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格
摘 ?要:筆者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檔案事業的新聞工作者,經常懷有這樣的體會和認識:如果說以信息傳遞的“新穎、快速、真實”為本體規律的新聞事業扮演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封面”角色,那么,以信息記錄的“原始、及時、準確”為主要特征的檔案事業則是社會大系統的“封底”角色。這是否意味著兩者雖有形式不同,卻又高度一致,具有相互呼應、互為源流的密切關聯呢?檔案可以作為新聞報道之源,今天的新聞又是檔案的初稿、先遣,有周而復始之律。鑒此,本文將從新聞與檔案的有機一體化視角,站在檔案坐標系上,回眸2021年河南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系列,試圖通過梳理臺前幕后發生發展脈絡,探索為黨建檔、為國守史、鑒往知來和資政惠民的融合共進之路。
關鍵詞:檔案;突發事件;危機事件;應急處置;新聞發布會;資政;民生;存史鐫證
Abstract: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an experienced journalist who has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rchives cause for many years is that, if the journalism with the “novel, fast and tru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s the ontology law plays the “cov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then the archives cause with the “original, timely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records as the main feature or the “back cover” of the social system. Does it mean that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rchives can be used as the source of news reports. Today’s news is also the first draft and advance of archives. In view of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archives, standing on the archive coordinate system, this paper looks back at the 2021 Henan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lief press conference series from the archival coordinate system, trying to explore the way of how to build archives for the Party, preserve history for the country, leave traces for the future and benefit people with qualified administration and integrate the archives with journalism by means of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events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stage.
Keywords: Archives; Emergency; Crisis events; Emergency response; Press conference; Administr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To preserve history
1 資政——第一時間的信息處置公開
2021年7月中旬,河南中北部發生突破歷史極值的特大暴雨災害,398人因災死亡失蹤。飛機列車停運,地鐵公路癱瘓,供電供水障礙。2022年1月23日,國家應急管理部發布“2021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第一條為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特大暴雨災害。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全省平均過程降雨量223毫米,有285個站超過500毫米;有20個國家級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來歷史極值,其中,鄭州、新密、嵩山站均超其歷史日極值1倍以上,鄭州氣象觀測站最大小時降雨量(20日16至17時,201.9毫米)突破我國大陸有記錄以來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鄭州、新鄉、鶴壁等多地遭受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受災范圍廣、災害損失重、社會關注度高。災害造成全省150個縣(市、區)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398人,緊急轉移安置149萬人;倒塌房屋3.9萬間,嚴重損壞17.1萬間,一般損壞61.6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873.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
