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人們更加關注醫學科普了。一些時常網上沖浪的人,可能已然成為“半個醫學專家”,說起近期全球爆發的公共衛生危機也是頭頭是道。我們看到,醫學科普領域迎來了有史以來最活躍的時代。
由于疫情,人們對自身健康以及公共衛生領域空前關注,加上對前往醫院的種種顧慮,于是紛紛轉戰線上,查找資訊或線上問診。騰訊曾發布一組數據:2020 年年底至2021 年第一季度,大約92%的互聯網網民看過醫療健康類資訊。
當然,除了疫情的影響,傳播技術的發展也使醫學知識的普及更加高速、更加深遠。人們可以通過短視頻、線上問答、直播、圖文等方式,盡情學習、了解想知道的醫學知識。譬如今天上午某大學出現了霍亂疑似病例,下午關于霍亂的科普便已傳遍網絡。除了傳播方式上的變化,也有更多的醫學專業人士參與到醫學科普事業中來,為公眾提供更專業、更有深度的科普。
毋庸置疑的是,醫學科普作重要且很必要。對于個體來說,好的醫學科普幫助個體更快對病情作出初步判斷,更容易找到醫院、醫生的相關信息,以節省時間、精力與成本。舉個例子,曾經很多人認為心臟疾病的癥狀僅限于胸悶氣短、胸口疼痛,現在很多讀者經過科普知道了背痛、牙痛可能也是心臟疾病的前兆。醫學知識的普及為人們帶來寶貴的治療時間。
整體來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這一環扣一環精細又復雜的流程構成了我們的醫療體系。醫學科普的介入可以作為一種地圖指南,幫助個體在醫療資源可及性較高的今天,精準連接到所需資源,讓整個系統運轉更高效。醫學科普還可以作為一種潤滑劑,使個體更好地融入到醫療體系之中,使醫療體系更有溫度。
但做醫學科普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比如,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可能出現多種治療方法,并不存在所謂的“萬能藥方”,如何寫一篇不引起誤會的科普文章需要深度考量。又比如,醫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大多醫學術語晦澀難懂,這使得很多醫學科普陷入枯燥晦澀的境地,導致讀者看不懂、看不進去。
因此,想要做好醫學科普,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儲備還需要很強的表述能力,講得清楚、講得正確、講得有意思才是硬道理。
讓我們來追尋醫學科普的終極目的:提供一種“長效處方”,提高大眾的醫學素養。正如王辰院士所說:“醫學衛生健康和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文明、人民福祉有著密切關系。人類要想真正健康,不僅要考慮到自己的健康,還要考慮周圍人群、生態和環境的健康,即健康大同。”
在疫情催化下,科普從窄眾變成高頻需求。如何助推醫學科普走向更快、更有深度、更有溫度,尤為重要的是,如何牽引讀者作出實際行動。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學科普更是絕非一日之功。《人人健康》雜志將持續發力于科普事業,為健康中國建設獻上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