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促進新型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未來3年全省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目標。到2025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30萬元的村基本消除,蘇南、蘇中、蘇北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超過200萬、100萬、50萬元的村占比均超過50%。
《意見》明確,堅持創新機制,緊緊圍繞城鄉融合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繼續探索物業租賃、資產盤活、生產服務、“飛地”經濟、農旅融合等多種發展路徑,創新村村抱團聯合、混合經營、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勞務合作社(聯盟)等多種運營模式,推動全省集體經濟轉型升級持續發展。
《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外來人才加入機制,對長期扎根鄉村、為集體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各類外來下鄉能人,可參與集體收益分紅、部分享有集體成員權利等,用“真金白銀”吸引外來人才參與集體經濟發展。
近日召開的四川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推進視頻會議發布消息,截至2021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達140.87億元。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2017年,四川全面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分享更多集體發展“蛋糕”。至2021年底,全省基本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確認、集體資產份額(股份)量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發證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建立。
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農村集體資產總額2397.8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448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949.8億元,集體土地4.81億畝。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50401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農村部門完成登記賦碼發證,其中鄉鎮級65個、村級30316個、組級20020個,實現行政村(涉農社區)登記賦碼全覆蓋。
近日,河南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撤村設居工作推動“村改居”平穩有序進行的指導意見(試行)》,就撤村設居的條件、程序進行規范。
《指導意見》明確,撤銷村委會須同時滿足三項條件:一是符合規劃。擬撤銷的村委會須位于不設區的市、市轄區范圍,且處于城市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規劃區域之內;或者屬于縣域范圍,處于城鎮建設規劃區域之內,且是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村。二是耕地不足。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被依法征收完畢或雖未征收完畢,但人均耕地已無法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基本需要,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不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三是改制完成。集體資產、債權債務得到妥善處置,已經完成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村企”分離,產權關系明確。
《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加強分類指導,因村制宜,精準實施,有計劃有序開展撤村建居工作。充分考慮城鎮規劃布局、區域功能定位、農民生產生活,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做到財力能承受、群眾能接受、工作能推動、發展能持續。
近日,山西省運城市出臺全國首個《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管理辦法(試行)》,建立鄉村資產分類標準體系,頒發“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為農村資產數字化流通、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便利化融資奠定基礎。
運城市出臺農村資產數字證書管理辦法,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戶宅基地確權等數據,運用數字技術,按照統一標準規范核發“農村資產數字證書”,與紙質證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管理辦法根據農村實際和具體業務需求,制定農村資產分類標準體系,其中,一級分類18項、二級分類100項,填補了鄉村資產分類標準體系空白,為全市農村各類資產統一管理、統一交易、統一服務創造了前提。“農村資產數字證書”按照全國統一的資產分類、編碼等標準、版式和格式,記載農村資產類別、權益等要素以及持有人登記事項,制定了證書的類別、樣式、內容、編碼、技術要求等統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