伴隨持續不停的暴雨、洪災以及城市內澇,主流媒體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現場視頻、災情更新、求助帖文、傷亡情況、志愿援助,甚至各種揣測、謾罵、謠言等紛亂蕪雜的信息也像暴雨洪流,成為“暴熱話題”,在網絡空間不斷堆積、交織、翻飛、發散、傳播。全省受災城市、鄉鎮的雨情洪澇信息,則通過應急管理和各個渠道,源源報送至各分管機構,形成巨大的輿論潮涌。
如果任由巨浪般的無序信息過度放大,刺激群眾的焦慮情緒和心態,沒有廓清真相穩定民心的引導和安撫,將會給防汛救災工作帶來阻礙與干擾。
7月20日深夜,時任河南省委主管宣傳工作的負責人敏銳地意識到:應立即啟動河南省政府新聞發布機制,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我國相關法律要求“統一、準確、及時發布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1]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過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向全省發布權威信息,傳遞傳達重要決策部署,凝聚公眾共識,集結救災合力。
此項建設性應急舉措立即得到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的肯定與支持。
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連夜啟動發布會機制,組織被雨水阻隔在辦公室的各級干部,形成工作專班,克服一切困難,準備次日召開的“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搶占輿論場主導權,擔當政府發聲職責。
7月21日下午4:35,首場“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市依然持續的小到中雨氣象條件下舉行。
發布會主持人曾德亞沉著穩健地言明發布會的緊迫而有序——“大家辛苦了!……7月17日以來,河南出現大范圍強降雨,鄭州等多地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昨天晚上我們共同經歷了一個不眠之夜。幾個小時前,我們這個發布廳還處于斷水斷電的狀態。這場歷史罕見的大汛大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這場暴雨洪災持續擊打中的“應急新聞發布會”,忠實地踐行了國務院政務公開的要求,“遇有重大突發事件時,負責處置的地方和部門是信息發布的第一責任人,主要負責人要當好第一新聞發言人,快速反應、及時發聲。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2]
首場發布會上,河南省應急管理廳(以下簡稱“省應急廳”)黨委委員、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省防指”)辦公室主任徐忠透露:“7月21日,王勇國務委員視頻調度我省,指導防汛救災工作。國家應急部部長多次調度河南,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應對措施。國家防總工作組持續在我省雨區督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當前防汛工作,7月20日晚、21日,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防汛工作緊急調度會,安排部署防汛救災工作。”
王凱省長坐鎮省防指調度指揮,并在第一時間赴常莊水庫指導險情搶護;省防指于7月20日18時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Ⅳ級提升至Ⅱ級,21日3時提升至Ⅰ級,下發了關于立即開展水庫查險排險的緊急通知。省軍區協調解放軍730人、民兵690人,武警出動1159人、消防出動6760人次參加搶險救災。
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從7月21日到8月2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連續舉行的10場“河南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以省政府新聞辦為組織,以省應急管理廳為牽頭單位,隨著防汛救災的深入進行,前后共邀請水利、交通、氣象、民政、住房建設、衛生健康、通信、商務等23家省直分管機構和鄭州、新鄉、鶴壁、安陽四個省轄市政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
此后的省市發言人的發布詞中,關于“工作開展情況”部分,第一時間成立戰時指揮部,啟動應急響應預案,建立工作專班,地方黨委政府及各級責任人在崗在位,成員單位履職盡責,強化監測預報預警、會商研判調度,派出工作組及專家組督導指導成為常態。“戰時狀態”“滾動會商”“24小時不間斷值守”“精細調度”……都成為高頻詞。
系列發布會,通過主流媒體、媒體矩陣以及全國規范媒體平臺,及時向全國受眾直播河南暴雨水災,以及黨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聲音,觀大勢、傳大策、應大問、穩大局,成為大汛大災時刻全省上下眾志成城全力救援的全方位信息權威公開。其尊重生命、尊重科學,遵循規律的嚴肅態度、嚴格數據、嚴謹發布,起到了政府發聲、一錘定音的輿情引領定盤星導向作用,彰顯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以“人民為上、生命為上”的善政理念和能力擔當。
此后每場發布詞中的各部門數據統計、截稿時間等,幾乎都截止于當天發布會之前4小時,甚至更短。充分體現了各部門毫不間斷的連續滾動作業,實時監控、實時更新的信息和數據傳遞、匯總、統計的快捷性。
