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金,李 忱
鶴崗市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黑龍江 鶴崗 154100
李忱,主任醫師,第三批全國中醫優秀人才,黑龍江省名中醫。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30余年,其業務精湛,醫德高尚,其不僅臨床經驗豐富,而且挖掘中醫經典,注重中醫理論研究。她總結出“伏邪成瘀”理論,指導糖尿病腎臟病變的診療,與中醫同道分享。
中醫學將DKD歸于消渴,《內經》稱之為“消癉”,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癥狀也可以將本病歸于尿濁、水腫、虛勞及關格等。DKD總的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仝小林認為DKD的病機與“瘀”“虛”“濁”[1]有關,王耀獻教授認為DKD的病機是“內熱致癥”[2]。李忱主任醫師認為虛勞隱藏在DKD從發病到進展的整個過程中,治療的過程中注意對虛勞的診療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所以將DKD歸結為虛勞范疇。
西醫學認為DKD是由于糖尿病使血糖異常升高,代謝異常,導致腎臟慢性損傷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表現是蛋白尿(微量蛋白尿→臨床蛋白尿期)[3]和水腫,隨著腎臟功能的不斷惡化,逐漸形成慢性腎病CKD),最終導致終末期腎臟病(ESRD)。目前,DKD所占比例超過腎小球腎炎[4]成為CKD最重要的因素,對患者的經濟造成顯著壓力[5],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糖尿病患者發生DKD的比例是20%~40%[6],是ESRD的首位因素。
伏邪是指潛伏的病邪,平時不易被發現,只有當發病后,追溯病因發現的致病因素。伏邪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伏邪是指正氣虛弱時,伏于肌膜或脂膜的未發病的邪氣。廣義伏邪是指一切潛伏在機體而尚未發病的邪氣,不再區分正氣是否不足。對伏邪的論述《黃帝內經》《傷寒論》中都有記載,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記載了跨越一個季節的伏邪,是關于伏邪最早的記載。《傷寒論·平脈法》中“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仲景祖師將伏邪思維運用于六經傷寒和臟腑雜病的論治中。溫病學的創立,也與伏邪密切相關,學者魏華民等[4]人認為NCP屬伏邪瘟疫。謝磊[5]認為慢性腎病與伏邪致病有一定相關性,基于伏邪理論診治CKD提高療效。
瘀字最早見于《楚辭·九辯》“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其中瘀為郁積的意思。《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的記載,《素問 五臟生成篇》“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的記載,其中“凝泣”與瘀有相似的意思,即為壅塞不通之意。在《內經》中可以見到內傷伏邪成瘀的描述,其中《靈樞·五變篇》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脈不行……。”其中,蓄積日久說明是潛伏之邪,血脈不行是結果,導致氣血經絡不通,也就是伏邪形成瘀阻—伏邪成瘀。DKD最關鍵的病機是“伏邪致瘀”,伏邪是誘因,“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伏邪又和“瘀”一起推動病情的進展。
李忱主任醫師總結了伏邪成瘀的特點,論述如下:伏者賊也,伏于父母之身,承于子女之骸,或不足或有余,不足則弱,最易受邪,有余則害。伏邪盜也,外邪入表,內邪滋生,內外夾擊,耗傷正氣。伏邪之所,郁遏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氣機逆亂,經絡弗通,日久為瘀,此乃伏邪成瘀也;伏邪之所,耗傷氣血,脈道空虛,體羸弱,易感六淫,易生五邪;伏邪之所,汲人之精,助己之能,待日必患。是邪三變:或默而無息,或相持伯仲,或無出其右。
伏邪成瘀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潛伏性,這一特點使很多感受伏邪的人在初期沒有癥狀,因而忽略了伏邪的存在。(2)遷延性,伏邪侵入人體后多病程較長,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逐漸形成“瘀”。(3)破壞性,伏邪進入人體后,由于瘀阻的存在,伏邪不停的耗傷人的精氣,使機體逐漸虛弱,更易感受其他病邪。(4)動態性,伏邪成瘀后,瘀會逐漸加重,病情逐漸加重,“瘀”不除則病不愈。(5)傳遞性,伏邪成瘀后,可以通過精氣傳遞給子女甚至更多代。
伏邪成瘀的中醫機制:先伏致瘀(引五邪),暗奪致虛,瘀虛交結,終致大亂,問之司命。論述總結起來病機過程如下:正能勝邪階段:伏邪潛入人體→瘀阻形成→暗耗精氣→伏邪壯大→機體受損。正不勝邪階段:身體虛弱→瘀虛瘀交結→破壞健康甚或危及生命。
糖尿病腎臟病變是由伏邪形成“瘀”,“瘀”逐損耗機體精氣,生虛生熱而成。其中《靈樞·五變篇》曰:“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描述了伏邪在胸中潛伏,形成瘀阻導致氣血逆亂的過程。梁曉春教授[6]認為DKD的病機與“虛”“瘀”“濁”有關[9]。
