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申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許多新要求。長期以來,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個悖論。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須向自然索取資源,同時,也必須首先保護生態環境。本文立足于中鋼集團錫林浩特螢石有限公司地處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從采礦企業的角度出發,為貫徹落實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獻言獻策。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日益完善,生態文明法治逐步健全,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鞏固已經取得的成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需要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從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妥善處理礦產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定不移推動礦山企業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全面做好礦山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治理,事關鞏固生態保護建設成效,事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礦山環境保護與草原生態恢復治理責任主體的礦山企業,在礦山生產建設開發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礦產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呢?首先,對歷史遺留的地表塌陷區、廢石廢渣堆放區、土坑、探槽和草原腹地垃圾進行綜合治理,保護礦區草原生態環境;其次,對生產車間振動篩粉塵、礦區道路行車揚塵和各采區井口渣臺等區域進行綜合治理,抑制塵埃擴散,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再者,通過綠=化美化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企業市場競爭軟實力;最后,實施清潔生產與煙氣污染物減排工程示范項目,做到達標排放,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樹立企業良好社會形象。生態環境的優化,彰顯了企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形象,促進了企業連續多年保持盈利。
我國經過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比如,有的自然保護地存在著范圍與界限不夠明晰,實際控制面積超出審批劃定面積的問題;有的自然保護地存在著生態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開發矛盾突出等問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對自然保護區內的礦業權進行整頓,妥善處理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等歷史問題,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的現實需要,也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那么基于此,對位于自然保護區內且合法經營的采礦權如何平穩有序地退出保護區呢?筆者認為,應當基于當前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礦產資源開發實際需要,達到自然保護區和礦產資源開發的利益平衡。
采礦權退出自然保護區,要根據其所處的自然保護地范圍區別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十八條:“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因此,對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采礦權企業,按照要求分類提出差異化的補償和退出方案,并履行注銷登記等手續;而對位于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的采礦權企業,國家只規定“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自然資源或自然景觀的生產設施”,除此之外,尚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以明確,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法律法規要求實驗區內的礦業權企業必須退出。筆者認為,中鋼集團錫林浩特螢石有限公司地處的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的礦山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積極主動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企業退出草原保護區實驗區工作。主要理由是錫林郭勒草原位于內蒙古中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生態狀況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采礦權退出自然保護區要依據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和地方政府有關規定進行補償。筆者查詢相關資料發現,錫市政發〔2018〕144號規定在2015年5月8日環境保護部等十部委發布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環發〔2015〕57號)之前,對保護區內已存在的在期有效的合法探礦權、采礦權依照《錫林浩特市保護區內工礦企業退出方案》(錫市政發〔2018〕3號)要求,按照時間節點退出且符合相關規定的礦業權予以補償。采礦權補償總金額=礦山建設投入+保有資源儲量對應價款+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賬戶余額-實際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費用。中鋼集團錫林浩特螢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月,其前身是錫林浩特市騰達螢石礦和通和螢石礦兩家市屬民營礦山企業,1977年建礦,至今已有40多年的開采歷史。1985年,該礦區被劃入錫林郭勒草原保護區實驗區范圍之內(自治區級),1997年該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草原保護區,符合采礦權退出補償的相關要求,并于2022年3月簽訂了退出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償協議。
開展生態環境修復是采礦權退出保護區實驗區的重要環節。要求退出的合法礦山企業,在生產經營全部停止,沒有經濟來源且需要花費大量資金進行人員遣散安置、債權債務清理的情況下,如何籌集資金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呢?筆者認為,有能力籌集資金的礦山企業,要按照地方政府通過的《礦山地質環境閉坑治理方案》,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沒有資金來源的礦山企業要與地方政府達成生態環境治理協議,先由地方政府代其修復生態環境,發生的費用從政府補償款中扣除的方式解決生態修復問題。中鋼集團錫林浩特螢石有限公司作為黨中央領導下的中央企業,堅決擁護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主動完成了所有采選生產生活設備設施拆除工作和礦區地質環境閉坑綜合治理任務,并通過了地方政府組織的專家組驗收,提前半年完成了企業退出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工作,為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作出了貢獻。
對位于草原保護區實驗區范圍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除了直接退出自然保護區實驗區之外,本人認為處理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還要根據自然保護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分類對待。
對于自然保護區范圍與界線不夠明晰,實際控制面積超出審批劃定面積的自然保護區,可以通過調整自然保護區范圍的方式使部分采礦權合法化,從而達到礦產資源開發“退出”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的目的。
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對位于自然保護區實驗區且在草原保護區設立之前已經存在的合法采礦權,納入常態化管理對象。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必須加大環保設施投資力度,完全做到達標排放。
對于逐步退出草原保護區實驗區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在政府啟動評估補償一時難以到位的情況下,依法準予其按照要求邊生產、邊整改、邊治理、邊退出,直到規定退出最后期限前徹底退出。
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偉大旗幟,結合礦山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學思踐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大力建設牧民歡迎,政府歡迎,草原也歡迎的綠色礦山企業,努力實現礦山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