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生
延安市橋北國有林管理局張村驛國有生態實驗林場,陜西延安 727500
油松屬于常綠喬木,種植油松對環境保護十分有利,陜北地區油松種植面積相對較大。受區域環境影響,在多雨和干旱等季節,油松林病蟲害問題極為嚴重,不利于油松健康生長。因此,需要根據由松林病蟲害規律和特點,分析其成因,精準施策,提前預防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為油松的生長帶來良好的環境。因此,研究陜北地區油松林病蟲害防治措施極其重要。
首先,對于用材林的管理不當,導致油松長勢不佳,極有可能誘發病蟲害。由于砍伐人員未能根據計劃進行油松采伐工作,單純根據木材需求量進行伐木,這導致部分林地油松的生長環境受到破壞,為病蟲害發生提供可乘之機。其次,陜北地區,大部分人工林當中容易出現病蟲害,一方面是受到區域氣候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技術因素導致的。如果人工林環境條件和油松健康成長標準不相符,那么病蟲害發生概率相對較大,就會影響油松健康生長。另外,人工林樹種單一,可能導致病蟲害快速傳播。最后,純林當中病蟲害容易發生,因為油松純林當中昆蟲種類相對較少,與混交林相互對比,生物多樣性不足,對于油松林生態調節能力差,這可能加劇病蟲害問題[1]。
秋季油松的整體長勢變弱,逐漸進入冬眠期,此階段如果養護工作不當,就會增加病蟲害的感染概率,比如枯葉病、葉斑病蚜蟲及蚧殼蟲。同時,在松林管理階段,沒有根據外界環境的晝夜溫差變化,使用涂白方式防寒、殺菌、殺蟲,容易導致油松出現病蟲害。生長年份相對較短的油松林,在冬季來臨前,種植人員沒有使用塑料薄膜或者地膜對于油松進行包裹,會導致其抵抗力降低;進入冬季,沒有大規模清理林區、未使用石硫合劑殺菌除蟲,會導致病蟲害滋生。在大范圍降雨后油松的各類斑病發病率較高,因此如果處于降雨集中的季節,也是病蟲害發生概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加上大風天氣的影響,使得病菌隨風雨傳播,造成松林大面積被感染。除此之外,引領階段管理措施運用不當、病蟲害監測工作不及時、檢疫工作不徹底也是導致病害發生的重要原因。
油松幼林可能出現猝倒病、球果小卷蛾、紅蜘蛛、球果小卷蛾、毛蟲等類型病蟲害。其中,猝倒病屬于絲核菌病原導致的病害,通常油松的種芽還未露土,就腐爛枯死,或者幼苗剛剛出土,其子葉變色,鉤頭死亡。如果幼苗出土時間不長,以及地面相近的莖腐爛、萎縮,導致幼苗倒伏而死。油松出苗2個月以后,其莖基木質化,但是幼根容易受到侵害,直立枯死[2]。
對于立枯病的防治,可以選擇排水條件良好、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塊育苗,不可使用前茬作物為馬鈴薯、瓜類及蔬菜作為油松苗圃。在育苗階段,精心整地,精選種子適時播種,培育壯苗。播種階段對于苗床土進行消毒,選擇敵克松,每667m2苗床用藥量1 kg左右即可,添加2.5 kg蘇農和五氯硝基苯代森鋅2.5 kg,將以上藥劑與40倍細土混合,之后摻加15 kg硫酸亞鐵,施加于苗床,能夠對育苗土進行消毒,預防病害。如果幼苗期間發病,同樣可以選擇敵克松800~1 000倍液或者3%的硫酸亞鐵溶液對苗床土進行噴淋,要注意硫酸亞鐵可能損傷苗木,用藥以后需要立即使用清水洗苗。
