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癌癥已經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癌癥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目前 22% 的人類死亡源于癌癥。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中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總人數占全球新發癌癥總人數23.7%,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國癌癥死亡人數占全球癌癥死亡總人數30%,位居全球第一。化療是癌癥患者治療方式的一種,它提高了癌癥患者的生存率,但任何治療都是一把“雙刃劍”,化療后的不良反應會給患者帶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影響癌癥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運動與癌癥的研究讓人們認識到運動在癌癥防治中的積極作用。隨著醫學運動學的發展,多學科協作醫學模式的優化,對于靜脈化療患者,醫生也會根據其身體情況及治療計劃建議患者采取適當、科學、合理的運動,而不是建議患者一味地靜養休息。護理人員作為患者健康教育的指導者,要對患者進行科學、規范的運動方式宣教和監督管理,鑒于此,本文對運動療法的概念、化療患者運動的類型以及運動療法在靜脈化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進行綜述,旨在為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運動療法是指通過某些運動方式,使用或不使用器械進行鍛煉,使患者獲得局部或全身感覺,恢復運動功能的訓練方法。通過長期的運動療法可以改善甚至逆轉肌肉萎縮,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運動療法作為一種非藥物干預的方式已經逐漸被引入化療患者的護理中。運動療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有社會認知理論、計劃行為理論、跨理論模型、健康信念模型、期望價值模型和自我決定理論等在內的多種健康行為理論模型。基于理論的運動模型構建能夠讓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更有效的評估,教育,指導和評價。
化療患者的骨骼肌線粒體氧化磷酸化被抑制,線粒體氧化能力下降,線粒體膜流動性改變,線粒體功能受損。骨骼肌是運動作用的直接靶向器官,運動可通過重新編程骨骼肌線粒體,修復肌纖維進而防止肌萎縮,引起骨骼肌的一系列適應性反應通過某種直接或間接機制,抵抗癌癥的發展進程。
化療患者的運動形式分為住院和居家兩種,住院患者運動因受到多種治療因素的影響,運動的形式以簡單方便為宜,且由于患者住院時間短,所以化療患者的運動形式主要以居家運動為主。目前國內外對癌癥患者運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有氧運動,在醫院通過評估患者的個體情況來制定運動程序,對運動種類、時間、頻率及注意事項進行規劃,以便運動計劃的有效實施。
化療患者的居家運動有多種類型,包括有氧運動(步行、瑜伽、騎自行車等)、抗阻運動、平衡感和柔韌度訓練、運動游戲等。一項對45名乳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通過12周的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改善了乳腺癌女性的生活質量并降低了她們的抑郁程度。在癌癥患者的身心調節方面,太極拳對于患者的康復效果有積極影響,不但能增強患者肌力,改善其體型,還能使患者在運動中達到平靜柔和的心理狀態。
有研究指出,運動時間以餐后30 min至1 h為宜,避免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防止出現低血糖反應。每天推薦的運動量應保持在30 min左右,可1次或分次完成但有效運動的持續時間應保持在15 min以上,每周不少于3次,體力較好的病人或者肥胖病人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和運動頻率,堅持6個月以上,有利于良好運動習慣的形成。
化療患者因疾病和體質的影響應選擇中低強度的運動,國內較多使用的靶心率法和自感勞累分級法。心率貯備法是指病人可根據運動時的靶心率及時調整運動強度,避免危險的發生。自感勞累分級法相對較簡便和容易控制,一般大多數健康成人的推薦運動強度在稍累到累之間,因為化療病人體質較弱,所以在健康成人的標準基礎上適度降低運動強度,以中低強度的運動為主,但仍需遵循循序漸進、安全、有效的原則。
化療藥物會引起患者的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一些具有神經毒性的化療藥物如紫杉烷類、鉑類等會引起患者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比如感覺異常、手足麻木、精細感覺和本體感覺靈敏度下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運動對于組織中的血液代謝循環有積極作用,而神經需要的修復和再生離不開血液的供應,神經發生病理改變時,會出現運動功能的損傷,運動性功能的恢復有助于神經病理性改變的恢復。運動行為是一系列的生理條件反射的綜合表現,當運動的難度和強度增大時,需要形成更復雜和更多的條件反射,使得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反應性和興奮性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進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運動療法通過改善神經中氧氣和血液的供應,使組織的代謝加快,加速受損傷神經的修復,進而改善神經的功能情況,且運動能提高神經傳導速度,緩解神經麻木、感覺異常和刺痛。
