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省會合肥,簡稱是“廬”、是“合”、還是“肥”?
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合肥市委書記建言,最近看到關于合肥方面的新聞,大多把合肥簡稱為“肥”,“合肥簡稱‘肥,簡單明了,確實易于使不了解合肥的人印象深刻。同時,合肥是歷史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建議從合肥的歷史沿革中尋找一既能體現合肥文化底蘊,又體現地域特色的簡稱明確下來?!?/p>
關于合肥市簡稱的表述問題,今年3月已有網友公開建議,希望媒體規范合肥的簡稱。該網友具體提到,合肥簡稱 “廬”或“合”,一些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從合肥起止的,都是用“合”簡稱;但現在很多媒體在表述合肥簡稱時,例如“返肥人員”都用“肥”。
該網友認為,合肥因南淝河和東淝河交于此,而叫“合淝”,就算用“fei”,也應該用“淝”,希望媒體帶好頭,在報道的時候,能統一用“合”的簡稱;若從保護古地名的角度,建議盡量用“淝”或者“廬”。
據《新安晚報》2018年8月報道,合肥市蜀山區召開“魅力蜀山、合肥之源”專題研討會,邀請多名專家進行專題論證。記者從會上獲悉,古東淝河與南淝河交匯于蜀山區小廟鎮區域內,由此得名“合淝”,后稱“合肥”。
合肥市政府官網“合肥概況”一欄中亦表示: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p>
至于合肥簡稱“廬”的說法,則與合肥的古稱有關。據《合肥晚報》報道,有著 2000 多年歷史的古城合肥簡稱廬,古稱廬州、廬陽,自古以來文風盛行,文人輩出。
據了解,近年來,多家安徽省內媒體,普遍采用“來肥” “返肥“等表述,即用“肥”字代指合肥。
此外,合肥官方也使用“肥”指代合肥。2022年1月9日,微信公眾號“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刊發《2022“留肥紅包”!每人1000元!》一文,使用了“留肥”的說法。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