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麗芳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如何從幼兒的經驗出發(fā)預設課程內容,如何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些問題成為我們一直在研討和嘗試轉變的問題。于是,借著一次以“春天的聲音”為題的同題異構活動,筆者嘗試用以“學”導“教”的思路,探索在集體活動中促發(fā)幼兒自主學習的教學手段。
冬天過去,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幼兒在小班和中班時已經積累了很多關于春天的經驗,那么,當春天再次來臨,大班的幼兒如何開展與春天有關的主題活動呢?筆者立足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生活經驗,以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春天的聲音”為切入點,尋找符合大班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內容,選擇了詩歌《春天是這樣來的》,內容如下。
“唧啾,唧啾,小鳥試了試清脆的嗓子,啊,春天是唱著歌來的!叮咚,叮咚,小溪彈著優(yōu)美的樂曲,啊,春天是彈著琴來的!轟隆,轟隆,春雷敲著重重的大鼓,啊,春天是敲著鼓來的!嗶剝,嗶剝,春筍在泥土里快活地拔節(jié),啊,春天是放著鞭炮來的!”
在這首詩歌里,作者以聲音為引,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氣息。詩歌句式整齊,語言優(yōu)美,想象豐富,內容通俗易懂,貼近幼兒的心靈,很容易將幼兒帶進大自然,也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朗誦和仿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也提出了“講述時能使用常見的形容詞、同義詞等,語言比較生動……”等要求。在這首詩歌里,幼兒可以通過詩歌里靈動的語言去體會春天大自然的美,可以調動自己對春天的已有經驗去拓展想象,仿編出自己的詩句。因此,大班語言活動“春天是這樣來的”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教育的最高要求是讓孩子有邏輯推理和掌握復雜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學習的目的是促進智慧的形成,而不是不斷增長記憶,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智慧,而不只是學習。筆者認為,幼兒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獲得一些知識的記憶,還包括掌握初步學習的技巧,獲得有助于終身學習發(fā)展的知識技能,這才是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筆者對“春天是這樣來的”這一大班語言活動的目標有了如下預設:欣賞并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春天的美;大膽表達,說出自己對春天聲音的了解與想象,并嘗試仿編詩歌,萌發(fā)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幼兒是集體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集體活動中教師應該不斷深化幼兒主體意識,激發(fā)幼兒潛能,讓幼兒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展現更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即以“學”導“教”。教師要善于在過程中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提煉經驗—解決問題”,在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模式下獲得最大學習收益。那么,在這一大班語言活動中,該如何讓幼兒通過探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學習,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激發(fā)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使抽象的詩歌學習變得具體生動呢?在此,筆者分享三點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這首詩歌的美在于它的擬聲詞和形象的比喻。要欣賞這些美,就要調動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而用什么調動,怎么調動,就是手段的問題了。因此,筆者選擇了利用多媒體視聽,模擬、還原現場,讓幼兒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全方位支持幼兒調動原有經驗、產生新經驗。
1.真實還原。《春天是這樣來的》這首詩歌里有很多擬聲詞,如:唧啾,唧啾;叮咚,叮咚;轟隆,轟隆;嗶剝,嗶剝。因此,筆者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方式,通過采集這些帶有春天特征的音效,嘗試高度還原詩歌里的擬聲詞;通過尋找、拍攝,將照片拼貼成適合幼兒的配圖,以體現春天之美。
2.重點再現。立足幼兒生活經驗,在這首詩歌里,他們會遇到哪些認知難點呢?我們都知道,認知難點的解決過程就是新經驗的產生過程。因此,筆者利用多媒體能還原現實場景的特點,通過尋找網絡資源,剪輯視頻,添加背景音效,幫助幼兒解決可能遇到的困難,讓幼兒在有針對性的視頻中自主探索,發(fā)現其中的奧秘。
要讓幼兒在活動中變成“我要學”,就要不斷維持幼兒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如游戲元素),利用適宜幼兒學習的方式(如梯度漸進)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以幼兒本位的課程觀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教師要在集體活動中具備梯度意識,使活動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自然流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教學更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關注全體幼兒,體現因材施教。因此,在“春天是這樣來的”語言活動中,在幫助幼兒欣賞解讀詩歌內容的時候,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梯度漸進支架。