對于球果螟的防治可選擇樂果乳油(40%),幼蟲轉移期,將藥劑稀釋400倍噴施;卵期,可以使用赤眼蜂,運用生物防治手段,每公頃林地釋放15萬頭。紅蜘蛛對于松樹葉可以造成嚴重危害,使針葉變黃,每年繁殖代數相對較多,蟲卵大多在樹皮的裂縫處越冬。對此類蟲害的防治,可選擇樂果(40%),稀釋1 500~2 000倍液,對準松樹進行噴霧。球果小卷蛾的防治,可通過培育混交林,將油松疏林更改為密林,有效提高林分的郁閉度,使用人工方式將蟲害果摘除,集中處理。利用DDT乳油(25%)400倍液,在幼蟲孵化初期噴施,其殺蟲效果顯著。
樹林毛蟲幼蟲對于針葉產生的危害相對較大,能夠將針葉全部吃掉,嚴重時會導致幼樹死亡。毛蟲成蟲為褐色,成熟蟲背部帶有毒毛帶,每年發生1~2代,如果林內溫度平均不足5℃,幼蟲就會聚集在樹根周圍的雜草或石縫中,還有可能到成林的樹皮縫隙當中有過冬,待溫度條件適宜,害蟲重新爬上樹冠,在樹冠外緣產卵。此類害蟲的防治方法是對越冬幼蟲進行捕殺,在樹干基部撒白僵菌,還可使用松毛蟲桿菌液防治害蟲,殺蟲率超過95%[3]。
3.2.1 成林病害的防治(1)銹病。油松銹病是真菌病原導致的病害,病菌孢子在秋季萌發,大多在8—9月開始,大量孢子繁殖存在于油松葉表,在氣流的影響下傳播,與健康油松的松針相接觸,孢子就會從氣孔侵入,在松針體內呈菌絲體狀越冬,次年春天變成性孢子器,幾次浸染之后變為孢子堆越冬,此類病害通常發生在4~10年生的油松當中,患病松樹下部的松針受害病害。
針對此類病害,在營林技術應用過程中,要保證油松林和黃檗林之間間隔超過2 km,或者培育混交林,注意在2種樹木迎風側種植幾行其他樹種。同時,在造林工作開展之前,需要通過全面調查,盡量避免在黃檗周圍大量種植油松。為了預防病害,可以在松土除草階段,噴除銹劑。除此之外,也可選擇化學防治措施,波爾多液就是有效的藥劑,各藥劑比例為1∶1∶100,還可以使用石硫合劑、敵銹鈉,或者使用退菌特和銹寧粉劑,二者分別稀釋500倍和800倍,以上藥劑單獨分開使用,間隔15 d噴藥1次,交替用藥,連續用藥3次。還可在8月的中旬對油松噴藥,6月下旬對黃檗噴以上藥液,預防病菌浸染[4]。
(2)落針病。油松種植落葉病也是常見病害,病菌通過菌絲的形式附著在油松病葉上越冬,次年春季形成子囊,遇到潮濕環境或者暴風雨氣候,子囊吸水膨脹將孢子釋放出來,隨風傳播,通過氣孔進入到油松針葉,經過60 d樹木就會出現病癥。此類病害每年發生1次,通常在陜北地區降雨量較大的季節容易發生,并且病菌傳播速度較快。
針對此類病害的防治,需要做好油松幼苗管理,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人工林需要在早春時節清除林間落葉,消除囊孢子浸染源。如若油松已經被感染,在發病初期,使用波爾多液(1∶1∶100)進行治理,使用代森錳鋅(70%)粉劑900倍液,每15 d噴藥1次,根據油松患病嚴重程度,如果病害不嚴重,用藥3次即可,反之病害嚴重需要增加用藥次數。
(3)皰銹病。皰銹病也是病原菌導致的病害,此類病害性孢子器大多出現在樹干位置,每年春季孢子器破裂,將孢子釋放出來,浸染林間草本植物,以馬先蒿為主,在植物上出現夏孢子堆,對于其反復浸染。秋季孢子柱出現,冬季成熟,隨著氣流傳播到油松體內,菌絲順利越冬。根據病害傳播規律,可以判斷此類病害大多發生在幼松林,或者發生在林緣和溝渠旁,病害較為嚴重。對于皰銹病的防治,可以做好幼林保護工作,清除幼林周圍患病植株,還需要將病菌的寄主清除,鏟除草本植物馬先蒿,防止病原大量擴散。每年秋季可以在樹林內噴灑1%波爾多液,避免樹木受到病菌感染。