10場“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組織者從公眾關切,媒體關注,實際工作出發,著眼于應急處置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人民群眾訴求呼聲,多側面設置議題,以大量的裝備、技術、實例、故事、數據為實證,兼顧展現政府工作硬實力,撫慰人心民意的軟實力,起到了引領輿情,疏導淤結,廓清真相,止息謠言的程序正義作用。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宏觀穩固,基層心安。在我國社會主義國體下,往往有著波瀾壯闊的程序體現,高度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
發布會信息的歷史資政功能,可見一斑。
2 自信——第一響應的協同治理效率
雨情中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定名為“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準確生動地詮釋了該場發布會的應急機制色彩。
急而不亂,快而行穩,是“防汛救災”主題10場系列發布會的主要形態。
據網絡披露:7月21日上午8點40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3]
9時08分,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指示:“做好主汛期內長期作戰準備,堅決戰勝歷史罕見的大汛大災。”
首場“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21日16時35分召開。
截至當日16時,河南暴雨已引發3032.33萬次報道和討論,相關聲量集中于微博平臺。危急時刻,全省億萬人口都在焦慮地期盼期待著,眾聲鼎沸。
發布會主持人,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德亞在發布會正式開始后的第一句、第一段發布詞,高站位地及時傳達傳遞中南海的最強音:“災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極大鼓舞了我們萬眾一心、防汛救災的斗志。”主持人這一宣示,令國家最高層的聲音通過電波、音響和網絡,即時同步傳遍河南內外、全網上下,表明國家領導人對地方災情的高度重視和關切,以及下情上傳、上情下達的信息疾速暢達,給人們吃到了第一顆“黨和政府”完全可以信賴的定心丸。這種跨越時間空間、層級的信息流及時交互作用,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社會突發事件的高度敏感敏銳和管理智慧,體現了中央政府工作的高效,大大激發了公眾熱愛國家的真摯情感,提升增強了人們對我國的體制和制度自信,起到了令人心定心安無可比擬的作用,當然也是未來作為資政檔案文獻的最精彩篇章。
此后的系列發布會,主持人都會告知現場媒體記者和線上線下廣大受眾和用戶,“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派出專門力量赴河南指導工作,啟動國家防汛II級響應。河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省委書記樓陽生、省長王凱對全省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部署……”
雨情、汛情、險情、災情,搶險、救援、生產、生活,供水、供電、防疫、防病……天災之下,全面告警,形勢復雜,局面嚴峻。
發布會上一以貫之的主發布機構牽頭單位——河南省應急管理廳,每場都會以及時準確鮮明的數據和節奏,向媒體和全省人民報告從黨中央、國務院,國家相關部委的關懷支持,專門力量馳援災區,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以及社會機構、民間力量的多元多層次緊急動員,志愿捐贈捐助。
隨著防汛救災的全面鋪開,每場發布會邀請的發布機構新聞發言人逐一亮相,及時回應公眾關切,解答中央媒體和省內媒體的報道需求。
這場災情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全國各地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并及時伸出援手。中部戰區緊急派出駐豫部隊、武警部隊投入搶險救災。應急管理部連夜調派河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湖北等7省消防救援力量緊急馳援河南。兄弟省份救援力量和廣大志愿者也在奔赴河南,這些都體現了風雨無情人有情的大愛力量。
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關懷,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意志決心通過發布會權威傳遞,及時送達人們渴盼的眼前耳中,確實是無可替代的巨大能量支撐,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此后的系列發布會,始終遵循著高屋建瓴的第一視角,首先發布黨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各種部署,穩定人心,穩住大局。
8月2日第十場“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王凱出席現場發布會,嚴格踐行“重大突發事件后,所在地域主要領導應及早表態,并直接參與新聞發布”的政務公開傳播規律,引發公眾好評。
3 民生——第一關懷的生命安全保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最鮮明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最好詮釋。
洪水究竟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什么?這幾乎是所有親歷者、關切者、觀望者的本能投注焦點。
