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統籌考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各方面因素,圍繞提升農田生產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運輸能力、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機械化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建后管護能力等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資源利用等規劃,緊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內容,加快構建科學統一、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
以提升糧食產能作為首要目標,兼顧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堅持數量、質量、生態相統一,修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GB/T 33130)。根據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確定分區域、分類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定額,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標準。綜合考慮農業農村發展要求、市場價格變化等因素,適時調整建設內容和投資標準。
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應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結合地方實際,統籌抓好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和地力提升,確保工程質量與耕地質量。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棚、有機肥積造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
1.田塊整治充分考慮水、土、光、熱資源環境條件等因素,進一步優化高標準農田空間布局。根據不同區域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確定田塊的適宜耕作長度與寬度。在山地丘陵區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強農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過客土填充、剝離回填表土層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調整農田地表坡降,改善農田耕作層,提高灌溉排水適宜性。建成后,農田土體厚度宜在 5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宜在20厘米左右,水澆地和旱地耕作層厚度宜在25厘米以上,丘陵區梯田化率宜達到90%,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一般不超過8%。
2.土壤改良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過沙或過黏土壤、鹽堿土壤和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質量水平。采取深耕深松、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根據不同區域生產條件,推廣合理輪作、間作或休耕模式,減輕連作障礙,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促進土壤養分平衡。建成后,土壤適宜pH為5.5~7.5(鹽堿區土壤pH不高于8.5),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容重、陽離子交換量、有效磷、速效鉀、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學、生物指標達到當地自然條件和種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
3.灌溉和排水按照旱、澇、漬和鹽堿綜合治理的要求,科學規劃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加強田間灌排工程與灌區骨干工程的銜接配套,形成從水源到田間的完整灌排體系。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強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按照灌溉與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設和改造輸配水渠(管)道、排水溝(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農田灌溉排水設施。因地制宜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噴灌、微灌等節水措施,支持建設必要的灌溉計量設施,提高農業灌溉保證率和用水效率。倡導建設生態型灌排系統,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建成后,田間灌排系統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輸、配、灌、排水及時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率明顯提高,灌溉保證率不低于50%,旱作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5~10年一遇,1~3天暴雨從作物受淹起1~3天排至田面無積水;水稻區農田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達到10年一遇,1~3天暴雨3~5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