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近日載文稱,大約10年前,智能子彈的概念開始受到重視。在此之前,可供單兵使用的智能化精確制導彈藥已經普及,令裝備它們的軍隊變得更具殺傷力、更高效。將配備智能化技術的彈藥縮小到子彈大小,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軍隊為何需要智能子彈?
“準確性”是排位第一的答案。搭載智能化技術后,每發子彈都能更精準地打擊目標,而武器越準確,其作戰效能就越高。除了在進攻時能夠發揮更大威力,當對方的無人機等鋪天蓋地洶涌而來時,智能子彈也可以從容地進行反擊。
使用智能子彈還有助于降低“附帶損傷”對軍事行動的制約。過去20年的經驗表明,很多軍事行動發生在人口密集區域,為避免平民傷亡,部隊往往無法隨意使用大威力致命武器。這時,智能子彈的優越性便得到凸顯:它既能消除威脅,又不會給平民帶來重大風險。如果與狙擊步槍這類武器搭配,智能子彈可以做到“精準打擊”與“高效殺傷”兼顧。
當然,智能子彈的短板也很明顯。雖然確切的成本尚未揭曉,但復雜的制作工藝決定了它的造價不可能低廉。智能子彈通常為執行特別任務設計,不會大批量生產。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很難把智能化設備安裝在小口徑武器上,因此,智能子彈還是以配合大口徑槍械實施遠距離精確射擊為主。
(摘自《青年參考》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