“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組織力量防汛救災,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嚴防次生災害,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7月21日,“得知河南遭遇極端強降雨,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途中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考察的每一天,汛情和防汛抗洪的進度,第一時間擺到總書記的案頭。”[4]
連續10場“河南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自始至終都貫穿著濃厚的我黨價值理念,濃重的中華民族傳統生命倫理,濃烈的現代人文關懷。
7月21日首場應急發布會,主持人曾德亞宣布:“在發布會正式開始之前,我提議,全體起立,向在災情中不幸罹難者默哀!”同時,場內所有人都起立肅然垂首靜默,向洪災中逝去的同胞表示哀慟。
緊接著,他說:“災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極大鼓舞了我們萬眾一心、防汛救災的斗志。”這種高度飽含著哀痛與共情,凝聚著“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精神關愛,透過聲音和畫面立即通過電波網絡傳遍遼闊空間,極大安慰和感染了廣大受眾和用戶,給予人們極大的信心。
8月2日第十場發布會上,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王凱率先發布:“近期,河南持續遭遇極端強降雨,鄭州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我們感到十分痛心!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因災遇難的同胞、向在防汛搶險中犧牲的同志表示沉痛的哀悼,向他們的家屬和親人表示誠摯的慰問!我提議,全體起立,向因災遇難的同胞和犧牲的同志默哀。”
這種以人為本、守望相助、百姓親睦的基本情感,最具人文關懷的生命意識,最富同胞共情的感同身受,最有儀式感的人倫致意,彰顯著生命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價值。“愛人利物之謂仁”,明確傳遞著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對生命權的重視,這是人命關天的道德觀念、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賡續傳承,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秉持的價值倫理。
數場發布會中,屢屢體現了組織者、發布者不約而同、始終如一的濃重人文關懷和倫理意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為系列發布會中的高頻詞。
特別是第二場,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劉延軍發布:“截至7月22日凌晨1點30分,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11350名患者全部轉移完畢。截至7月22日19時,阜外華中心血管病區患者轉運到省人民醫院的病人已得到妥善安置”,以及“7月20日至今,河南省兒童醫院鄭東院區接收了120多名轉診急重癥兒童;7月21日,瓢潑大雨中的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產科,因暴雨停電,醫生打著備用燈接生,小寶寶順利誕生,母子平安。鄭州120急救中心從7月20日16:00至7月22日24:00,共受理急救電話9544次,派救護車1712車次,救治人員1050人”……
這些都生動闡釋了人民政府領導下的各相關機構工作人員“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度人道主義和患難與共實際行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
一位外國政治學家觀察中國應對危機事件后這樣評價:“中國的社會主義根本屬性,在危機中或緊急情況下,人民的福祉優先于利潤。”人民二字重若千鈞,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于一切,正是中國制度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最深層的政治倫理。
阜外華中心血管醫院被水淹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中部戰區的陸軍、火箭軍、聯勤保障部隊和武警官兵以及省外救援隊的協助下,通過直升機、沖鋒舟、大巴車、軍用卡車接力,軍民聯合救援、空地聯合轉運的方式,于22日19時基本完成轉移。
“河南省委省政府全力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主要負責同志持續會商調度,深入一線檢查指導。”此句背后其實對應的是22日上午,王凱省長、應急部副部長周學文親臨新鄉衛輝市共產主義渠頓坊店鄉牛場橋河段察看災情。
“22日凌晨1:54,河南移動公司衛星通信車開通業務,同時派出中國移動翼龍無人機從貴州飛臨(鄭州鞏義市)米河鎮上空提供應急通信服務。”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發言人這段極簡發布背后,是我國最新通信技術——翼龍無人機連續飛行1600多公里,跨越三省市到河南應急,給鄭州鞏義市米河鎮災區方圓50平方公里范圍的人民,實現了約5小時的臨時移動信號覆蓋,成功幫助災區居民和救災人員與外界取得聯系,送來生命希望。
有國內網友評論:在外國,無人機帶來的是死亡。但在中國,無人機帶來的是希望。美國網友表示:“在美國要是遭遇這樣的情況,除了聽天由命沒有別的辦法。但中國告訴我們,原來世界上還能有這么強大的救援能力。”日本網友表示:“假如地震時我們國家也能有這樣的反應速度和態度,福島就不會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省防指先后啟動防汛應急Ⅱ級和Ⅰ級響應,加強會商研判和調度指導,協調解放軍、武警部隊1.7萬余人、消防指戰員1.8萬余人、專業救援隊伍1.5萬余人、社會救援力量24.5萬余人投入搶險救災。截至22日20時,全省緊急避險轉移49.5萬余人,緊急轉移安置52.9萬余人。”
