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俄兩個大國在核威脅問題上角力,為避免沖突,導致核戰發生,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日前證實,美俄最近曾通過“紅色電話”通話。那么,什么是“紅色電話”呢?
一場差點失控的核戰危機
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不斷升級。1959年,美國在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引發蘇聯強烈不滿。蘇聯為了扳回一城,在古巴部署導彈,共計42枚核彈頭,直接對準美國國土。美國時任總統肯尼迪大怒,迅速集結海上艦隊封鎖古巴,大戰一觸即發。
肯尼迪團隊和赫魯曉夫團隊都在打和不打之間爭論不休,雙方都忌憚,一旦開打,美國部署在歐洲的核彈,蘇聯部署在古巴的核彈,必定讓雙方都遭受嚴重打擊。
白宮率先通過發報機,寫了一封信,發給蘇聯的克里姆林宮。赫魯曉夫權衡利弊,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撤出核彈的決定。后來,據解密的信息來看,在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幾個來回的溝通過程中,美國、蘇聯的核彈都是處于按鍵待發的狀態,在中間的回復等待過程中,蘇聯的核彈操作員差點按下發射鍵。
這場核危機,讓雙方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如若溝通不及時,有可能造成誤判,引發難以挽回的后果。
“熱線電話”并不熱
古巴核彈危機解除后,美國與蘇聯經商議決定建立一套供高層聯系的“熱線”系統。1963年6月,美蘇簽訂《建立熱線機制備忘錄》,雙方同意在緊急情況或特殊事件發生時,使用直接聯系渠道,保證快速向對方提供相關信息。
雙方建立了一條24小時有線電報線路(華盛頓-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莫斯科),用于發送電報;另一條無線電報線路,從華盛頓經丹吉爾到莫斯科,作為預備連線。
但是,第一臺熱線設備遠非美國總統橢圓形辦公室辦公桌上紅色電話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而是一臺笨重的電報機器。1963年8月30日,華盛頓發出了首條信息,用的是打字員一直最愛用的測試稿——因為它用到了所有英文字母:“敏捷的棕色狐貍從懶狗背上跳過去1234567890”。
熱線起初是通過光纜連接的電傳打印機,發送方的領導人先用本國語言草擬文稿,經翻譯成對方語言后再進行傳送。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套熱線系統才變成真正的“紅色電話”。
雖然名為“熱線電話”,但其實一點也不熱。冷戰時期,美蘇共啟用過3次紅色電話,分別是1963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73年阿以沖突和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
冷戰以后蘇聯解體,“紅色電話”基本上就廢棄了,但這條專線還保留著。
(綜合《參考消息》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