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陳誠,葉雁冰
(廣西科技大學人文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城市濱水景觀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內涵的提升變得十分迫切。然而,如今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一味追求“現代化”,導致設計普遍趨同,地域文化特色缺乏,且互動性較少。因此,我們可借助國家改善與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契機,在尊重自然、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構建與城市區域現狀產生積極互動的景觀系統。
對于地域文化,我們可以做雙重的解讀。地域是指空間的分布隨著時間的演進不斷發生變化;地域文化是在漫長的時間中經過不斷發展和繼承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空間,時至今日仍保留著較大的影響力。這種文化所包含的不僅有物質成果,還體現著精神成就。其中,物質方面是指自然環境,精神方面則是該地域所獨有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將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相結合,便可形成自然與文化的綜合體景觀。
互動是指物體之間在一定情況下,使對象之間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可以將其分為主體與客體,比如在景觀空間中,如果人是主體,景觀空間中的其他物體就成了客體。人在與這些物體發生互動時,這些東西便被賦予活力,從而使景觀空間有了活力。
城市濱水景觀一般是指城市與江、海、湖、河等水域相交接的地方,該地方既是水的邊沿,也是陸地的邊沿。所以,濱水景觀設計不僅涉及水域,同時還涉及陸域。濱水景觀的打造是以水域空間為主,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建筑、道路等因素,將自然景物與人工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景觀空間類型。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改善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和豐富居民生活,開啟了構建與現狀城市區域產生積極互動的景觀系統的營建,使部分濱水景觀得到了較好的完善。然而,還有不少濱水景觀設計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在濱水景觀項目設計中,決策者為了追求所謂的“現代化”,忽視該地域特有的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導致整體性較弱,缺少當地文化特色,設計千篇一律,缺少可辨識度,以至于沒有很好地把握住這個展示城市風貌、推動城市發展的契機。城市的濱水空間并非單一的空間形態,它孕育著當地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水空間景觀應當以尊重自然為基礎,并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以及地方特色進行設計,然而部分濱水景觀設計者盲目學習國內外優秀案例,生搬硬套,使河岸景觀缺乏特色。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提升,單一的審美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多元需求。人們渴望與自然環境有更多的互動,由此,景觀設計的參與性融入變得尤為重要。然而,這正是目前濱水景觀設計中所缺少的,從而無法喚起人們的參與欲望,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缺少了聯系及互動。
很多濱水景觀設計由于過于注重形式美,從而忽略了功能分區的合理性,導致區域景觀成為獨立的個體,區域間的功能相對較弱,區域與區域之間缺乏聯系性,形式和功能都較為單一,因而缺乏較好的游覽氛圍,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游覽或駐足。
如今,很多濱水景觀設計往往只注重景觀形式和基礎設施、種植設計等因素,缺少人文關懷,忽視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些地方的濱水景觀設計因為盲目照搬所謂的優秀案例,忽視地域文化和風俗人情,雖然景觀煥然一新,但由于沒有與當地文化進行融合,使當地居民失去了歸屬感以及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
該設計項目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中北部的者相鎮,距貞豐縣城18km,東與珉谷街道辦事處、南與小屯鎮、西與北盤江鎮毗鄰,北與鎮寧縣良田鄉隔江相望。本次河道治理建設工程位于者相鎮境內,建設范圍為明望河、民望橋至污水處理廠段。本次工程建設共治理河道長1 840m,堤線設計長度為3 880m。明望河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北盤江一級支流明望支流。明望河發源于海拔1275m左右的北盤江鎮董畔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者坎、平橋、打村,在坡哈向東500m左右處流入地下暗河,在董箐村出洞處1 000m左右匯入北盤江。
由于城鎮建設迅速發展,沿河建設缺乏系統規劃,河道部分河坎垮塌、泥沙堵塞,水土流失嚴重,致使河段河床抬高,洪水宣泄不暢,行洪能力逐年降低。河道兩側生態空間破壞嚴重,缺少生態植被系統。河道兩側建筑密集,城市道路穿插其間,兩側空間較窄,缺乏可供居民休閑、娛樂的活動空間。
1)以自然為師,采用自然生態的設計手法 結合河道現狀,對受損河道進行整治,沿岸興建生態護堤,對其生態系統進行恢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系統研究區域和場地的自然條件,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引入適宜生長的植物系統,營造自然生態的河道景觀。
2)以地方精神為靈魂,彰顯地方文脈 挖掘場地生態、區位、景觀和文化的獨特元素,充分突出河道自然生態特征和地域景觀特色,發展主題并加以利用,如布依族特有的石文化、竹文化、剪紙文化和者相鎮的歷史文化(三國歷史文化)等,用景觀的手法彰顯當地的文化藝術。
3)以人為本,注重游覽者與景觀的互動體驗 通過分析人的心理需求,結合場地環境、歷史文脈、地域文化等,在景觀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并融入主題文化,突出互動裝置的趣味性和創新性。提取歷史文化(三國)中的木牛流馬、諸葛鼓等元素;提取民俗文化(布依族)中的水車、簸箕畫、布依音樂等元素。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感官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且有內在深度的互動景觀裝置。借用景觀展現文化脈絡,讓游人參與其中,感受場地的魅力(見圖1)。
在濱河慢跑道上,每隔50m放置一面銅鼓。該鼓結合三國文化中諸葛鼓的形態,鼓的旁邊配置一個可以敲擊鼓面的小錘子,跑步者可以通過敲擊的次數記錄跑步的里程;家長也可以通過這個擊鼓互動的方式鼓勵跑步的孩子繼續前行。
