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石

沒有誰不經風雨就能成長,遇到艱難困苦往往是成長的催化劑,困難是成長最好的老師,沒有克服困難的經歷就沒有收獲。從人性來講,我們都會本能地逃避苦難,我們懦弱,我們恐懼,但當我們不得不鼓起勇氣提著劍走向戰場的時候,才發現不過如此。成長就是這樣,正因經歷這些,才讓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永遠不要讓你的脾氣比你的本事還大。
你看,孩子都喜歡順著自己的性子來,這是由人類的動物性所決定的。動物也都是這樣的。但人還具備社會屬性,總要通過自身實踐來融入社會,體現價值。《菜根譚》言:“燥性者火熾,遇物則焚。”說的就是脾氣大的危害性。脾氣越大的人,往往能力越弱。沒有解決問題的實力,就只能動嘴皮,發脾氣。
世間無常般般有,哪能件件如我意。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那脾氣是最損人氣度和形象的,它只能讓人獲得一時之痛快,卻給自己帶來長久之痛苦。駕馭不了自己的內心,就必然成為情緒的奴隸!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沒用。
人才可形象地比喻為木材,好木材就是要被人用的,大材往往被用作“棟梁”,制作成“大器”,小木塊一般被用于燒火做飯,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唐代張謂的《題長安壁主人》中有“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繁華落盡后,是否還會有人堅定地站在你的身邊?人總是要在生活中與人聯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脆弱的時候有人噓寒問暖,高興的時候一起擊缶而歌。
當你以為天上掉餡餅的時候,地上也許就是陷阱。
自然界中食物的獲取很不容易,于是人就利用動物貪婪的本性,采取挖陷阱、下套子、撒誘餌的方式來捕捉動物。人類社會何嘗不是這樣,不能直取的時候,人家就放了有毒的餡餅,打出了“糖衣炮彈”。很多人面對利益會迷失自我,選擇性忽視危險,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來者不拒,吃下去再說!
請君謹記,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魚上鉤,鳥入籠,獸被網,蛇被打了七寸,鷹被折了翅膀!君不見孫猴子,打不過人家就變成了食物,讓你吞下去,在你肚子里翻江倒海,逼你就范。
不怕你不好,就怕你沒愛好,人家才好投你所好,拉你下水。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張儀騙楚懷王,說只要您能與齊國絕交,秦國就愿意奉獻給您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上鉤,后來楚懷王想去秦國,屈原勸諫說,虎狼之秦,不可相信。楚王不信,落得客死他鄉。謹記: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控制住欲望,守得住根本,才能打造金剛不壞之身。
成長就是將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
我們嬰孩時稍有不舒服就嚎啕大哭,不依不饒,孩提時摔跤了哇哇大哭,希望得到大人的安撫,上學時因為沒考好掩面痛哭,長大后起了思念卻只能默默流淚。對,在成長中,我們慢慢將哭聲調成了靜音。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度過一段苦難的日子,這期間沒人噓寒問暖,沒人支持幫助,你要咬緊牙堅持再堅持,挺過去,你就成長了,求饒了,哭出聲來,你也許就沒有機會改變。
《孟子》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眼淚是委屈,哭則是情緒的發泄。可以有淚,但別哭出聲來。苦難是一個外強中干的無賴,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蘇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們的成長之路永遠都是荊棘密布,你堅持走下去,過一段時間,那曾經長滿荊棘的地方就會開滿鮮花。
(舒云摘自《羊城晚報》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