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劉潔
(菏澤學院 山東菏澤 274000)
目前,慢性病在世界上屬于首要公共衛生健康問題。我國慢性患病率也逐年升高,成為導致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加重了慢性病的發病態勢。慢性病的主要患病群體是老年人,老年慢性病群體十分龐大,為醫療衛生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且用于疾病治療的費用高昂,也同樣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其中大力倡導“治未病”,因此,對目前的傳統醫療體系進行優化,與體育和衛生等部門加強合作,構建體醫融合健康服務平臺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將財政資金更多地投入全民健身,那么投入到衛生醫療資金的支出就會相應減少。健康中國是全民健康的藍圖,全民健康體現了國家綜合實力,標志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想要實現全民健康,就需要大力開展全民健身。在健康中國理念的內涵中融入體醫,就是一個為全體人民的健康提供服務的過程,隨著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全民健身計劃已經進入到國家戰略,但目前仍舊有許多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目前,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對慢性病的認識更加全面,更愿意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并逐漸形成了主動健康的主觀能動性。體醫融合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中,政府也制定了多項政策,推進體醫融合的發展[1]。未來我國的醫療衛生工作重點將從關注疾病治療和計劃生育轉移到促進“大健康”上。此外,目前我國已經逐漸步入經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些變革也將使健康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上臺階”式的發展機遇,體醫融合將會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2]。
(1)頂層制度設計逐步健全:目前國家和地方已經出臺許多重要規劃和重大決策,用以促進體育和醫療的融合發展。(2)體育與醫療衛生部門協同合作:各級體育和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已經在嘗試合作,對現有的各項資源進行整合,共同努力促進體醫融合的發展[3]。(3)臨床機構惠及百姓:部分醫療臨床機構開設了體醫融合項目,前來就診的患者可以享受運動健康服務,個別醫院甚至已經在醫保系統中納入運動處方。(4)推進落實到基層:以基層為重點,下移全民健康工作重心,保證城市社區居民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運動健康指導服務[4]。(5)舉辦健康宣教活動:各級政府部門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公益性健康和健身知識宣教活動,注意要選擇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保證活動的趣味性。
(1)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模式:這種模式十分典型,需要對特定慢性病人群進行篩選,組織接受體檢,根據體檢結果,結合國民體質健康監測標準,為特定人群提供醫療醫護和運動康復處方。為了保證健康干預可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還需要在線上線下對特定人群進行健身指導[5]。(2)醫院健康指導中心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主體為醫院,主要針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由具備專業水平的醫師展開醫療和運動康復培訓,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提供客觀的藥物指導和主觀的個體指導,以有效促進患者恢復健康。該模式實際上并沒有長期發展下去,原因主要在于受運動處方特質的影響,無法獲得經濟利益,從而對體醫融合模式的實施造成了不良影響。或者雖然開具了運動處方,但后續沒有做好監督工作,導致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并沒有在資金、管理和政策等方面對體醫融合進行持續關注和引導,缺乏專業的運動醫學人才。(3)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社區通過特質監測中心,為居民診斷疾病,并在此基礎上,開具運動處方,指導居民科學健身[6]。
2.1.1 全面性
之所以要開展體醫融合,就是為了評估全民健身運動風險,以便獲取科學鍛煉、營養和康復指導信息。全面性原則是指除了體育和健身方面的相關資源外,還需要獲取醫療和衛生資源信息,以便對體醫融合提供支撐和保障,通過監測體育健康行業等綜合整理服務平臺,使用戶感受到便利性和省時性的原則。
2.1.2 需求性
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心理需求也隨之增加,國家也更加關注人民健康和人們的健康需求。對目前群眾的健身項目需求和健康需求、心理需求等進行了解,可以保證構建出科學可行的體醫融合平臺[7]。
2.2.1 查詢信息
查詢信息的群體主要是管理員和用戶,用戶主要需要查詢自身身體信息及所屬社區的體育場館和體育公園等數據。
2.2.2 數據智能分析
