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勇
(廈門市仙岳醫院,福建 廈門 361012)
當前,疫情已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醫療污水處置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其管理工作至關重要。疫情防控期間,生態環境部強調,為加強醫療污水收集、處置、排放等工作的管理力度,醫療衛生系統特別是各大醫療機構應聯合城鎮排水部門,確立監督管理保障機制,形成系統聯動的工作體系。從源頭抓起,避免各類病毒、病菌通過醫療污水這個載體,排入市政管網,從而造成大規模的傳染病擴散[1]。醫療污水有效處置是人類預防各種疾病的關鍵所在,污水處理設施設備規范運行是污水處理的核心環節。然而,當前仍有部分醫療機構的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陳舊落后,達不到污水有效處理的要求。因此,補齊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設備短板,規范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運行勢在必行。近期,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衛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補齊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短板提高污染治理能力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對補齊我國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監管等多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注意事項進行了明確,為強化醫療污水規范排放指明了方向。眾所周知,醫療機構產生的污水含有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如病人的排泄物中含有的病原體,保潔員日常使用的各類清潔劑,后勤保障部門基建維修過程中使用的有機溶劑以及放射科排放的各類放射性物質等。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具有一個共性,就是生命周期大都比較長,能夠在污水中存活相當長的時間。當人們不幸接觸或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非常容易感染疾病。如果未能有效進行污水處理,從源頭上遏制有毒有害物質擴散,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并長期危害人體健康[2]。因此,醫療機構必須加強醫療污水的收集和處理,從源頭消除各種病原微生物,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廈門市仙岳醫院占地面積為5.03萬m2,建筑面積4.91萬m2,現有編制床位數900 張,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及康復于一體的三級甲等醫院。本醫院產生污水的主要基礎設施有門診樓、住院部病房樓、行政管理科教樓及生活區的食堂、宿舍。
本醫院污水處理站的功能布局為地下地埋式污水處理池,地上部分為加藥間及設備控制室。設備控制室的面積為22.68m2,地下水池占地面積308.43m2。設計污水處理規模為每日800m3。污水處理工藝為“人工格柵+調節池+缺氧池+生物接觸氧化池+斜板沉淀池+接觸消毒池”全流程污水處理。各項處理設施參數如下:調節池的設計停留時間4.56h,有效池容152.4m3,平均提升水量33.30m3/h,設置2 臺水泵,一臺現用一臺備用。缺氧池的設計停留時間2.94h,有效池容97.97m3,池內鋪設彈性填料。生物接觸氧化池的設計停留時間為9.0h,有效池容300m3,池內組合填料。斜板沉淀池設計表面負荷0.92m3/m2·h,表面積36.07m2,池內設置斜板。接觸消毒池的有效停留時間為1.20h,有效池容39.96m3。共兩座污泥池,單座有效池容3.70m3。
本醫院污水處理始終堅持如下基本原則。一是全過程控制原則。全過程是指醫療污水從進入污水處理站前到排入市政管網的整個過程。只有厘清醫療污水的來源,醫療污水的消毒程序及醫療污水的排放標準,并加強全程監管、有效控制,才能讓污水最大限度的系統處理、達標排放。二是減量化原則。嚴格控制醫療污水的總量,提升污水處理效率,節約污水處理成本。如住院病區和生活區的污水通過不同管道進入污水處理系統,對病區的污水針對性地加強消毒,以增加消毒效能。三是就地達標處理原則。定點設置醫療污水處理站點,將醫院產生的醫療污水統一匯集到站點,并經過規范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嚴禁醫療污水隨意流入不同功能的地下管道,以防造成二次污染。四是分級處理原則。醫療污水采用兩級處理方案,經過充分的處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網,嚴禁未經消毒的醫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五是無害化處理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醫療污水,在充分考慮運營管理能力的前提下,進行分類凈化處理,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確保不對環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繼續探索更高效、更節能的環境友好型污水處理工藝。只有這樣,才能改善院區的環境,減少傳染病傳播,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促進社會良性發展[3]。
本醫院污水處理采用生化處理加消毒工藝。污水首先匯集至各個化糞池,隨即進入格柵井,經格柵除去較大的漂浮物及雜物。接著污水自流入調節池,經調節池調節水質及水量后,通過提升泵提升至生化反應池。不溶性有機物和難降解的大分子物質是污水處理的重點,這些物質會極大影響污水的水質,如能未及時處理,將對后續的處理流程造成負面影響。為有效化解此類物質,需要適量的水解細菌和酸化細菌對其進行降解。在缺氧池里,通過細菌的作用,不溶性有機物和難降解的大分子物質得到有效降解,為接下來的處理流程創造條件。隨后,污水進入接觸氧化池。氧化池里具有充足的氧氣,各種微生物將有機物吸附并降解,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缺氧池和接觸氧化池是生化處理的有機統一體,是醫療污水凈化的核心工藝,主要是去除和降解有機污染物。接觸氧化池出水進入沉淀池,沉淀池的作用是通過重力沉降的作用,去除水中懸浮物,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沉淀池的污泥部分回流至缺氧池,剩余污泥排至污泥池,污泥池定期做清掏并消毒。沉淀池出水進入消毒接觸池,在消毒接觸池投放次氯酸鈉消毒劑,通過一定時間的反應,達到殺滅病菌、病毒、寄生蟲的效果,最終使醫療污水通過標準化排放口達標排放。根據生態環境部門要求,醫療污泥應按照危險廢物處置,一般經過濃縮、脫水然后消毒處置,本醫院將清淤工程委托給有相應資質的單位處置,確保污泥不外泄[4]。廢氣處理也是污水處理的重要一環,如果未能有效控制廢氣排放,將會使廢氣中的病菌傳播到大氣中,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要對污水處理站的處理池進行密封處理,隨后將廢氣通過集氣設備進行有效的收集、過濾,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5]。經過污水處理站的精細化處理,本醫院排放的污水水質各項指標均符合GB18466-2005《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要求。
