大的孤石,因此可將洪峰流量作為恒定流進行計算。其穩定流模型計算遵循能量方程如下:

式中:Z1、Z2為上下游斷面河底高程,m;Y1、Y2為上下游斷面河道水深,m;v1、v2為上下游斷面平均流速,m/s;α1、α2為動能校正系數;g 為重力加速度;he為上下游斷面之間能量損失,包含沿程水頭損失hf和局部水頭損失hj,以及由于工程(橋梁橋墩)阻水造成的水頭損失;Sf為上下游斷面之間沿程水頭損失梯度;L 為上下游斷面平均距離,m;C 為斷面擴張或收縮系數。
HEC-RAS 模型分別選取橋址上游20 m 和下游450 m 區域作為計算區域,共布置8 個計算斷面(見圖8)。

圖8 橋區測點分布圖
計算工況同2.4.1 節。采用2021 年8 月橋位處的實測流量(102 m3/s)和水位數據進行模型驗證,主槽河床糙率取0.04~0.05,灘地河床糙率取0.05~0.07。模型中橋位處的計算水位與實測水位對比見表8 所列,計算水位與實測水位差值僅為0.04 m,說明所建模型能夠較好地反映河道地形,模型結果可信度較高。

表8 HEC-RAS 模型驗證成果表
HEC-RAS 模型只能計算得出水利要素在某一斷面的平均值,無法分析整個流場的數值變化。在河道地形復雜或是所在河道防洪標準較高時,建議采用MIKE21 FM 模型進行計算分析,并可采用HRC—RAS 模型計算作為驗證。
現將橋址上游20 m 處CS8 斷面的計算水位與MIKE21 FM 模型1#~15# 測點的計算水位平均值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如表9 所列。

表9 水位計算成果對比分析
對以上兩種模型的分析結果對比可以看出:
(1)當流量較大時(工況1,P=5%),MIKE21 FM的計算水位小于HEC-RAS;當流量較小時(工況3,P=50%),MIKE21 FM 的計算水位大于HEC-RAS。
(2)HEC-RAS 模型的水位壅高值明顯小于MIKE21 FM,僅在工況3(P=50%)時產生了0.01 m的壅高。
現分別采用D’Aubuisson 公式和鐵科院陸浩公式對橋前壅水進行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數值模擬計算成果進行對比分析。

(1)鐵科院陸浩公式:式中:Kn為定床壅水系數,與建橋前后橋下斷面流速變化有關;KV為修正系數,與建橋后橋下水流流態有關;Um為橋下斷面平均流速,m/s;Uom為橋前斷面平均流速,m/s。
(2)D’Aubuisson 公式:

式中:ΔZM為橋前最大壅水高度,m;η 為隨河灘路堤阻擋的流量和設計流量的比值不同而選取的參數(可按《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范》(TB10017—1999)規范中表3.5.1-1 的規定取值);vˉ為天然狀態下斷面平均流速,m/s;vˉM為橋下平均流速。

表10 壅水計算成果對比表

圖9 壅水計算成果對比圖
從對比成果可以看出:
(1)采用理論經驗公式計算時,流量越大,水位壅高值越大;采用模型計算時,水位壅高值與流量關系不大。
(2)經驗公式計算簡單,未全面考慮河流流態、邊界條件、橋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與模型計算成果差距較大。陸浩公式計算得到的壅高值偏大,D’Aubuisson 公式計算得到的壅高值偏小,此結論與任梅芳等的研究成果[4]相吻合。
通過MIKE21 FM 模型計算分析可知,該模型能夠較好地模擬復雜河道地形。在橋梁建設后,橋位上游一定范圍內的水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壅高,各測點的水位壅高值分布在一定的區間內,相差不大;各工況的流速增加值與流量成負相關;各測點的流向變化有正有負,建橋對流向的影響較小,各工況的流向平均變化值在±0.5°之內;橋位上游一定范圍外,流速和流向變化極小,但由于橋區河段的洪水比降較小,在橋位上游120 m 范圍內均產生壅水。
通過MIKE21 FM 模型與HEC-RAS 模型的對比分析可知,當流量較大時,前者計算水位小于后者;當流量較小時則相反。此外,HEC-RAS 模型僅在小流量工況下產生了0.01 m 的壅高,明顯小于MIKE21 FM 模型。HEC-RAS 模型無法分析整個流場的數值變化,在河道地形復雜或是所在河道防洪標準較高時,建議采用MIKE21 FM 模型進行計算分析,并可采用HRC—RAS 模型計算作為驗證。
通過模型與壅水經驗公式的對比分析可知,采用理論經驗公式計算時,流量與水位壅高呈正相關;采用模型計算時,水位壅高與流量無明顯相關關系。經驗公式與模型計算成果差距較大。陸浩公式計算得到的壅高值偏大,D’Aubuisson 公式計算得到的壅高值偏小。
該項目中的2 號大橋阻水較小,本文所得出的結論均是在小阻水率情形下分析得到,且該項研究是在恒定流條件下進行的。當大橋阻水率較大或非恒定流條件下,尚需進一步對比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