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王竹青,陳泓霏,王小玨
貴州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二年,我國進一步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國家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一戰略是改善“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產業振興的必然要求。發展草產業是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以產業帶動就業、變“輸血”為“造血”的重要手段[1]。
國家歷屆領導人都非常關注草產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4年會見斐濟總統,針對中國菌草技術助推發展中國家脫貧增收的作用時說:“我十分關注菌草項目,它可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我相信它一定可以為當地人民作出貢獻”。
目前,草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此同時,其在國際上已是一個獨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不僅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還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貴州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重,山地特征明顯,平原稀缺,降水充沛,雨熱同期。這一自然環境特征不利于諸如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種植,但卻為貴州發展草產業奠定了基礎,且其宜草荒山荒坡面積超過400萬hm2[2]。優質草產業已成為貴州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貴州省金融辦按照省領導要求,組成了調研組,從2018年4月初至9月上旬,圍繞貴州“做大、做強草產業”這一主題,先后深入貴州各市縣開展現場調研工作;并多次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和代表座談會;最終會議結果匯總形成《關于做大做強貴州草產業的調研報告》。2018年10月10日,《貴州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管理辦法(試行)》文件的簽發表明“優質草產業”成為貴州重點發展的綠色生態特色產業之一。而貴州自從實施優質草產業以來,種植規模累計為3.33余萬hm2,且帶動了10余萬人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政府圍繞草產業的蓬勃發展召開了各類會議,并簽發了一系列文件,其對草產業的大力支持強有力地推動了貴州草業實現階梯跨越式發展。
草產業是利用禾本科高大型牧草獨特的生物學、植物學特性,以專利和專有技術體系為支撐,以帶動農戶規模種植優質牧草為先導,力爭打造全產業鏈相聯系、價值體系相貫通的高效利用推廣技術。而優質草不僅需要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而且也要求較高的豐產性,同時應用前景廣闊。這就需要專家學者根據其特性針對性地培育當地優質草種。目前,貴州優質草產業已形成一系列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建立了發展草產業的技術、產業以及經濟體系,這既是對完成“進行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任務的貫徹,也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只有關注生態環境,才能保護好貴州的綠水青山,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才能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3.1 草地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回首往昔,審視現在,盡管國家和貴州省都對發展草產業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并在不同程度上投入各類發展所需的資源,但是,貴州草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長期以來,受傳統的“以糧為本”“小而全”“自給自足”思想的制約,草原上的人工耕作歷來都規模較小、經營較為粗放。此外,農民對草業的關注不夠,產品意識不強,雖有種植但少有成規模的,且品種品質參差不齊[3]。農戶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這一產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這將使得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草產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從而不利于產業化發展。這需要農戶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對發展草產業的認同感,走精細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1.3.2 產業特色不明顯在鄉村產業發展的同時,貴州各地區都沒有充分整合草業資源以形成當地的產業特色,這就導致了經濟效益不高、產業不興旺等問題。此外,草產業的推廣力度較弱,使得貴州省優質草產業的發展規模不理想。草業相關的生產者和企業數量較少,無法形成規模經濟;產品質量差異較大且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也無法形成品牌效應。
1.3.3 與相關產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草產業發展鏈條不夠完善,與相關產業之間未能充分發揮聯動效應。長久以來,貴州草產業的發展呈現單一化的特點,缺乏橫向豎向交叉的網結式發展。草產業與畜禽養殖等產業之間甚至草產業內部都還沒有得到較好的滲透融合發展。在未來,如何使草產業與現有相關產業進一步融合,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態勢,是進一步深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
1.3.4 草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儲備不足人是發展過程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是發展的基礎和依靠,要發展壯大貴州省的優質草產業,既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又少不了科技的支撐。目前,全省缺乏對草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對技術創新、轉換、推廣的重視。草產業發展所需的相關知識型人才匱乏,且出現了年齡分層、青黃不接的問題,這也導致了人才助力科技發展的動力不足。貴州現有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發部門人才資源狹隘,系統開發能力有限,對整個產業鏈的核心技術掌握不足,從而影響了技術轉化的效率。
