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
(婁底市農機技術推廣中心,湖南婁底 417000)
為全面掌握我市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現狀,積極探索提升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發展途徑,通過到農機企業、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機經銷商、農機維修點等實地察看,面對面了解;與縣市區相關領導、農機事務部門、鄉鎮農機站、農戶等交流座談,征求意見建議,取得了全市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的第一手資料,并進行了認真梳理和研究。
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機插機拋作業補貼,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等一系列惠農惠民政策的實施,農業綜合生產力得到有效提高,極大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婁底“湘博會”的連續召開,農機購置市級累加補貼的連續實施和資金不斷擴大,農機服務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目前我市擁有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231家,進入了湖南省“千社”工程的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有184家,其中現代社162家,示范社19家,農事服務中心3家。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86萬kW,擁有農機保有量11萬臺(套),其中植保飛機267架,油菜直播機202臺,大中型拖拉機2309臺,插秧機1 418臺,拋秧機71臺,糧食烘干機591臺。農機維修現有個體維修網點147個,除4家(雙峰2家,新化、漣源各1家)二級綜合維修網點外,其余都屬于三級綜合維修點,從業人員340多人。
2021年,全市耕地總面積17.64萬hm2,農村戶籍人口331.9萬,其中,鄉村人口204.02萬,人均耕地面積0.054 hm2,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993元,其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143元。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4.36萬hm2,農業從業人員15.8萬,農機從業人員4.6萬。蔬菜種植面積6.002萬hm2,總產162.97萬t,經濟作物8.42萬hm2,總產224.5萬t。我市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主要對糧油作物開展機耕、機插(拋)、機播(油菜)、飛防植保、機收、機烘、農產品初加工;果林作物開展服務只占7.8%。開展農機作業面積12.42萬hm2,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面積5.22萬hm2。服務組織實施服務模式為土地流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和為農民機耕、機播、機收,為農民機耕、機播、機收占服務模式的30%。
一是土地流轉難。由于農村長期實行土地承包經營,一家一戶小塊經營的現狀短時間內很難扭轉。有的農戶不愿意流轉,造成作業土地不連片,降低了機械效率,有的土地流轉時間短,難以發揮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作用。二是用地困難。當前,由于國家對農機合作社用地政策不夠明確,國土、城建等部門對土地嚴格控制,使農機合作社建設用地十分困難,大多數合作社由于土地問題,無法建設機具庫房、維修車間、糧食烘干、曬場等場所。造成大型農機無處存放。這些大型農機具有的一臺高達十幾、二十幾萬元,是合作社及社員最值錢的資產,除農忙季節使用外,大部分時間閑置露天停放,風吹日曬雨淋,極大損害機械性能,縮短使用年限,造成成本過高。
實行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土地由集體經營轉為分散經營,農村機耕道建設比較滯后,能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面積僅為我市農作物種植面積的18.9%,又因田塊被分割,田塊變小,大型機械難以發揮作用,導致作業效率不高,作業成本增加,影響了服務主體和社會資金投資的積極性。
一是由于服務主體底子薄、融資能力差,需要大量資金,用于土地租賃、機具庫房建設、機械購置等。雖然與銀行、信用社等協調,但是貸款手續繁瑣、門檻高,貸款依然非常困難。多數服務主體想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卻受到資金短缺的限制,不得不放棄或延后實施。如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由于機具購置問題延后。二是燃油成本高。如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面積達133.33 hm2/年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需購置燃油6萬元以上,造成作業主體負擔過重,嚴重影響了作業主體的積極性。
一是全市農業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9年左右,農村勞力接受正規職業培訓的約占10%;尤為嚴重的是農村青壯年勞力,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回村務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認定缺乏群眾基礎。二是基層農技隊伍人員知識老化、青黃不接。三是受本地農業資源稟賦不足制約及農業比較效益普遍偏低影響,婁底兼具眼力、魄力、財力而又全心致力興農的農業企業家為數不多。
一是專業合作社作用發揮不好。目前全市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絕大部分沒有連結農民的紐帶和機制,也沒有發揮起組織農民、服務農民發展生產的作用。二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大部分村級組織忙于應付上面的各種事務和檢查,沒有辦法把精力放在發展集體經濟上,加之村集體的農田、山林、水塘等絕大部分村都分別承包給農民經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全市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企業+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少或運轉不良,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效果不明顯。
