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枝枝,鐘文龍,張紅標
(深圳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站,廣東 深圳 518031)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作為一種地下基礎設施,對避免城市道路重復開挖、提升管線集約有效運行、改善城市環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在2013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36 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以來,國內各個城市大力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1]。近年來,在國內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的同時,綜合管廊工程因其復雜于其他市政工程的特點,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境也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逐漸涌現出來,其中建設成本高昂、工程造價失控的問題尤為突出。本文基于綜合管廊工程造價組成及主要影響因素,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造價控制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控制措施。
綜合管廊工程費用組成主要由土石方工程,基坑支護及地基處理工程,管廊本體及滿足管廊自身功能的通風、供電照明、排水、消防、智能化、通信、視頻監控等輔助設施安裝工程,道路開挖及恢復工程(破復),交通疏解;管線改遷,入廊的給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等管線制作、鋪設等組成。表1 通過對不同城市6 個綜合管廊項目造價組成分析,管廊工程中管廊本體及其附屬設施的造價占總投資比重在21%~74%之間,占比最大;基坑支護及地基處理工程次之;在建成區項目,受制于拆遷、現狀交通疏解及管線遷改難等現狀條件,管線遷改、道路工程開挖及恢復、交通疏解三者費用占比也較大。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作為一種地下民生工程,具有建設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工程專業涉及范圍廣、規模大、施工管理難度大等特點。通過對綜合管廊工程造價組成分析可見,綜合管廊工程造價影響因素眾多,可歸納為以下5 個方面。
綜合管廊斷面尺寸越大、艙室越多,則建設規模越大,不僅主體結構投資增大,同時增加了基坑開挖難度、交通疏解難度、與邊界地下管線遷改以及構筑物的協調難度等,從而大幅度提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造價費用。表2 項目7 中單艙、雙艙和三艙的艙 室 規 模 分 別 為6.96 m2、16.42 m2和26.88 m2,其每公里投資額分別為9 095 萬元、11 357 萬元和14 676 萬元。雙艙艙室規模是單艙的2.4 倍,雙艙每公里投資額是單艙的1.2 倍。三艙艙室規模是雙艙的1.6 倍,三艙每公里投資額是雙艙的1.3 倍。通過對不同城市多個綜合管廊造價研究發現,管廊艙室規模增加一倍,其每公里造價將普遍增加60%~100%。由此可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艙室數量和艙室規模,將會對綜合管廊總體造價造成直接影響。

表2 不同艙室造價對比分析表
由于城市建成區已鋪設道路以及地下埋深管線,與新區相比,受限于現有的道路和埋設管線的影響,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往往只能采用暗挖工法或增加明挖基坑的支護措施,需要更多的考慮道路開挖及恢復工程、交通疏解和管線遷改的費用,從而導致建成區管廊造價的提高。由表1 可知,建設區域對管廊工程的造價組成具有較大的影響,建成區綜合管廊項目中基坑支護及地基處理、道路工程開挖及恢復、交通疏解、管線遷改三項費用占總投資的比例達到30%~40%,遠高于新區綜合管廊項目。