3.2.2 成林蟲害的防治(1)松梢螟。松梢螟為1年發生1代的害蟲,其幼蟲會在油松內越冬,害蟲在6月中旬逐漸化蛹,而后羽化成蟲。螟蟲成蟲聚集在油松的嫩梢上,夜晚羽化產卵,蟲卵大多產在樹干縫隙、嫩梢基部。又從通過松梢表皮、韌皮間蛀成隧道,在3齡以后向木質部注入,對樹木造成危害,導致松梢流脂,最后枯死。
松梢螟的防治,可以從幼林撫育方面著手,使幼林能夠提早郁閉。在松樹修剪枝條的時候,盡可能留短茬,注意切口保持平順,避免對枝干造成損傷,導致成蟲將蟲卵產于傷口內。同時,冬季閑暇時間,還可以通過人工方式及時將受害的蟲果、樹梢等摘除,采取集中處理措施以降低零蟲口密度。利用物理防治手段,根據害蟲具有趨光性特點,選擇黑光燈、高壓汞燈對于成蟲進行誘殺,還可選擇保護害蟲天敵的方式,利用天敵消滅害蟲。化學防治手段的應用至關重要,針對越冬成蟲,可在第一代幼蟲孵化的時候,利用殺松螟乳油(50%)1 000~1 200倍液;選擇天王星乳油(15%)5 000~6 000倍液;選擇桃小靈乳油(30%)2 000倍液;辛硫磷乳油(50%)1 200~1 500倍液,以上藥劑單獨使用,對害蟲進行防治[5]。
(2)縱坑切梢小蠹。縱坑切梢小蠹的成蟲會在油松嫩梢中越冬,每年4月份產卵,在5月上旬能孵化成幼蟲,6月底新蟲長成。4月初越冬成蟲飛出,向新木入侵,導致樹木生長受到影響。針對此類害蟲的防治,可以在油松林相對集中的區域建立觀察站,重點監測此類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根據蟲情測報,選擇防治措施。同時,還可培育混交林,營造闊葉針葉混交林,通過撫育管理,將林內衰弱木和風折木及時清理。如果蟲口相對集中,林區首次出現此類蟲害,可以用火燒法處理害蟲棲息的枝梢,并將患有蟲害的樹皮剝下,但要注意做好防火管理。除此之外,對受害油松進行處理以后,還可在3—4月在油松林邊緣或者空地投放餌木,一直到6月份對于餌木剝皮處理,其殺蟲效果相對較好。如果油松種植區周圍水源充足,還可將原木帶皮浸水,將棲居樹皮下方的害蟲殺死。
(3)松黃葉蜂。松黃葉蜂是1年發生1代害蟲,蟲卵越冬以后初春孵化成幼蟲,每年5月害蟲危害達到盛期,6月幼蟲逐漸老熟結繭,秋季化蛹羽化產卵。幼蟲最初通過集群方式取食,對針葉頂造成危害,逐漸啃食針葉周圍,害蟲達到3齡之后能夠對整個針葉進行取食,在幼蟲老熟以后分散,在樹冠的投影區域落葉中結繭化蛹。
對于此類害蟲防治,可以采取營造混交林的方式,強化撫育管理,將樹勢不斷增強,還可借助幼蟲群集性特點,在4月份進行人工捕殺幼蟲。化學防治措施通常選擇在4月末,利用敵敵畏乳油(50%)、樂果乳油(20%)、敵百蟲乳油(90%)等300倍液,還可選擇蘇云金桿菌(3億孢子)消滅害蟲的幼蟲。
除了以上對各類病害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以外,還可運用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了人工捕捉、修剪病枝、誘捕方式,配合物理防治手段,如阻隔、高溫處理;利用機械防治技術,對樹干進行注藥,都可以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但操作便利,而且還能保護環境。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結合的應用也十分重要。可以借助微生物、動物捕食性和寄生性等特點進行防治病蟲害,還可選擇有效化學藥劑、仿生制劑進行局部熏殺,發揮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應用優勢,能高效預防病害。