數據庫分為自身身體數據信息、所屬社區體育場館、體育公園、體育健身器材信息、體育和醫療專業人員信息、全民健身信息和慢性疾病數據信息5 個方面[8]。通過數據庫可以整合這些相關的數據信息資源,搭建統一的體醫資源信息體系,用戶可以在其中選擇適合自身的針對性運動健身方案和運動場地設施[9]。
臨床醫學逐漸向預防疾病的方向發展,體育領域運動康復業和衛生醫療業之間的“融合性”較強,但需要再次考量其從業人員。目前,大部分體育院校和師范院校的體育學院都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和碩博研究生的專業度均較高,未來的工作方向就可以是科學健身指導、運動損傷防護和治療。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這些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多從事醫院的臨床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會遺忘學過的康復知識。體育院校的畢業生,雖然可以在學校或體科所工作,利用課余時間指導社區群眾的健身活動,但受到本職工作的限制,導致大眾的健身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在國外學校的運動和醫學結合類學科學習中,教學十分重視臨床實踐能力,所設置的課程均為畢業參加工作后,會遇到的實際問題[10],而我國相關院校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還沒有真正將體育和醫療進行有機結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校將會不斷細化體醫結合的專業類別,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體醫結合類人才。
我國競技體育這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運動員進行科學化訓練和醫療保障,目前許多地方的體育訓練基地都配備了運動員康復中心。而在實際應用中,常出現設施閑置的情況,十分浪費資源。雖然許多康復中心也想在空閑時對外開放,但因為其醫療行為和目前的醫療機構準入制度不符,所以難以有效開展。醫療機構準入制度要求機構具備至少100張住院病床,且除了基本科室外,還需要配備放射科和藥劑科,專業技術人員不能少于120名。
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康復醫院雖然病床不多,但聯合社區診所形成了“醫聯體”模式。社區所設立的診所包括神經康復、心血管疾病康復和運動骨科康復等[11]。每一個康復診所都配備了特定的人力資源和醫療器械,這樣做可以有效降低運營成本,使患者可以享受到更加精準的康復[12]。康復醫院也會定期安排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出診,這樣社區診所就不需要常駐大量治療師和護士。
但在我國來說,只靠體育部門是不可能按照上述措施來解決問題的,還需要有醫療部門的配合,共同協作,消除鴻溝。我國衛生部門已經認識到了“體醫融合”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建立公共衛生機構的健身指導部門,而體育部門也可以利用醫生的權威性,鼓勵、指導百姓進行體育鍛煉。
目前,國外已經有一套完整的職稱評審體系。以美國為例,物理治療師想要晉升為運動臨床專家,需要完成2000h運動方向的患者治療或防護,其中詳細規定了所處理的患者的接觸性或非接觸性損傷,只有同時具備上述條件,才能晉升。后續的每種認證考試,需要完成規定時間內的規定工作量后才能參與。而我國目前尚無運動康復認證體系相關標準。需要吸取國外的經驗,設立專業職稱序列,評定時,嚴格執行晉升標準,以保證可以提升全民健身服務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并使其具備較高水平的工作積極性。
競技體育是最高體育科學水平的代表,只有競技體育才能滿足醫學對運動指導的各種嚴苛要求,所以未來需要競技體育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群眾體育服務。以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體能康復中心為例,作為一個體醫結合部門,集運動損傷康復和身體功能訓練于一體,成立時間最早,國家隊駐訓運動員平均每年在這里接受超過一萬次的康復治療和體能訓練服務,其經驗十分豐富。在里約奧運會前夕,在這里利用核心穩定訓練,結合臨床醫學技術中的物理因子治療和整脊術,對存在慢性腰痛的運動員進行治療,療效十分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將這項科研成果大眾化,必然能夠為目前發生率較高的慢性腰痛的治療進行輔助。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曾介紹,一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在退休后開始練習健身氣功,練了20 多年后,腰痛得到有效緩解,患者還自行在其所在社區開設輔導站,為更多同類疾病的病友提供幫助。這件事也提示人們,未來是否可以考慮在社區服務中心或慢性病患者較為集中的社區醫院和康復醫院中建立試點[13],吸納優秀的體育專業技術人員,并與專科醫生進行合作,共同為患者制訂健身輔導方案。此外,政府也需要鼓勵私人機構為試點提供資源支持,由非營利組織參與其間,監督資源的使用情況,讓政府、居民、私人機構和非營利性組織聯動起來。
體醫融合是重要的“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手段,融合了體育鍛煉與預防、康復和治療,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整體水平。體醫融合的本質在于使我國的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全面、高效、便捷,這就需要多個部門和機構共同合作,同時政府還要做好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宣傳工作,保證實現全民參與,在大眾生活中融入體醫融合,為大眾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