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珺
荷蘭的一家電視臺曾經做過一檔臨摹名畫的節目,由幾位畫家臨摹學倫勃朗、凡·高、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所有觀眾都以為,蒙德里安的作品是最容易模仿的,沒想到最后只有對他的臨摹失敗了。
2017年,一位美國藝術史家帶領學生們去博物館臨摹蒙德里安的《構成》系列作品。出乎意料,這些看上去極其簡單的格子所蘊含的技巧竟遠超想象,很難輕易被復制。
蒙德里安所畫的三原色和方格子為什么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從技術層面來說,他的線條都是手繪的,而他所使用的顏色也是經過精心調色,是獨一無二的。他從寫實到抽象的巨大轉變,蘊藏著其內心看待世界方式的變化。
1872年,蒙德里安出生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是一位熱衷美術的小學校長,叔叔是職業畫家。盡管家庭藝術氛圍很濃,但家人起初并不支持蒙德里安從事這個收入不穩定的職業。
年輕的蒙德里安一心只想畫畫。1892年,他終于如愿以償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學習。他深受后印象派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很喜歡修拉和凡·高等人的作品,也常常畫阿姆斯特丹周圍的風景。
1908年,畢加索與布拉克建立了立體主義畫派,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鋒的藝術流派。在他們的影響下,他開始思考如何超越表象去看待事物,他試著用全新的繪畫語言揭示自然的本質,尋找藝術的內在規律,并加入音樂的節奏感,表達純粹的精神。
在《灰色的樹》中,立體主義對蒙德里安的影響顯而易見,樹干位于畫面中央,樹枝橫向延展至畫布的兩側邊界,樹的細節被簡化。蒙德里安化繁為簡,將過去熟悉的風景化為錯綜紛繁的幾何形狀與線條,并通討結構、色彩和區域的平衡,達到畫面的和諧。
(摘自2022年3月18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