從20世紀80年代起,貴州省草業主管部門在摸索中前進,積極尋求草業的發展模式。“科研—示范—推廣”一體化的灼圃模式,林下草場育牛羊的獨山模式,實行“中心+基地+農戶”的晴隆模式等都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典型代表[4-5]。示范地區、龍頭企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這樣既增強了農戶種植的信心,也為其提供借鑒思考的空間,以期找到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道路,從而提升草產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要堅持開拓示范地區,充分汲取經驗教訓,使自然環境相似的地區實現“老帶新”,開創層層遞進、最終全面覆蓋的局面。
大力發展貴州草產業,可利用貴州省氣候、土壤、水源、大氣等不可復制的資源稟賦,遵循“特色牽引、市場主導、產業支撐”的綠色產業發展思路,夯實特色產業基礎。貴州各地區要根據各自的特點,整合草業資源,確立具有鮮明特征的產業定位,從而打造綠色產業優勢。這一舉措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優化低產農田生產結構。草產業是實施貴州省退出低效作物、防治土壤污染及土地退化的重要替代產業。
草產業是實現脫貧增收的基礎產業,對促進貴州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要以產業為導向,緊密聯系草產業與相關產業,力爭打造共同發展的局面。
2.3.1 打造畜牧飼料自給自足大省畜牧業的進一步壯大離不開飼料的高效供給。而長期以來,貴州畜牧業的發展受到優質飼草資源的制約,由此可以將已經建成并投入養殖的各種畜禽養殖場,視其現有規模和發展前景,建設不同產能的專用生態特殊飼料廠。推動草產業健康發展,能夠為畜牧業奠定飼料基礎,保障飼料的品質安全,降低畜牧養殖的成本,提高養殖的質量,更有利于實現畜牧飼料的自給自足工程。目前,貴州重點發展關嶺小黃牛、沿河白山羊、從江香豬等地理標志產品,優質牧草資源能夠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產出質量,促進規模產業的形成。
2.3.2 打造食用菌供應大省在生產食用菌的地方,走“以草代木”之路,使得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發展和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步進行。在栽培食用菌的過程中,與使用木屑相比,草料的種類多、來源廣、獲取成本較低,比采伐木材更加便利,但卻富含食用菌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且可以縮短食用菌的栽培周期,也更便于管理。“以草代木”為把貴州打造成食用菌供應大省開辟了新路徑。
2.3.3 促進其他產業鏈條的發展除了上述畜牧業、食用菌產業以外,草產業與其他產業也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草業是貴州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產業,并能有效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要堅持以行業為引導,密切結合草業和相關行業,努力實現多贏。目前,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還可以將草產業向當地生態有機肥產業、新型環保建筑材料產業、生態紙業、生物質制能產業、裝備制造產業等領域延伸。為了確保各產業之間協同發展,在發展初期,要因地制宜,做好統籌規劃和全面的戰略部署,合理開展試點工作,處理好穩健推廣與重點發展之間的關系,力爭見效快、效益高。
此外,草產業與這些產業之間的關聯性也讓人們看到了這一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更啟示人們進一步尋求草產業與其他暫時不相關產業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性,既提高草產業的經濟價值,又為其他產業找到發展的新思路。
人在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調動了人的潛能,調動了人的積極性,才能將工作做好,才能出成績、有收獲。
2.4.1 提高農戶參與感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微信、微博等傳播載體,輔以基層走訪與宣傳,使農戶充分認識到貴州省的自然環境概況與發展草產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真真切切感受到草產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從而增強農戶對發展草產業實現增收的認同感與參與感。
2.4.2 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發展隨著草產業的深入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加強草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讓林草科技創新人才充分發揮其價值刻不容緩。貴州省各高校可積極開設相關學科學院,大力培養儲備軍,培育科研型、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同時,可由省政府或科研機構主導,精準聚焦草產業發展的各環節各階段,建設一支覆蓋草業學、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人才隊伍,并積極與國內外在草產業方面有研究建樹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相聯系,集各方力量助推經濟的發展。草產業既需要匠心匠人的支持,又離不開高新科技的賦能,要逐步實現科技與產業相結合的機制,提高草產業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潛力,用科技助力創新性轉換、創造性發展[6-7]。
現階段,貴州各地區草產業信息情況比較凌亂、分散,這使得地區之間共享信息較為困難,科研人員進行相關研究費時費力,卻難以整合全部有關信息。可構建貴州省草產業大數據平臺,對全省優質草產品種養規模、產量、產值、品質特征等開展調查統計,編制全市特色主導產品目錄,以此形成草產業發展的后臺支撐力量,發揮信息化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8-9]。平臺的建立能有效打破各區域交流的壁壘,將有利于增強信息傳遞的及時性、真實性、準確性。這不僅使得科研人員獲取信息更方便快捷,也提高了政府制定有關政策、執行有關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
以生態為根,以發展為魂,方能彰顯中國力量。草產業在兼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中有巨大作用,對貴州省振興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大意義。民生為本,厚植民利,草產業能有效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現在,其規模持續擴大,經營機制不斷完善,更是奠定了相關產業發展的基礎,這一發展勢頭一路向好,若能進一步高效利用草業資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則會使草業的發展提速、后勁更足,呈現更好的發展態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