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靈 圖/上海市東方醫院提供

鐘春龍,上海市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神經外科科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臨床上主攻顱腦腫瘤、顱腦創傷、腦血管病及脊髓病變的微創手術,尤其擅長垂體瘤、膠質瘤、腦膜瘤和腦轉移瘤的精準治療以及神經重癥(顱腦創傷、腦出血、腦缺血)患者的綜合救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神經疾病營養支持學組全國副組長及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全國委員。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入選上海市“醫苑新星”“青年科技啟明星”“曙光學者”等多項人才培養計劃,并榮獲“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總開關”,它的各個神經元控制著我們的言行、記憶與情緒。而給大腦開刀與“在刀尖上跳舞”無異。上海市東方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鐘春龍教授,憑借對專業的熱愛,熟稔腦腫瘤外科領域的前沿技術,帶領科室團隊不斷突破。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無論是科室建設還是科普宣教,在鐘春龍的心里都同等重要。他笑著說:“時間是永遠不夠用的,但每項工作都要擠出時間來做。”

微信掃二維碼,鐘春龍教授將在視頻中告訴你“腦卒中如何早發現”。
對于鐘春龍來說,從醫很早便扎根于心。學生時代,由于擅長邏輯推理,鐘春龍將自己今后的專業志向定在理工科。而父親當時在防疫站(現在的疾控中心)公共衛生部門工作,主要分管食品衛生,他希望鐘春龍成為一名醫生。19 8 8 年的高考,鐘春龍成為當地的理科狀元,欣然選擇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來實現自己和家人的從醫夢。
如果說選擇從醫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那么選擇神經外科,則是鐘春龍學醫之后的心之所向。20世紀90年代,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羅其中教授由于在復雜橋小腦角腫瘤微創手術方面的突出成就,不僅享譽國內神經外科領域造福了大量的患者,還為中國的神經外科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同是福建老鄉,鐘春龍很早就下定決心要成為羅其中教授的研究生。“這是一門富有挑戰和潛力的學科。”在大學本科的見習過程中,鐘春龍如饑似渴地學習著關于大腦的各類知識。大腦就像一臺精巧的控制器,不同的部位對應著身體不同的機能,這是多么神奇啊!學得越多,鐘春龍就越對這個領域著迷。
然而,求學過程并非坦途,“漫長”和“辛苦”常常與其相伴,學醫周期長,且不能放慢腳步。哪怕已經博士畢業,成為執業醫師,鐘春龍仍舊需要不斷關注國際神經科學的最新動態,學習最新技術和理念。
2 0 03年8月至2 0 0 4年9月,鐘春龍再次開啟求學之旅,前往美國加州大學D avis分校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從事博士后研究及臨床進修。海外醫生不盲目跟從權威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并影響著他。正是因為有人走在時代的前沿,勇闖禁區,才會使得神經外科這門科學,在短短十幾年間飛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你是無法‘躺平’的,不持續更新知識的話,就肯定會被淘汰。”正因如此,鐘春龍一直保持著求知、探究的態度,從未忘記入行時的初心。
臨床上,鐘春龍主攻的方向是顱腦腫瘤微創手術。說起這,鐘春龍異常興奮,因為腦腫瘤是神經內科中手術難度較大的一類疾病,其手術能夠體現一家三甲綜合性醫院的頂流外科水平。與常見的腦血管病(腦梗死、腦出血等)不同,腦腫瘤近些年來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是它的發生往往悄無聲息,以往手術效果差,患者患病后很難得到有效治療;而如今通過不斷創新的技術手段,可以將以往難以治愈的惡性腦瘤逐一攻克。