為強化醫療污水管理,使污水符合國家標準排放要求,醫院污水處理工程管理需從提高人員認識、完善管理制度、加強教育培訓及落實預警監測這四個環節著手。
首先,提高人員認識。醫院感染管理部會同保障部及時向院領導傳達有關污水處理的文件精神,并將文件要求的具體措施落實到每個參與污水處理的人員崗位職責中,使相關人員意識到規范有效處理醫院污水的重要性及應承擔的責任。領導和管理層對污水處理提高重視程度,污水處理的相關經費問題就會得以解決。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責任心是污水處理有效開展的關鍵,如果工作人員散漫、無責任心,污水處理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本院近年投入定量的資金用于污水處理系統提質升級,新增醫療污水處理監管平臺,使醫院污水處理工藝設備與時俱進,這與院領導對該項工作的日益重視密切相關[6]。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在工作過程中需不斷優化、完善醫院污水處理管理制度,包括信息登記制度、監督管理制度、績效評價制度及污水處理應急預案等。明確崗位職責,不斷增強規范性,保證污水達標排放。污水處理相關管理崗位,須職責清晰,逐級負責,形成有效機制[7]。本醫院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醫務部、護理部、醫院感染管理部及保障部等部門負責人為主要成員的污水處理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醫院污水處理的全過程控制和督導。保障部配備兩名專職人員,輪班對污水處理設備進行維護,并做好污水處理站進出水水量、水質、消毒藥劑使用量等信息數據檢測和記錄,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技術指導和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則由醫院感染管理部負責[8]。績效評價對提升污水處理工作人員責任感具有促進作用。將績效評價和污水處理工作成效掛鉤,會極大激發相關人員的工作動力,進而提升醫院污水處理綜合能力。污水處理應急預案需要定期更新、演練,以防止重大事故發生。
再次,加強教育培訓。具有責任心、技術嫻熟的污水管理人員對污水處理至關重要,污水處理人員上崗前必須進行崗前培訓。崗前培訓包括理論培訓和實操培訓,只有經過全方位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污水處理人員在崗期間,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提升技術水平。由醫院感染管理部專職人員到現場檢查指導,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要求,并定期考核。使相關人員熟知污水的來源及危害性,理解污水處理過程中引起感染的相關注意事項,精通規范操作技術和流程,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此外,提高相關人員的防護能力是應對疫情的有效手段。疫情防控期間,污水處理人員受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污水處理人員必須按規定穿著合格的防護用品,以保障自身安全[9]。在污水處理實際操作中,周邊環境存在飛沫、氣溶膠污染風險,污水處理人員進行相關操作時,需佩戴好防毒面具、防護衣和防護手套,保證工作環境通風順暢并準備好應急物資,以減少感染風險。通過培訓,污水處理人員的工作更加嚴謹,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了綜合素質,具備熟練應對事故的能力,對故障的排查及處理有足夠的應對措施,進而提高了污水處理的安全性,為醫院污水站工作的穩定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落實預警監測。污水處理設備是污水站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對其加強日常監管,才能保障污水處理安全、穩定的工作效能。日常監管要深耕細作,根據生態環境部門要求的監測頻次做好各項指標的監測記錄。污水處理人員需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重點關注污水處理系統是否正常運行、設備設施有無故障、排水量、排水管道有無滲漏等,定期對設備進行保養,使設備的各項功能能夠正常運行,最大化發揮設備的工作效能,進而為醫院正常運營提供有力保障[10]。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污水處理管理系統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本醫院污水處理工程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提升資源整合力度,實現人機互動,通過數據分析,達到高效處理污水的目的。醫療污水處理監管平臺具有數據檢測、統計、預警和上報等功能,實現污水處理設備信息化管理[11]。在污水排放口安裝在線余氯值監測器、pH 值監測器及流量計裝置,用于實時監測各項數據。當排放口污水余氯值未達到標準要求時,控制系統會自動投加次氯酸鈉消毒液,使污水余氯值符合生態環境部門要求。控制系統除了監測排放口余氯值及pH 值外,還可以采集流量計的實時信號,以供監控平臺遠程監控。控制系統由PLC 及模擬量信號模塊、遠程以太網通訊接口組成,配套觸摸屏,可實時觀察以上的參數監測值。
監控平臺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統計查詢。監控平臺會對pH 值、流量值、余氯值等重要數值進行實時統計,并在后臺存檔,如需查閱數據可以實時調取數據。二是數據預警。在監控平臺系統中將設備運行異常狀態設置為一般報警、緊急報警和特急報警。當報警事件發生后,監控平臺界面會顯示報警情況,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三種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報警等級,并發出警報聲音,提醒工作人員盡快處理,避免造成額外損失。三是數據上報。可根據當地生態環境部門信息平臺接口要求,由系統自動完成數據上報。四是多途徑信息通知。預警信息通知可通過微信、手機短信等方式,推送到管理部門責任人終端設備上,以實現實時高效的信息管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與人們的生活水平、社會經濟的發展休戚與共。各醫療機構需提高污水處理的重視程度,不斷優化和完善管理制度,明確相關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規范污水處理工作。污水處理人員需進行崗前培訓,熟知醫院污水處理制度,熟練掌握污水處理操作流程,考核合格方可上崗。污水處理人員需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做好污水各項指標日常檢測。污水處理信息化系統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成果,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對提高污水處理效率立竿見影。唯有如此,才能夠提高污水處理的效率,保障醫院污水達標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社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