癌癥患者通過化療能減緩腫瘤發展的進程,最大程度地殺滅腫瘤細胞,緩解或者控制癥狀。由于化療藥物的累積效應,細胞破壞后終末產物的積累會導致患者生理功能下降,患者在化療期間會產生疲乏感。在各種干預措施中,運動療法對減輕癌癥患者疲乏感的效果最為顯著。步行運動屬于有氧運動,通過步行能刺激垂體分泌β-內啡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反應性,緩解肌肉緊張和抑郁,放松大腦皮層,從而延緩疲乏的產生。一項研究表明,步行運動能有效減輕胃癌患者化療期間癌因性疲乏的嚴重程度,且不同化療時期,最佳步行運動量有所不同,護理人員應正確指導患者進行步行運動鍛煉,根據化療階段的不同,給予不同的運動指導,鼓勵患者進行足量的運動鍛煉,同時避免運動量過大加重疲勞。目前國內外的的研究中,運動療法的方式、強度和時長均未得到統一,未來可以細化不同健康狀況、不同年齡段患者最適宜的運動療法,并開展更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探索和驗證。
運動療法在化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多數是探討有氧運動或抗阻運動對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和與生活質量的關系,運動療法作為一種非藥物治療手段逐漸得到科研人員、醫護人員和癌癥病人及家屬的關注,目前國內尚無大樣本的臨床研究支持運動的作用,仍需不斷探索。在中國現有的醫療環境下,居家運動管理是運動療法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護理人員在運動療法應用和推廣上仍任重道遠。
化療患者因靜脈輸液的需要,通過使用深靜脈置管來完成治療。PICC管及輸液港是患者治療的常用輸液工具,但置管后也會有相關的并發癥發生,如導管相關性感染,機械性靜脈炎,血栓的風險也會增加,不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安全管理。預防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及功能鍛煉,抗凝藥物的長期應用可以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但是對于患者的局部出血和腦出血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美國靜脈輸液護士學會(INS)輸液指南指出,PICC置管患者應盡量使用功能鍛煉等非藥物性干預對策預防血栓。
3.3.1 運動療法在化療行PICC置管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運動療法的應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有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導管進行集束化管理。研究發現,通過指導化療患者每日三餐后規律握球運動,可以有效地改善腋靜脈血液流速,對PICC置管后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指導患者學習一套簡單、易行的上肢運動方案,方案包括手指關節活動、手部力量練習、腕關節屈伸、肘關節屈伸及肩關節活動,以此幫助手掌、前臂、上臂肌群收縮,肌肉收縮可增加上臂肌群收縮后負荷,引起上肢靜脈擠壓作用,促進上肢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使腋靜脈血液流速及血流量增加。患者從置管后24 h開始上肢運動鍛煉,每天在早、中、晚飯后練習1次,3次/ d,直到下一個化療周期開始,共持續鍛煉28 d。研究結果顯示,腋靜脈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組間效應、時間效應及交互效應具有顯著性(均P<0.01),說明上肢運動有利于提高腫瘤 PICC置管患者血流速度,可以有效對抗PICC置管引起的血液淤滯。
3.3.2 運動療法在化療行輸液港置管患者中的應用
輸液港置入術后患者會減少置管側肢體活動,肩關節功能下降,出現肩關節疼痛不適、活動受限,甚至凍結肩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改善植入手臂輸液港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張素蘭等自行編制肩部活動操,并指導癌癥化療患者練習,試驗組進行肩部活動操鍛煉,對照組進行握球運動鍛煉,鍛煉時長均為3個月。比較兩組鍛煉后肩關節功能評價量表得分,鍛煉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及鍛煉期間血栓和導管阻塞發生率。結果發現鍛煉后試驗組肩關節功能評價量表中肩關節活動范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肌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肩部活動操鍛煉有助于改善植入手臂輸液港患者肩關節活動受限,降低其血栓和導管阻塞發生率。
運動療法在化療患者靜脈通路管理中的護理研究主要聚焦于預防血栓的發生上,其次還有靜脈炎,導管感染等。對于置管后患者的運動鍛煉需建立在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上,通過向患者進行運動方面的宣教,采用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升化療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
綜上所述,運動療法具有經濟性、可持續性、簡便可行的優勢,在化療患者護理方面也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對于化療患者可通過科學地指導其運動,減輕或者緩解化療后的不良反應。國外對于癌癥化療患者的運動療法的研究已經廣泛開展,國內對此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今后的研究建議可以加強多學科合作,構建一個有醫生、護士、運動康復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及家屬共同參與的運動管理模式,提高患者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積極尋找患者作出行為改變的阻礙因素,進一步研究如何實施有效措施幫助患者化療后居家運動的自我管理,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