1.看圖欣賞。筆者通過“找一找可能藏著的聲音”“說一說你的發(fā)現”等環(huán)節(jié),支持幼兒調用已有經驗大膽完整表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考慮到幼兒存在個體差異,筆者根據幼兒不同的答案進行追問,鼓勵幼兒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追問中隱含了一定的句式結構,因此這也能讓幼兒加強印象,從而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鋪墊。在每名幼兒觀看完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在同一張圖里探索不同的想法,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理解詩歌和仿編埋下伏筆。
2.視頻完整欣賞。筆者提醒幼兒仔細聽聲音,通過現實聲音與詩句的融合,聊一聊欣賞詩句的結構和字詞的優(yōu)美。在視頻欣賞中,每名幼兒接收到的信息和做出的回答各不相同。為了能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領略詩歌語言的美,筆者通過追問的形式支持不同能力的幼兒: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會鼓勵他們把探究點落在欣賞優(yōu)美詞句上;對于能力稍弱的幼兒,在預設追問中會幫助他們回憶所聽到的詩歌內容。
3.教師朗誦欣賞。筆者鼓勵幼兒提出困惑,結合幼兒生活經驗,與幼兒一起賞析詩句。筆者認為,語言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不能讓幼兒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走,不能讓幼兒跟著教師提出的難點去探索,應該轉換主次關系,讓教師在活動中發(fā)現幼兒的需求。因此,筆者會利用提問、追問的方式,讓幼兒說出自己內心的需求,也會引導幼兒提出問題。當幼兒提出問題后,筆者會先鼓勵幼兒與同伴商量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經驗共享、問題聚焦的過程,然后再以視頻為輔助,引導幼兒自己在視頻里尋找答案,從而達到自主解決問題的目的。
4.師幼共同朗誦。筆者引導幼兒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采用適合自己的朗誦方式表現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從而讓幼兒走進詩歌。每名幼兒對詩歌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幼兒眼中這首詩歌是怎樣的,從而讓幼兒覺得自己的認知得到了尊重,自己的發(fā)現有價值。
這首詩歌有一定的句式結構,也就是語言的節(jié)奏。孩子們能發(fā)現嗎?怎么才能讓詩歌的循環(huán)模式以及詩歌三段體的節(jié)奏可視呢?于是,筆者采用了圖譜的方式,繪制了簡易圖示,采用了不同顏色的背景加以區(qū)分。這種顏色的暗示、符號的提醒,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理解詩歌隱藏的節(jié)奏。在語言活動中適當使用圖示形成圖譜,不僅符合幼兒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學習特點,而且能啟發(fā)幼兒在理解圖譜的基礎上理解作品。
在大多數集體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性往往不夠。在“春天是這樣來的”活動的最初預設中,筆者讓幼兒先完整欣賞詩歌配圖朗誦,然后逐句分析、學習詩句朗誦。這導致幼兒缺少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對知識的獲取永遠停留在被動的位置上。因此,筆者重新審視了這個集體活動的整個過程,思考如何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幼兒,并進行了修正。
1.“無中生有”,由“被動”變“主動”。筆者把詩歌欣賞部分調整為只給幼兒看四幅配圖(無聲音、無朗誦),讓幼兒在圖片里找聲音。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給幼兒一定的時間去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按自己的理解去構想詩歌的主要內容,想象春天的聲音引出的畫面,同時引導幼兒發(fā)現認知難點,從而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更多地關注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促進幼兒自發(fā)的深度學習。
2.“袖手旁觀”,由“要我說”變“我要說”。在仿編環(huán)節(jié),筆者會更多地傾聽,及時通過追問、暗示給予支架,從而讓幼兒建構關于仿編要求的經驗。而幼兒也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過程中不斷獲得滿足感,形成“我想說、我敢說、我喜歡說”的氛圍。
《春天是這樣來的》這首詩歌里的內容對于幼兒來說僅僅是他們生活經驗的一小部分,針對大班幼兒,學習停留在詩歌本身是不夠的。筆者將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詩歌聯系起來,在幼兒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幼兒遷移作品經驗,讓他們基于自己的想象大膽仿編屬于自己的詩歌。
于是在活動開始時,筆者鼓勵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嘗試說出各種擬聲詞,為仿編做鋪墊。在小組合作仿編詩歌環(huán)節(jié)里,筆者嘗試讓幼兒在互幫互助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仿編的方法,讓其產生一定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驗,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活動的延伸部分,筆者對幼兒提出了更進一步的仿編要求,從把“聽到的”說出來,到把“看到的”“聞到到”“嘗到的”等都試著用詩句說一說,旨在讓幼兒用各種感官體驗春天的同時能大膽地把春天說出來,從而達到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的目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河。”教師除了要立足幼兒興趣、需求、經驗開發(fā)適宜的課程,還應更多地關注和探索在集體活動中促發(fā)幼兒自主學習的支持手段。教師要關注細節(jié),從點滴做起,在設計、實施集體教學活動時“眼中有幼兒,心中有內容,腦中有方法”,助力幼兒終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