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樹泉,宋理平,張媛媛
(山東省淡水漁業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3)
筆者總結了近年來青蝦產業中的多種養殖模式,以期為青蝦養殖者提供參考。
青蝦單養一般為兩茬養殖,一茬是冬春季開始放苗,從2月中旬—3月上旬放養,至6月下旬結束;第二茬是夏秋季開始放苗,從7月中旬—8月上旬,至年底結束。
養殖池塘為長方形且帶坡度,水深為1.0~1.2米,池埂無滲漏水現象,增氧設施完善,進排水設備完整。進排水處綁上細的尼龍網袋,防止蝦苗逃逸以及阻止敵害入塘。
根據青蝦的生活習性,在離塘邊1~1.5米處,沿蝦塘四周栽種水生植物(伊樂藻、輪葉黑藻、金魚藻等),栽種面積占池塘面積的20%~30%。
放養前半個月加水至15厘米,每畝施用生石灰50千克,消殺病原細菌及野雜魚,改善池塘底質。放養前1周,加水至60厘米,每畝施用糞肥200千克,培育浮游生物餌料,調控池水顏色呈黃綠色。放苗后,每周換水10~20厘米,陰雨天氣開啟增氧設施,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冬春季節(2月中旬—3月上旬),每畝放養體長約為3厘米的蝦苗2萬~3萬尾,夏秋季節(7月下旬—8月上旬),每畝放養體長約為2厘米的蝦苗4萬~5萬尾。蝦苗要求體色健康、體質健壯、規格統一。選擇晴天清晨放養蝦苗,切勿在中午高溫時放養。
根據市場行情和青蝦的生長情況,采用選捕與集中捕撈相結合的方法,靈活組織捕撈上市。第一茬青蝦養殖,一般在4月底開始選捕,每半個月選捕1次,到6月下旬進行集中拖網捕撈;第二茬青蝦養殖,從9月初開始選捕,根據市場情況在春節前后集中捕撈,有條件的可縮短捕撈間隔時間。
青蝦與鳙魚混養,應以青蝦為主,主要養殖重心應圍繞在青蝦上。鳙魚放養時間應在蝦苗變態為溞狀幼體后才能投放,以避免鳙魚濾食青蝦無節幼體,降低蝦苗的成活率。如果直接購買蝦苗投放,蝦苗規格應為1.5~2厘米,畝放養量為4萬~5萬尾,搭配1千克/尾的鳙500尾。成蝦捕撈時,根據生長情況捕大留小,只將體長達4厘米以上的成蝦捕撈上市。
青蝦與河蟹混養是以河蟹為主養品種,套養青蝦。養殖池塘水深1.0~1.5米。利用青蝦攝食部分河蟹剩餌,保持養殖水環境健康。
3月上旬放養河蟹,密度800只/畝,規格80只/千克;3月上旬至中旬放養青蝦,放養量5千克/畝,規格1 500尾/千克。從扣蟹、青蝦入池后就開始全池投喂,除投喂河蟹飼料外,還要適當投喂青蝦餌料。在淺灘處設有飼料觀察臺,觀察蝦蟹吃食情況,調整隔天的投餌量。養殖期間,池塘水草覆蓋率保持在60%左右。青蝦在5月底至6月中旬基本捕撈干凈,捕撈工具使用開口為光滑塑料板的地籠,以免造成河蟹損傷。河蟹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使用地籠捕撈。
(1)同期混養:挑選規格整齊、活力強健、體質優良的苗種進行放養。南美白對蝦苗種規格為4厘米,放養密度為5.71萬尾/畝。放養抱卵青蝦3千克/畝。養殖期間隨著蝦苗的生長,投喂蛋白質水平逐漸降低的蝦用配合飼料。
每3~5天加注1次新水,蝦苗放養1個月內慢慢加水,使池水達到1米深,以后則保持在1.0~1.2米。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高溫季節隔天注水以補充蒸發的水量。每15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劑以調節水質,改善養殖水體生態環境。
此種混養模式在不降低南美白對蝦產量的基礎上有效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混養青蝦無須增加投喂、用藥和能源成本,僅需購買少量青蝦苗種,提高了水面復養指數,且每畝可額外生產青蝦20~30千克,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2)錯峰混養:針對南美白對蝦養殖后期池塘水質惡化、導致病害多發的問題,通過混養青蝦苗種,攝食水體中各類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改善了高密度養殖生產中產生的富營養尾水問題。
青蝦和南美白對蝦實行錯峰混養,青蝦放苗選擇在南美白對蝦捕獲接近一半產量時(7月下旬—8月中旬)進行,規格為5 000~6 000尾/千克,平均放養密度為5萬尾/畝。
青蝦苗放養后的第1個月內無需專門投餌。待南美白對蝦捕獲結束后,日常管理再轉向青蝦養殖。青蝦收獲時可先用拖網捕撈,再輔以干塘捕撈,也可根據青蝦長成規格與市場行情分批捕撈。
青蝦放養在7月左右進行,每畝放養蝦苗5萬尾,搭配1萬尾鰍苗。在晴好天氣放養體色健康、規格整齊、活力較強的苗種。
堅持“四定”原則將飼料均勻投喂在長有水草的淺水區域,根據飼料剩余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高溫季節每個半月使用1次微生物制劑調控、改良水質。嚴控養殖水位,加強防逃管理,防止泥鰍在水位高漲時逃跑。
青蝦和泥鰍在溫暖地區均可自然越冬,可根據生長情況捕大留小,循環供應,穩定養殖效益。
稻田改造呈“E”字形,田埂加寬,方便機械種稻與收獲。田溝包括外溝、內溝,田溝面積占總面積一半左右。外溝挖成倒梯形,坡比1∶(2.5~3)。
養殖溝內種植水生植物,覆蓋水面20%~30%。插秧和放苗前養蝦稻田要施足基肥,5月中旬開始插秧,7月初每畝養蝦稻田中投入1.5~2厘米的蝦苗2萬尾進行放養。放養時選取規格統一、體質健壯、攝食積極的蝦苗,避開蝦蛻殼高峰期。
青蝦養殖兩個月左右就能達到上市規格。待9月中下旬稻田曬田時,稻田水回撤到邊溝中時,降低養殖水位至1米以內,沿池邊底處放入地籠進行捕蝦,而后用拖網捕撈,捕大留小,捕撈的小蝦放回池塘邊溝中自然越冬,次年達到4厘米規格后再捕撈上市。水稻成熟后于10月進行收獲。
青蝦與稻田生態種養模式可“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形成了水稻、青蝦長勢“雙好”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
4月上旬,放養鱖魚苗(水花)3萬~5萬尾/畝,培育20天左右,苗種規格達到4~6厘米即可對外出售,平均畝產鱖魚苗種2萬尾左右。鱖魚苗種培育結束再經過清塘調水后,放養青蝦苗種,每畝放苗4萬~5萬尾,待養成到4厘米規格再捕撈上市。
青蝦養殖周期短,當年可在同一池塘與羅氏沼蝦輪作養殖。5月上、中旬放羅氏沼蝦苗2萬~2.5萬尾,羅氏沼蝦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捕撈銷售,接續放養秋季青蝦。若因天氣、環境等原因推遲放養時間,可放養大規格青蝦苗種、降低養殖密度來縮短養殖周期,苗種放養規格為2.0~2.5厘米,畝放青蝦4萬~5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