鐘春龍教授及團隊成員在為患者施行手術
腦腫瘤難治療是因為腦內與腦外組織間有一層天然屏障:常規的抗腫瘤藥物進入腦部,濃度會被大大稀釋;開顱手術難度大,只有突破層層重圍,才能找到腫瘤,而腦內精細的血管、神經只要稍有損傷,整個人就“廢”了,切除腦瘤的過程常常危機四伏。
從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再到如今的高清神經內鏡,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顱底腫瘤手術有了新的手術策略——顱腔的底部正好是鼻腔的頂部,通過鼻腔天然路徑在神經內鏡和一系列精巧工具的輔助下,打開鼻腔頂部的顱底骨質,就可以“釜底抽薪”順利摘除顱底深部的腦腫瘤。鐘春龍調侃道:“有了高清神經內鏡,我們可以在顱底深部抵近觀察,纖毫畢現,大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內鏡手術時醫生的姿勢比較自然放松,頸椎也得到了‘解放’。”
東方醫院神經外科在腦腫瘤手術上越做越好,口碑逐漸建立起來,吸引了很多患者。一位外國留學生,在鐘春龍處做完手術兩周后就搭乘飛機去旅游了,因為通過鼻腔內部施行手術,不僅微創安全,也不用剃發,頭上不留傷口,術后留下的后遺癥也小。另一個讓鐘春龍印象深刻的患者是一名上海本地的大四學生,因為腦中有一個直徑6.7厘米的腫瘤,壓迫視神經已看不清東西了,來醫院時整個人很萎頓也很頹廢,幾乎對未來不抱希望。但是當鐘春龍為她摘除掉腫瘤后,手術效果立竿見影,她的視力恢復了,也找回了自信心,現在已經畢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

鐘春龍教授在東方醫院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上
“患者腦中的‘定時炸彈’,我們要安全摘除它。不僅要手術成功,更要追求微創和術后的快速康復。”鐘春龍不僅僅將這些前沿技術在院內施行,還經常到全國各地參加神經外科相關的學術論壇,將腦腫瘤微創手術新技術推廣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受益。
科室主任這個身份對于鐘春龍來說,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五年前,他引進到東方醫院擔任神經外科主任時,團隊里還沒有一個研究生導師,病床少、人員少、科研項目更是寥寥無幾。但他到東方醫院后,很快就為神經外科這個團隊樹立了清晰的發展路徑。鐘春龍的管理理念很明確,“不僅要治療好患者,做好科研課題,更要發掘團隊里每個人所長,有培育才會有驚喜。”
在培育人才方面,科室的每位醫生鐘春龍都會給予他們充足的臨床機會和發展空間。他規定每周一次的科室學習會人人必須出席,各級醫生都會輪流作為主講嘉賓針對最新的臨床技術和科研思路和同事們討論分享。同時,科室每年都會辦一個專題討論會,讓醫師們輪流對自己的亞專業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匯報,主題是“一年時間過去了,你的亞專業怎么樣了?”促使年輕醫師們對自己的職業建立長遠規劃,在特定的亞專業中做出成就;同時,鐘春龍會根據他們的規劃給予具體的資源支持。通過這些交流,團隊小伙伴們既有動力又有壓力,但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們的成長是特別快的。
對于學生,鐘春龍會根據其特長因材施教,科研型的研究生就教給他們更多的科研知識;專業型的研究生,就提供給他們一些臨床實踐的機會。“磨刀不誤砍柴工,臨床和科研其實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所以,鐘春龍希望學生能在求學階段,抓住機會鉆研課題,樹立起科學的邏輯判斷能力。因為他自身的科研經歷幫助了他能在臨床上更好地評估病例,對疑難病癥提出新的治療方式,并在實踐中得到科學的驗證。
“每個人都有發展,團隊才能紅紅火火,在各個領域爆發出新的火花。”東方醫院神經外科在鐘春龍的帶領下,從7名醫師到19 名醫師,從2 0 張病床到110 張病床,不負點點滴滴的努力,辛苦后的成績就是最好的回報。
作為科室主任,同時要做好醫、教、研三方面工作,任務多、擔子重。但是,鐘春龍堅持“臨床科研兩翼并舉”的協同發展思路,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一有時間還是會投入到科研中。只有不斷研究前沿新技術,才能讓更多腦腫瘤或者腦損傷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療。2 021年,東方醫院神經外科從國外引進了兩位專職科學研究者,她們是神經系統疾病領域非常優秀的年輕科學家。鐘春龍為她配備了先進的實驗室和優秀的碩博士生資源,使她們能在回國后很短的時間里快速適應國內的科研環境,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并很快做出成績;而她們一旦有了神經系統的研究結果,又可以馬上通過臨床團隊的實踐,得到驗證。堅持“臨床科研兩翼并舉”的協同發展思路,正是鐘春龍發展神經外科的底氣。
目前,鐘春龍依然致力于顱腦創傷及神經腫瘤治療新策略及神經內鏡微創顱底入路的探索和研究。未來,鐘春龍對團隊有很大的期待,他希望每個團隊成員都能在臨床和科研上有所突破,最終使患者獲益。“患者的認可,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