我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平整的大田水凼很少,大部分田塊分布在山坡上,基本上還是以自耕自種為主。首先,就要促進丘陵山區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格局。既要穩定承包權,維護廣大農民的承包權益,又要放活經營權,通過確權而不確地塊的方式,確保丘陵山區地塊統一整治,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引導丘陵山區地塊經營權有序流轉,提高丘陵山區地塊資源利用率。其次,要引導發展形成多種形式丘陵山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鼓勵小農戶發展家庭農場,以家庭為發展單元融入市里的大產業;二是引導有一定技術優勢、資金保障、組織有能力的農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引導產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成熟度較高的專業合作社成立農業發展企業,輻射帶動小農戶、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開展規模化發展等,提高抗風險能力。
丘陵山區分布廣泛,水、土、光、溫、濕等條件各異,作物種類多。因此,建議農機科研與生產企業要根據這個特點,研發生產適宜(中小型)機具,更多的要研制生產丘陵區域需要的各種經濟作物所需的機具;加大對大丘陵區域和旱地經濟作物適用型農機具的補貼支持力度,從政策層面加強引導和支持,全面推進我市農機化進程。
制約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根本癥結還在于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即一味追求以機適地,強調地小機器更小,其實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了小型化的機械生產效率低。通過改地適機,采取條田化水平改造模式,對坡度小的旱地采取梯田式改造,依地形盡可增大長度,寬度為旋耕機耕作幅度的偶數倍。在已經整好的地塊上,建設好機耕道,在緩坡地帶,兩個地塊之間設一個坡道專供作業機械上下,實現了地塊之間的互聯互通,以滿足大中型拖拉機作業要求。要在有可能機械化的丘陵地區率先突破;在區域性規模化優勢農產品上突破;在丘陵地區農民最迫切的環節上突破;長期堅持地塊宜機化改造,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就一定能突破。
3.4.1 一是鼓勵有意愿的農機手,以多種形式加入農機專業合作社,以壯大和優化農機合作社資源配置;二是引導有一定技術優勢、資金保障的農戶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互助模式,提供社會化服務;三是引導裝備精良、組織化程度高、互補性強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機合作聯社,通過改善農機裝備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開展規模作業和托管作業等。
3.4.2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現在我市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兼業型組織,要逐步引導一部分農機合作社從中解脫出來,以優化資源和提高農機具利用率,打造一支現代化的農機社會服務隊伍,提升我市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如集中育秧,可以嘗試探索建立集中(分片)育秧工廠和烘干中心。機械化插秧對秧苗有較高的技術要求,一家一戶機插育秧難度較大;我市早稻收獲期有時陰雨連綿,收獲后無處晾曬很容易霉爛,建議由政府資助建立專業工廠化育秧基地和烘干中心,為農戶有償提供機插秧苗和烘干服務,以促進機械化社會化服務。
3.5.1 落實土地政策。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4號)和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湖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進一步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支持建設糧食烘干、農機場庫棚和倉儲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機合作社用地問題,協調好自然資源、林業、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積極落實農用地管理政策,將合作社用地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和鄉村規劃,簡化審批手續,依法解決農機具存放等附屬設施用地,破解農機作業主體用地難問題。同時為了提高種糧大戶承包土地的積極性,政府可先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再將流轉的土地租賃給農機合作社,這樣既能確保土地流轉的穩定性,又能減少服務主體與農戶之間的矛盾,有利于服務主體一心一意謀發展。
3.5.2 加大財政投入。建議財政部門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安排專項資金培育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進行農機具購置累加補貼和作業補貼,優先支持集中連片開展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服務的服務主體,重點解決小農戶在糧油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中關鍵和薄弱環節的服務需求,保障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康穩定發展。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對機手、農機維修人員和生產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特別是要針對關鍵環節、技術短板加強培訓,以確保安全高效作業和規范管理。要繼續實施累加補貼政策。要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資金中或其他項目中進一步加大對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累加補貼力度,加快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步伐。要繼續開展農機作業補貼。財政支持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只實施到3年,為確保政策的延續性,穩步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建議政府整合項目資金,繼續開展農機作業補貼。
3.5.3 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對機手、農機維修人員和生產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特別是要針對關鍵環節、技術短板加強培訓,以確保安全高效作業和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