7月26至28日,6號臺風“煙花”(強熱帶風暴級)也對河南雨情造成再次加重的威脅。氣象局專家及時發布并表示,“充分利用現代化監測技術手段,全天候加密觀測,發揮消息樹作用,提供精密化氣象服務保障。”
從地下到天上,從眼前到衛星,從手機到網絡,從地方到全國……發布內容大網恢恢,巨細無遺。
鄭州市政府、新鄉市政府、鶴壁市政府、安陽市政府發言人都漸次走到臺前,開誠布公地發布城鎮水情災情,救援安置。甚至實事求是回答記者關于“還需要什么樣的救援隊伍和物資”“希望有條件的隊伍和人員能夠加入到新鄉救災中來,讓受災群眾和一線救援隊伍盡快得到有效補給”。這種“既知乾坤大,尤憐草木青”的兼濟認知,展現了市政府發言人作為人民群眾意志集中體現的務實精神。
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水電通信遭遇洪水破壞中斷停供后,省防指于7月20日18時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Ⅳ級提升至Ⅱ級,21日3時提升至Ⅰ級,下發了關于立即開展水庫查險排險的緊急通知。
城市防汛中,省住建廳安排6個工作組到鄭州、新鄉、鶴壁等市一線指導,盡快恢復供水供電通氣。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長方強發布說:鄭州等地災情發生后,大量通信基礎設施受損,機房停電、基站退服、光纜沖毀,鞏義市米河鎮發生通信全阻。自汶川、玉樹地震以來,從未發生過鄉鎮級通信全阻的情況,可見災情之大。針對鄭州西鞏義市米河鎮因災情嚴重發生通信阻斷的情況,組織各公司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搶救“通信孤島”,克服電力、道路中斷等困難,動用各種手段搶修線路,包括派出無人機基站車、“動中通”衛星通信系統。21日20:00左右移動公司搶通一條傳輸線路,恢復了7個基站通信。
河南全省上下團結一心的剛毅奮戰,感染牽動著省內外各界人士和行業機構,各慈善組織聞訊而動。
7月23日發布會上,省民政廳發言人尚英照發布說:“全國各地愛心人士、企業事業單位、慈善組織、紅十字會等積極響應,廣泛動員,組織募集救災款物,涓涓細流匯成大愛。截至7月23日上午10時,據不完全統計,省紅十字會、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基金會、鄭州慈善總會和鄭州市紅十字會,共接收捐贈30.35億元。”
省應急廳發言人李長訓向媒體介紹:“為確保捐贈物資能及時精準發放到受災地區,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會與省防指之間建立了一套工作機制……然后由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會按照工作程序,向受災地區進行撥付”,并說明了具體流程。“省防指前兩次都在凌晨2點反饋捐贈物資用向,到了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會那里基本上沒有耽擱,按照程序就開始分撥救災物資,效率非常高。”這些滿含深情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和公開透明,依法公示捐贈款物接收和分配使用明細,確保信息公開可查詢,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的操作,體現了河南慈善機構和制度的品牌信譽,聚焦聚力,建立資源鏈接機制,推動了資源高效利用。
各級各界發言人還在發布詞中注重共情,強調感同身受的訴諸情感,微觀小到對男女醫護人員的個體偶遇突發病患的搶救,中到鄉鎮地域的救援溫暖,大到對外援力量的感謝感激,都一一觀照,自然披露,浸滿敬畏和感恩,令人潸然。
受災群眾的安置,更是反映政府工作細致和周到的具體環節。
鄭州、新鄉、鶴壁、安陽市政府發言人,都不約而同地發布了在安置災區群眾方面,明確提出安置點保證“六有”: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處、有網絡通訊信號、有病能及時醫治。
7月26日新鄉市副市長王天興發布道:“一位帶著九個月大嬰兒的婦女看到安置點準備的還有紙尿褲、奶粉,激動得熱淚盈眶,感嘆在政府的安置下,這里像家一樣溫暖,吃的熱乎飯,喝的有開水,洗澡有熱水,社會主義大家庭真是太溫暖了。”
8月2日第十場發布會上,河南省應急管理廳廳長吳忠華飽含深情的長段發布,抒發了全省人民的心里話——“在搶險救援救災過程中,我們的基層黨員干部和各類救援隊伍不畏艱險、逆向前行,用熱血甚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僅鄭州市就有7名公職人員在搶險救援行動中犧牲;廈門安越環境科技公司貴州籍救援隊員何國勇,不遠千里趕赴新鄉投入義務搶險救援,奮戰一晝夜,因意外觸電搶救無效犧牲,年僅39歲。我們的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每到一處,都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發自內心的感恩感謝。在救援期間,災區群眾主動送糧送物,餐館免費提供餐飲。救援結束離開時,當地群眾自發夾道歡送、熱淚盈眶、依依不舍,洪澇災害面前見證魚水情深、大愛無疆。”
4 求真——實事求是的時代精神鐫刻
“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改進創新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這樣要求。
