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和粟裕是人民軍隊史上兩個有著特殊傳奇色彩的將帥。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時期,有一段時間,任職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被毛澤東調離華東,華野的指揮權全部交給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陳毅和粟裕相識于南昌起義余部轉戰途中。1927年10月,朱德指揮僅剩的800多名南昌起義官兵,在大余進行整編。陳毅半路趕上起義部隊,被任命為團指導員。大余整編時,粟裕被朱德直接從班長提升為五連指導員。由此,陳毅認識了粟裕,彼此往來也較多。
隨后,陳毅和粟裕一道隨朱德走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余部會師。陳毅從軍后起點較高,又因機緣所至,井岡山會師兩軍合編為紅四軍后,擔任的職務較高,粟裕依然屬于基層干部,兩人已很難直接見面,罕有來往。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和談成功,南方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陳毅擔任新四軍1支隊司令,粟裕是2支隊副司令(不久即代司令)。
一年后,項英報請毛澤東同意,將這兩個支隊合編為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后又改稱蘇北指揮部,陳毅為指揮,粟裕為副指揮兼參謀長,兩人一個鍋里吃飯的搭檔生涯從此才真正開始。
陳毅長于政治,主要負責統戰工作,粟裕則主管作戰、訓練等工作,兩人優勢互補,“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由此而來。
但不久,兩人又長期分開了。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10月,陳毅重返華東前線,出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實際負責指揮山東野戰軍,與出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一北一南,與前來進攻的國民黨軍作戰。
不過,在此之后,陳毅與粟裕兩人產生過前所未有的分歧與爭論。后來的事實證明,幾次分歧,粟裕的意見都是正確的。也是在分歧與爭論中,陳毅認識了粟裕的軍事才能。
軍政聯手戰魯南
1946年12月,粟裕只身趕赴山東野戰軍司令部負責戰役指揮,取得了宿北戰役大捷。山東野戰軍長久以來第一次打勝仗,士氣大振。隨后,粟裕和陳毅軍政聯手,一鼓作氣,戰魯南,奪萊蕪,威震天下。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也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
陳毅對粟裕的戰役指揮已完全折服與信任,他不僅對粟裕說“我們一如既往,軍事上主要由你考慮,我給你出出題目”,還每戰之后必興奮地寫詩慶祝。
粟裕打仗最喜歡看地圖,是對著地圖在腦海里調兵遣將,為保證粟裕專心考慮作戰,陳毅特別規定:“粟總在地圖前構思殲敵方案時,任何人不準打擾。”戰役發起后,陳毅常常離開指揮室,說:“我離開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報告,延誤時間。”
陳毅還特別關注粟裕的身體,戰前粟裕“閉門謝客”對著地圖緊張構思戰役方案時,他偶爾“強拉”粟裕陪他下棋,換換腦子,有一次還親自“強拉”粟裕外出打獵,以放松緊繃的神經。
粟裕緊接著又創造了孟良崮戰役的奇跡。戰役中,陳毅以司令員兼政委身份,給予僅為副司令員卻負責戰役指揮的粟裕很大支持。
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1948年初,毛澤東打算讓粟裕率華野3個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南渡長江,調動蔣介石江北的主力回防江南。
而粟裕此時卻已醞釀了一個集中江北陳粟、劉鄧和陳謝三路大軍打大仗,改變中原戰局的構想。他三次斗膽直陳,向毛澤東力陳暫不渡江南進,而是留在江北打大仗——正是此建議,后來被毛澤東縱橫捭闔運作成了著名的淮海戰役。
當面了解粟裕的設想后,毛澤東被說服了,但開出了一個條件:少則4個月,多則8個月內,必須“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為給粟裕順利完成“軍令狀”提供便利,毛澤東決定將陳毅調離華野,前往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擔任副司令員,由粟裕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一職。出于對陳毅的尊重,粟裕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職務繼續保留”,毛澤東想了想,同意了。粟裕隨即成為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其實,早在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并為華東野戰軍之前,陳粟之間發生爭論與山東野戰軍連戰失利,正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便向毛澤東提出“以粟代陳”。這時,毛澤東已為即將合并的華東野戰軍指定了“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的特殊指揮體制,因而當面告訴饒漱石:“陳粟不可分,陳粟合則勝,分則敗。”
這時,華野全軍已達到30多萬人馬,轄有4個兵團16個縱隊,指揮責任都由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一肩挑。
不久,規模更大的淮海戰役即將開始,粟裕和毛澤東文電往來,敲定了淮海戰役方案。于是,淮海戰役可以說是毛澤東“直接指揮”華野和粟裕完成的。
(摘自《同舟共進》張雄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