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會(簡陽市人民醫院)
急性心肌梗死(AMI),即由持續較長時間的心肌缺血導致的心肌細胞壞死。在臨床較多見,發病急,病情重,救治須爭分奪秒,臨床根據發病后情況多采用靜脈溶栓、冠脈擴張成形術、支架植入等方式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治療后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心臟功能保護也非常關鍵。
51 歲的張某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他日常工作繁忙,每天都有應酬,長期生活習慣不良,導致血壓、血脂控制不理想。兩年前,張某突發胸痛,緊急就醫,經診斷為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行冠脈擴張和支架植入術治療,術后恢復良好。出院初期,張某遵醫囑服用保護心臟功能的藥物,定期到醫院復診,身體情況非常好,他以為沒有太大問題,逐漸開始不按規律服藥,復診也不是那么及時了。這樣過了大約一年,有一天,張某突感胸悶,呼吸困難,無法活動,額頭大汗淋漓,于是再次被送醫治療,經醫生診斷,確診為嚴重左心功能不全。萬幸的是,經醫生全力搶救,張某再次與死亡擦肩而過,撿回一條命。又一次死里逃生,張某再也不敢大意,謹遵醫囑用藥,并定期到心內科門診隨訪,日常生活、飲食規律,堅持遵醫囑服藥,身體狀況逐漸好轉。
上述情況在心內科門診并不是個例。心肌梗死急診救助備受臨床重視,但部分人卻沒有認識到心梗后保護心臟功能、防范心臟事件的重要性。患者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心梗是由冠狀動脈內血栓造成的,經手術治療,把冠狀動脈打通即可治愈,怎么還會復發呢?事實上,手術僅能夠對心肌進行挽救,無法使死亡心肌復活,需持續用藥,方能夠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調查顯示,心梗治療一年內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猝死概率高達10%~20%。所以說心肌梗死治療出院患者,應聽從醫師建議,注意心臟保護,堅持長期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想要達到良好的護“心”效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其一,堅持后續治療。明確病因,對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進行治療和控制,通過這種方式降低冠心病風險,尤其在心梗發生后,應更加重視這一情況。受心梗影響,患者容易發生病理生理改變,引起心臟重構,長此以往,容易使心臟擴大,影響心功能,引發一系列癥狀,需依據實際情況,服用對心臟重構進行逆轉的藥物,抑制血栓形成,有效預防心肌梗死復發。
其二,改變生活習慣。心肌梗死患者應吸取教訓,戒煙酒,適當進行體力活動,隨身攜帶急救藥品,便于應對突發狀況,還要定期到醫院復查。心肌梗死患者應了解相關疾病知識,加強自我監測,學會正確判斷是否出現了心功能下降情況。心功能下降表現如下:參加登高、爬山等活動后出現氣促;活動量大不如前,稍微一運動,便會感到胸悶憋氣,或者出現夜間咳嗽情況,在日常工作中精神狀態不佳;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頭昏、反應遲鈍等也可能是心功能下降所致。不同的人心肌功能下降表現各有不同,稍有異常,應及時就醫,最大限度規避風險。
其三,轉變認知。很多心肌梗死患者經搶救出院之后容易走兩個極端,要么存在恐懼心理,害怕死亡,要么滿不在乎,在生活上我行我素,這對心功能保護非常不利。上述群體應轉變認知,不要因為稍一走路就氣促而放棄運動,而是通過適當運動使心臟功能得到有效保護。但不能夠進行劇烈運動,如果在活動過程中出現胸痛、氣促應立即停止,倘若必須要服用藥物。反之,不要覺得未出現胸痛、氣喘情況就不重視,依然保持以往不良生活習慣,這極有可能再次引起心肌梗死,加劇死亡風險。
溫馨提示
心肌梗死患者應增強疾病認知,不畏懼,不逃避,以平常心面對自身疾病,積極配合治療,聽從醫師建議,重視心臟功能保護,使心肌梗死不再復發,為自己的生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