現代醫學對DKD的研究也從多個方面顯示了與“伏邪成瘀”的一致性。一方面,雖然DKD具體成因尚未明確,但是DKD具有遺傳易感性[7]已經得到證明,基因型是發生DKD的危險因素,這與“伏邪成瘀”中“伏于父母之身,承于子女之骸”是不謀而和的。另一方面,DKD具有慢性進展性和可逆性,慢性進展與“日久成瘀”是一致的,DKD的可逆性是中西醫治療疾病的基礎。研究表明,DKD嚴格控制血糖后腎臟體積增大和腎小球濾過率的增高可恢復正常[8],這有力的說明DKD病變過程具有可逆性,在伏邪成瘀理論指導下治療DKD后,患者病情好轉,蛋白尿減少,一定范圍內逆轉病情。此外,DKD的發生具有隱匿性,DKD患者較非DKD患者在發生其他疾病時有更高的發病率。DKD的隱匿性表現為早期沒有癥狀,臨床上不易被發現,這是DKD容易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與“伏邪賊也”的論述如出一轍。臨床上DKD患者體質虛弱,容易感冒,有更高的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率,是惡性腫瘤的高危人群,這與“體羸弱,易感六淫,易生五邪”是一致的。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現代研究表明DKD常合并發生大血管和小血管的病變,導致循環障礙,甚至發生血栓性疾病,這與“伏邪成瘀”也是一致的。
伏邪成瘀指導DKD的治療:伏邪之治,仿上工圣人,治未病,治微病,救未亂。伏邪之治,撥亂反正,應四時之氣,化瘀扶虛,調陰陽,暢氣血,平寒熱,通五臟,達六經。伏邪之治,最忌攻伐,殺敵自損,猶無勝家,上工伐謀,善邪送路,或逆流而返,自內向外,至太陽出腠理為汗;或氣化三焦,治蓄水,療蓄火,自上而下,出于清則為尿,出于濁則為便;或吐納之功,自下而上,清降濁升,濁出而正氣生,五臟元真充暢,是為安和。
糖尿病患者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或者血糖波動是導致DKD發生的危險因素[9],DKD患者中醫治療比單純使用西藥療效更好[10]。所以,凡是糖尿病患者都應該早期進行合理的中醫干預,減少DKD的發生。DKD患者在規范西醫治療的同時全程需要中醫的介入,減少病情的進展。中醫不排斥借用現代先進科技手段對疾病更加清晰的認識,Clq1與2型糖尿病和腎臟病密切相關[11],Clq1+CysC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效能更高[12]。所以中醫四診合參,結合有效的現代技術,提高早期診療DKD的能力。
DKD患者的治療,治“瘀”非常重要,引邪外出是治“瘀”的關鍵環節,邪有出路是化瘀的必由之路。李忱主任醫師在治療DKD時常四種途徑引邪外出:(1)表解法,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葛根、升麻、藿香、白芷等。(2)利小便法,引邪從小便而出,常用藥物有:淡竹葉、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益母草、薏苡仁等。(3)通下法,引邪從谷道而出,常用藥物有大黃、巴豆、玄明粉等。(4)吐納法,引邪從口鼻而出,部分患者中藥治療同時按照李忱主任醫師的建議習練八段錦,患者乏力、精神狀態明顯好于不習練者,學者黃敏玲等[13]人通過指導患者聯系八段錦改善患者呼吸,提高生活質量。
DKD是伏邪成瘀所致,通過各種方法祛除伏邪,化解瘀阻治療疾病,這就是“祛邪化瘀法”。DKD患者體質虛弱,較非DKD患者更容易感受“六淫”之邪,六淫潛伏最易化火化燥,六淫之中風邪為長。DKD患者容易陽氣虛弱,水濕內停,內生“五邪”中最易生濕氣,甚至有時會出現燥濕相混和寒熱錯雜的復雜病情。所以,治療時需要尋根溯源,辨清病因病機,辨清形成“瘀”的到底是哪一種病邪,全面評估伏邪的情況,辨清是一種病邪還是多種病邪,是外感之邪還是內生之邪,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臨床上李忱主任醫師對燥濕相混和寒熱錯雜的病例常用豬苓湯、栝樓瞿麥丸、瀉心湯、烏梅丸等方劑加減運用,療效顯著。
DKD治療時需要辨別陰陽氣血之虛,補虛以扶正,扶正以助化瘀,這就是“扶正化瘀法”。朱章志[14]發現“扶正祛邪”治療DKD能改善腎臟的病理學改變,減少尿蛋白排出,閻曉萍[15]認為DKD的治療總以“祛邪扶正”為治則。實際上,緩緩扶助正氣較單獨大量滋補更有意義,扶正后正氣旺盛,伏邪無處可伏,正勝伏邪被驅退,給予伏邪外出之路,伏邪外出,瘀阻(病邪和病邪的產物)也就自然消除了,這樣治療機體損傷更小,可以實現不戰而勝的目標。
DKD是伏邪成瘀所致,伏邪具有耗傷精氣的特性,精氣奪則虛,DKD對應的虛勞多伴隨陰虛問題,陰虛則化生內熱,化生燥邪,燥與瘀交結在一起,病程纏綿,治療困難。很多學者用滋陰法治療腎臟病取得良好效果,王暴魁教授[16]運用滋陰的方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療效顯著,學者趙長松等[17]人用益氣滋陰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腎病取得良好療效,學者黃迎峰[18]用益氣滋陰湯聯合針刺的方法改善腎功能。但是,值得關注的是潤燥容易加重瘀阻,治瘀之品又多具有辛散之性,容易加重瘀阻,所以我們采用以滋潤為主少佐行氣之品的方法,潤化瘀阻,使滋陰而不助瘀,行瘀而不化燥,潤以助化,化以祛邪,
李忱主任醫師總結認為:DKD與中醫的虛勞相對應,它是由伏邪成瘀所致,DKD的病理過程離不開“伏邪”“瘀”“虛”三個因素。她運用引邪化瘀法治療DKD,引邪化瘀分包括祛邪化瘀法和扶正化瘀法。引邪化瘀法的應用體現了“化”“引”“扶”三個特點,對內生之“瘀”給予化解,對外來伏邪則引其離開,給予其出路,對受損機體給予扶助,扶其弱,助其自愈,同時注意行氣藥物的運用。引邪化瘀法治“瘀”用化而不用攻逐、峻伐,對伏邪用引其外出而不是戰伏邪于六經之中,對機體之虛用扶而不是盲用補法。這是整體觀念的靈活運用,體現了中醫動態中和的哲學思想,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需要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