表1 綜合管廊項目組成費用比重表
隨主體工程(道路、軌道交通等)共建的綜合管廊,可將施工設施、交通疏解等前期費用部分納入主體工程,可有效降低投資。表1 中項目6,綜合管廊項目總投資僅包括管廊本體及附屬、入廊管線鋪設兩項費用,其他則納入主體工程,單公里投資僅8 746.6 萬元,遠低于其他5 個項目。
城市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需考慮其地質條件,如沿海地區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存在砂土液化、侵蝕塌岸、軟土觸變、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危險性因素,地質條件相對不理想,將大大增加管廊基坑支護及地基處理的費用,從而增加城市管廊建設的造價成本。
因不同城市的工程建設政策要求不同,綜合管廊建設是否包含入廊管線鋪設的費用,是否包括管線支架、給排水管線、燃氣管線的安裝,將對綜合管廊工程項目造價產生影響。例如,《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 50838—2015)3.0.9 規定“綜合管廊工程設計包含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附屬設施設計等,納入綜合管廊的管線應進行專項管線設計”,城市綜合管廊的設計不包括管線工程設計及相應費用,由各入廊管線鋪設單位自行設計及敷設,管廊建設單位僅做基本的支架或預留。《深圳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管廊建設內容包括供管線入廊使用的支架、平臺和根據管廊專項規劃要求建設的給排水、燃氣管道等管線設施,管線支架、給排水管線、燃氣管線需與綜合管廊一并建設。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設計壽命要求往往長達百年,而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效指導期限一般為20 a,兩個設計周期嚴重不匹配,造成目前綜合管廊建設規劃與其他市政工程綜合規劃之間互動性差,未能與城市現有地下管網規劃系統化對接。另外,綜合管廊規劃缺少對項目所在區域潛在用戶的調查與分析,缺少對區域內地形、地貌包括地質的深度勘探,缺少對區域內水系流向、流量、排水方向等數據的分析,管線入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上述問題必然導致在建成區及老舊城區的綜合管廊項目難以抓住與軌道交通、道路等主體工程共同規劃、建設的時機,造成交通疏解、管線遷改、路面恢復等前期費用高;綜合管廊建設無法更好地統籌市政工程管線的合理敷設,難以充分發揮其集約性特點,造成資源的浪費;缺乏系統、完整地對管廊建設區域內的水系流向、流量進行分析,雨污水入廊成為顛覆管廊建設總投資的環節,建設總投資劇增,工程造價無法控制。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規劃編制指引》第四條給出了編制城市地下管廊工程規劃的原則,其中包括“因地制宜、適度超前”。如何把握“適度超前”這一原則,在工程造價與工程規模、質量之間尋得平衡,是目前綜合管廊規劃、設計和建設值得思考的問題。《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沒有對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規格進行嚴格限定,因此設計階段規格標準定位過高現象比較突出,造成整體投資大幅增加。例如,艙體斷面尺寸沒有進行合理性計算,致使斷面尺寸偏大,從而增加土方工程量和混凝土、鋼筋用量,在人力、財力方面都增加了建設成本;斷面分艙設計不合理,有些管廊項目過分強調安全而使得斷面分艙過多,造成工程整體造價過高。
綜合管廊建設涵蓋市政、建筑、裝飾及電氣、智能化等多個專業,入廊管線又涉及給水、排水、污水、電力與通信等,各項目參與方利益訴求不同,且專業人員只對自身相關專業熟悉,其他專業了解甚少,這就造成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極易因工作界限及具體實現功能交叉,而造成管線打架、項目遺漏、返工誤工意見難以統一等問題,對投資控制與造價管理造成不利影響[2]。例如,建設單位出于節約投資考慮,要求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壓縮廊體尺寸,控制管廊覆土厚度,以減少基坑開挖深度,減少支護成本;而園林綠化單位則要求覆土深度能夠滿足植物成活率要求,這必然要求廊體結構部分整體下移,進一步導致基坑開挖深度增大,投資增加;通過壓縮廊內空間來節約投資,則增加了運營維護單位的操作難度。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21〕37 號)中提出,建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機制,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統籌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推進重大工程項目[3]。在綜合管廊規劃層面,一是全面普查地下管線情況,在準確把握地下管線位置及管線走向、綜合統籌各類管道、線路實際發展需求、充分考慮地形地貌現狀的前提下,編制綜合管廊總體規劃。綜合管廊總體規劃需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各種類型地下管線、交通道路等各專項規劃相結合,與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充分銜接,從而合理確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區域、系統布局、入廊管線種類、斷面形式和豎向控制等。二是建議構建市級管廊規劃、區級管廊規劃、項目實施規劃三級規劃體系,從宏觀系統布局到具體工程實施規劃,由粗到細,由宏觀到微觀,最終從實操層面細化綜合管廊路徑、規模、斷面和入廊管線等,指導綜合管廊項目工程實踐,從源頭解決規劃圖紙與項目實施之間的矛盾。三是對于城市建成區、老舊城區綜合管廊規劃,應盡可能結合軌道交通、道路改擴建時機同步規劃、建設,避免大規模規劃單獨的干支線綜合管廊,推行敷設在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下的線纜型管廊。
設計階段是工程造價控制的核心階段,對工程造價的影響程度高達75%以上,故設計方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工程造價控制效果[4]。在設計階段推廣實施限額設計,即在保證不突破概算的前提下選擇最優設計方案,通過各層限額實現使用功能最優化和建設規模最大化的平衡,最終實現經濟與技術的對立統一,實施流程如圖1 所示。限額設計實施過程中,將綜合管廊分解到建筑、結構、電氣、消防、給排水等各個專業,進一步分解到單項單位工程和分部分項工程,最終落實到具體設計人員,有效增強管廊各專業設計人員造價控制意識,通過技術提高優化設計方案。綜合管廊工程設計還需重點優化基坑深度,管廊覆土厚度考慮實際情況采取技術優化措施,合理控制支護成本。與此同時,在設計階段應加強溝通協調機制,明確界限,考慮各專業之間的對接、碰撞,盡量避免減少施工期間發生圖紙變更、現場簽證從而增加投資。

圖1 限額設計流程圖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21〕37 號)中提出,推廣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產業化建造方式,加強技術創新和集成,利用新技術實現精細化設計和施工。將BIM 技術應用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實現綜合管廊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的高效可視化管理,可有效提高地下管廊項目的質量和效率,實現綜合管廊造價全過程控制,如圖2 所示。有研究表明,運用BIM 技術進行綜合管廊工程全過程管理,工程造價可降低10%左右,實際工期縮短近7%[5]。應用BIM 模型,可以發現設計圖紙中的設計錯誤、內容缺漏、表述不清、相互矛盾等問題,顯著提高設計質量,減少后期對施工的影響。同時,BIM 模型可綜合協調各專業之間的矛盾,解決管廊節點等復雜位置的管線排布問題,避免管線打架,減少返工和材料浪費;利用直觀的三維模型指導施工,提高安裝效率,加快施工進度。

圖2 管線綜合優化圖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造價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是從工程前期開始直至工程結束的全過程管理,關系到工程各參與方及各個實施環節。綜合管廊工程造價受眾多因素影響,若要實現對綜合管廊工程造價的全面有效控制,需要掌握項目實施各個階段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控制要點。本文通過對綜合管廊工程造價影響因素進行剖析,指出目前綜合管廊工程造價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能夠為綜合管廊工程造價控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