在油松實際種植階段,考慮病蟲害發生規律特點,適當培育混交林,盡可能選擇抗病害類型品種,從源頭上提高品種抗性,不斷提升油松林防御病蟲害能力,為病蟲害高效防治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做好幼林的撫育管理,適當選擇封山育林手段,擴大營地覆蓋面,保證營林密度科學合理,構建多元化林地體系,豐富生物多樣性。此外,為了及時發現病蟲害,還需落實檢疫制度、病害預測制度,從源頭上對于病害傳播、蔓延速度進行控制。油松種植以前,注意苗木的疫病檢測,根據陜北地區的氣候發生規律、土地養分情況以及林木生長情況,做好病蟲害預測工作,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及時監測油松生長狀態,確保病蟲害問題發現及時,快速采取解決措施。
涂抹治療方法適用于早春、晚秋季節,將樹干表面的病斑、流膠和菌瘤等刮去,刮出深度超過3 cm,到達木質結構層,使用潰腐靈原液對于發病處進行均勻涂抹。如果病情嚴重,1周之后重新涂抹。確保處理之后病斑處的平面整潔,選擇潰腐靈原液,加水5 kg,對于發病處進行均勻涂抹。還可對準樹干進行噴霧防治病害,具體措施為:在油松萌芽期或者果實期,選擇潰腐靈,加水5 kg左右,對準樹干外表進行涂抹,將存在病害缺口處理平整,防止病斑出現潰瘍和腐爛情況[6]。
需要注意,松干蚧殼蟲這類蟲害繁殖能力極強,大部分的蚧殼蟲外表都有粉狀或者棉狀分泌物流出,常規藥劑難以滲透,對于此類害蟲難以有效殺除。對此,可以選擇綜合防治手段,加強油松的疫病檢疫工作,無論是油松苗木的運輸,還是球根的檢查過程中,都需要嚴格按照標準流程,如果發現松干蚧殼蟲,及時處理。
人工防治手段的應用是高效預防病蟲害的重要前提,相關人員可以根據病蟲害防治標準,對油松及時修剪,并集中銷毀病枝和蟲葉,或毛刷、竹片等將其刮除,還可利用藥物防治手段,針對松干蚧殼蟲,可在其幼蟲階段在油松外表噴50%的殺螟松,選擇馬拉硫磷兌水10 kg,以上藥劑間隔使用連續用藥3次。
在夏末秋初階段,在油松病蟲害侵蝕位置,可以噴灑螟松乳劑,用量為400~600 mL/667 m2,并及時清理林間的病樹和死樹,如果病樹和死樹數量相對較多,那么需要專業人員將種樹砍伐去除,并對其病枝和根樁進行集中銷毀。對于病株周圍的健康油松,每株可以涂抹殺螟松乳劑,用量2.5 kg左右,能夠對樹冠起到保護作用,還能預防天牛蟲害。
在陜北地區,油松屬于常見樹種,既能保持水土,又能綠化環境。但是受區域氣候環境的影響,油松生長面臨的病蟲害問題日益增多,一旦發生病蟲害,擴散十分迅速,影響林業生態安全。因此,需要及時分析病蟲害產生的原因,根據不同病蟲害選擇不同的防治措施,加強幼林管理,落實常見病害防控,配合其他防治手段的運用,加大病害防控力度,提高病害防控質量,促進油松林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