練兵場景觀節點選用三國歷史文化中的練兵場場景,布置戰鼓、冷兵器、戰旗等景觀小品。以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為元素,打造一個需要至少兩人同時參與的互動裝置。木牛的身體可以供一人坐騎,另一人握住后方的兩根手柄便可“運輸”牛背上的人了。這個景觀裝置很好地增進了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
布依音樂廣場選用竹的材質結合樂器的造型,設計了4款音樂互動景觀裝置,分別是竹音盒、竹風鈴、竹鼓、竹排管。竹音盒是一個大型的手搖式八音盒,在裝置的一側有一個可以手搖的手柄,搖動手柄便會分別演奏出布依族著名歌曲《好花紅》《桂花開放幸福來》,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布依族的音樂文化。竹風鈴是一個在大型的竹架上裝有多個長短不一的固定竹節,竹節中空,中間裝上鐘舌,人們可以通過晃動鐘舌下方的繩子,使鐘舌撞擊竹節發出聲音。起風時,它會隨風響起大自然賦予的音樂。這個裝置可讓人、物、自然的關系更融洽。竹鼓是布依族歷史文化中流傳下來的一種樂器,在這里設計了3個符合不同高度人群的竹鼓,游客可以根據個人的節奏去擊打鼓面,或者多人共同演奏,在演奏中去感受布依族遠古樂器的魅力。竹排管采用排鐘的形式,由若干支長短不一的竹節組成自然音階。將它們平排在一個架子上,演奏者手持一個或兩個竹槌擊奏,便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音。這種將音樂與互動融于一體的游樂設施,讓游客在玩樂中既鍛煉了身體,又了解了民俗文化,也讓身心得到了愉悅。
康體濱河段設計以布依族簸箕畫為載體的文化墻,簸箕的正面可運用簸箕畫呈現布依族歷史民俗等方面的內容,背面則可設置為供游客體驗涂鴉的黑板墻。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同時也成為家長和孩子的互動空間,充分滿足游客涂涂畫畫的需求。
親水平臺的景觀設計選用布依族先輩沿用至今的提水灌溉的水車,結合水轉筒車造型,以腳踏翻車的形式,讓游客可以站著或坐著體驗腳踏水車的樂趣,同時讓更多的人通過與景觀裝置的互動感受當地民俗文化,從而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民俗文化。
1)歷史文化 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反映著當地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彰顯當地特有的風俗文化魅力,體現著當地人民的思想情感。歷史文化是該地域的見證者,記錄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在濱水景觀設計中融入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可以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讓更多的人從中了解歷史、重視歷史、傳承和保護歷史,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2)民俗文化 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反映了該地區特有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同時體現當地的人文習俗、風土人情,呈現出獨特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通過該地區長期的禮儀、風俗凝練而形成的。在現代城市濱水景觀建設中,應該不斷挖掘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俗文化,將其融入濱水景觀設計中,使其更直觀地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更好地傳承當地的民俗文化,促進當地經濟與民俗文化的共同發展。
3)自然文化 一個地區、一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城市出現伊始,人類活動就開始影響水岸,自然水岸不斷消失,人工水岸不斷拓展。隨著城市居民對城市空間品質的需求日益提升,城市景觀內涵的提升也變得十分迫切。濱水景觀作為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重要部分,在設計中應更加重視與自然的關系。在城市濱水景觀營建過程中,應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利用自然優勢,使自然文化得到最大化體現,最自然地呈現城市的原始面貌,以自然生態為核心,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濱水景觀。
1)直接表達 把地域歷史文化作為濱水景觀設計的重點,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始形態,將其直接展現給游客,這是最直觀、最具沖擊力的手法。用當地的地域文化歷史去熏陶游客,使其對該地域歷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游客清晰地了解該濱水景觀所表現的地域文化內涵。
2)抽象與概括 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提煉和整理其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從而概括為一個簡潔的符號。這個符號不僅能用于景觀設計,還可以用作這個地域文化的代表符號,用在更多的產品中,從而多形式地推廣當地的地域文化。
3)隱喻與象征 隱喻就是抓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的內在精神,將其進行抽象概括。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保持原有的特征并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創造實際看不到但能引發人們想象的東西。象征是在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中提取設計元素,將其運用于景觀小品的植物造景、構筑物等,表現特有的精神或寓意。
4)保留與再現 保留該地域文化中的設計要素,通過開發、利用、治理等手段保護和恢復濱水景觀生態。它是通過全面掌握地域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等要素,結合現代景觀的功能、形式、審美等要求,順應自然濱水景觀的環境,設計創造出既具有地域文化又具有情感溫度的互動性濱水景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濱水景觀進行設計時,在保留與結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應不斷提升景觀的創新性。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多樣性的互動空間,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為更多人提供多樣性的景觀體驗。獨特的濱水景觀設計,不僅可以弘揚和傳承地域文化,還可以通過其中的文化內涵,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并進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