2021年7月20深夜,河南省委主管宣傳負責人決定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管理中的新聞發布機制后,立刻召集因暴雨堅守在工作崗位的政府工作人員作出戰時動員:鑒于目前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社會性危機,政府新聞發布會應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遵照維護國家安全規定,遵照國務院辦公廳及河南省政府辦公廳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和要求,以法律法規或政策的方式確認信息屬性。遵循新聞傳播的本體規律,實事求是,回應公眾關切,滿足人民知情權,了解社會公眾的所思、所愿、所需、所盼,關注災情救援焦點、難點,迅速、真實、準確、透明、客觀地發布各界各級防汛救災新聞信息,經得起歷史考驗。
此后連續的全網上下輿情監測分析和應對籌備環節,主管負責同志向大家簡要回顧了河南作為中原腹地,從舊時代到新中國歷經的重大水旱災難歷史,不同政治統治管理下的政府應對……該負責人始終強調:自然危機時的新聞發布是本部門的職責所在,一定要帶著責任與感情去實施。堅持主持詞、發布詞主調嚴謹規范,突出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職能部門聯動,河南社會各級各界人們打不垮、擊不倒的精神力量和勇毅斗志。
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立即成立工作專班,完善領導指揮體系,從分散式向集中式轉型。集中統一的指揮領導體制,大家夤夜在公,采取“4+1+X”的工作模式,即:省委宣傳部、省網信辦、省應急廳、省廣電局+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所需邀請發布機構,自然形成輿情監測、信息綜合、專家支持、會商研判、口徑引導、新聞發布等分工合作。以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為目標,超越部門分工、條塊分割、地域分割、軍地分割的局限,匯集成調度八方資源的偉力。
10場發布會共邀請從省級人民政府到鄉鎮政府23家政府機構的發言人,合計48人次出席發布。
發言人從河南省最高行政主官省長,分管副省長,到鄭州、新鄉、鶴壁、安陽市人民政府市長,副市長,再到縣區領導干部。他們客觀坦誠,自然鄭重,正面發聲、正確引導,發布范圍從政府效能到社會力量,從政策福祉到科技賦能,話題方向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真正起到了“權威官宣,一錘定音”的輿論引領作用。
發布會邀請從央媒到市級媒體,從傳統媒體到網絡融媒,從境內媒體到境外媒體,累計共40多家媒體參與出席發布會,代表公眾發問,得到了發言人的積極回應和正面答復。
發布會現場直播信號:新華社、河南衛視、大河網、大象新聞、正觀新聞,并同時向中央電視總臺傳送信號。遠在上海的澎湃新聞,7月21日15時56分同步直播“河南省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汛情救災最新情況”。
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的系列新聞發布會,得到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高度肯定,也受到省委書記樓陽生的充分贊譽。
革命導師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從檔案工作的政治定位——“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來看新聞發布會,形式不同,功能卻是高度一致,新聞發布會為民排憂解難、回應公眾關切,也是新聞姓黨、檔案工作姓黨的政治屬性所在。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也正如一位社會學家所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必然是而且首先是一個善于反思和學習的民族。讓我們在災難后學會如何應對災難,把災難恐懼埋葬在春光里,將應對災難的記憶鐫刻在制度的硬盤中!”
*本文系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面向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應急處置決策需求的檔案數據能力建設研究”(批準編號:2020-R-5)成果之一。
注釋與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2021年12月17日修正)[EB/OL].(2022-08-15)[2022-04-01].http://bwc.sxqzy.com/info/1460/2793.htm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6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國辦發〔2016〕19號)[EB/OL].(2022-08-10)[2016-04-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4/18/content_5065392.htm.
[3]網易新聞I有態度轉載.托爾思網察.7·20河南暴雨災害輿情分析【內附詳細節點梳理】[EB/OL].(2022-08-12)[2021-07-22].https://view.inews.qq.com/k/20210722A0458T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ivk_sa=1024320u.
[4]沈若沖.人民網.人民網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刻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EB/OL].(2022-08-08)[2021-08-1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818/c223228-32197768.html.
(作者單位:大河報·大河傳媒有限公司 來稿日期: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