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滿 深圳市西鄉中學
隨著時代的飛速進步與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國家已經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最終目標和最佳答案[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 1997 年從綜合課程核心學科的角度來研討核心素養,并構建出當代人才所需能力的核心素養總體框架。隨后隨著國內外學者研究和發展,在此基礎之上又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為促進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接受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將為“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基石[2]。
我們國家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頒布,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將“課程改革”“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聯系起來,基于此,學界開始注重對“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3];我國教育部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及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都明確指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 個方面[4][5],并指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處理好這3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6];同期舉行的一些全國性的學術論壇和會議也將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探討與研究在學校體育領域也掀起了一股熱潮[3]。
跳繩運動除了能增強練習者的肌肉、心肺功能以外,還有利于保持身體機能的穩定性以及提高耐力;同時因為受年齡和場地的限制較少,在我國尤其是在學校體育中大受歡迎,這些年不少城市特別是深圳市一直將跳繩項目作為體育中考的考試項目之一。本文通過對深圳市西鄉中學初中部八年級學生的體育課堂跳繩教學為實驗研究對象并隨機選取了八年級4個班級的學生(實驗組、對照組各2個班級:一個班大約 50 名學生)進行基于12周的“合作式”和“啟發式”教學實驗后發現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發生了顯著性變化。
從表1可看出:在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在“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這兩個維度的四個方面的測試結果均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前我們的兩組學生在這兩個維度方面的基礎是相當的,基本上都在同樣一個水平。

表1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測試結果表
通過12周的跳繩課的教學實踐,從表2可看出:對照班的學生實驗前后學生“健康行為”的四個方面仍沒有顯著性的變化,而實驗班的學生則在“交往合作能力”方面發生了顯著性的變化,說明通過12周的“合作式”學習后,我們學生能夠關注“交往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更加關注與他人的“交往合作”了;從表3中可看出:在“勇敢頑強、追求卓越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為”兩個方面,實驗組的學生均發生了顯著性的變化。

表2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健康行為”維度測試結果表

表3 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體育品德”維度測試結果表
根據對我校學生的跳繩的實驗、核心素養的問卷調查以及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結論:基于12周的“合作式”和“啟發式”跳繩實踐課后,我們發現實驗組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在“健康行為”維度的“交往合作能力”方面、“體育品德”維度的“勇敢頑強、追求卓越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為”兩個方面均發生了顯著性的變化,而基于傳統體育教學的對照組學生在這兩個維度的幾個方面均未發生顯著性變化。整體來講,基于“合作式”和“啟發式”的跳繩實踐課能夠很好地促進初中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發展,讓初中學生不僅能夠關注與他人的合作交往,也能夠培養敢于追求卓越的態度和負責任的精神,進而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核心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要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體育教師在我們的學校體育教學中扮演著“主導”地位,是體育教學和學生之間連接的橋梁,體育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新時代對體育老師必備素質的要求,同時也是能否較好地促進自己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和建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和前提。體育教師不僅要熟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相關的內容和理念,不論是在制定教學目標還是在實施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過程中都要能體現,更要將其深入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前文中對比傳統體育教學,基于“合作式”和“啟發式”的課堂教學在發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作用就更加顯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促進體育教師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途徑:首先體育教師自身在建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過程中要敢于將其融入體育教學實踐中去,其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勇于創新,不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評價,都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究式”和“合作式”課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最后要能做到及時的反思和探索,不斷提升自己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二是學校和教育的主管部門要重視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對其的培養,同時加強體育老師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培養和教學實踐的方向性的指引,讓體育老師們在“外力”的作用下不斷提升自己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其次是要善于抓住時代發展的契機:1.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提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2021年7月24日,我們國家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7]。而出臺“雙減”政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事業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包括中小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問題,而這又和學生的核心素養密切相關”[8]。從“雙減”政策甫一出臺,就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不少的專家學者認為“雙減”在給學校課堂帶來教學質量、教學評價等的壓力之外,也為教師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帶來機遇。有學者認為:在落實“雙減”政策過程中,除了體育教師應加強新課程、新教材的研學和立足于“教會、勤練、常賽”的教學理念、創新體育教學方法外,還應該“加大力度增設學校體育校本課程”,在“提升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愉悅”的同時,讓“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9];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雙減”政策為課外體育活動的改革提供契機,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俱樂部”,進行專項化學習,還“只有參加體育競賽,才能夠實現學校體育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的功能”[9],在體育競賽的過程中建立和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2.抓住“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機遇發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自從2015年“互聯網+教育”模式出現后,不少學校看到了網絡教育的重要性,也使用各種方法讓老師掌握使用網絡教育的技能;尤其是近兩年疫情的出現和反復,利用互聯網進行體育教學也越來越普遍和為大家所接受。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取教育資源更加的便捷和豐富的同時也給學校的體育教學、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帶來不少的沖擊。在網絡教學方面,“體育云端”網絡課程、翻轉課堂、“SPOC+”翻轉課堂等基于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正逐步引入;體育教師的角色也正由傳統教育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10],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理念時刻滲透其中,加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進而促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