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良芳 安徽省兒童醫院
近年來,“以高為美”的標準讓家長對孩子的身高焦慮不斷蔓延,傳說中的“增高利器”——生長激素也成了不少家長追捧的香餑餑,醫院生長發育門診更是人滿為患。
不少家長認為,只要打了生長激素,孩子就一定能長高。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增高針”在臨床上并沒有那么神奇的療效,身材矮小并不只與生長激素有關,且身材矮小也不僅僅是“我家孩子比同齡孩子矮半個頭”那么簡單。2021年國家藥監局官網刊發文章明確指出,“臨床上身材矮小的兒童,真正需要生長激素治療的孩子非常少,絕大多數的孩子只需要均衡飲食、科學規律的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就能長高,并不需要使用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是人體垂體前葉細胞合成、儲存與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是一種蛋白質類激素,可以促進軟骨形成、骨生長和蛋白質的合成。生長激素是人體出生后促進生長的最重要的激素,呈脈沖式釋放,在青春期分泌達到高峰。生長激素缺乏會導致身材矮小、骨質疏松、性發育不良等異常表現。人們常說的“增高針”指的是重組人生長激素,是通過基因種族大腸桿菌分泌型表達技術重組而來,其氨基酸含量、空間構象及序列與人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完全相同,具有等同作用。
《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2008)》《重組人生長激素兒科臨床規范應用建議(2013)》指出,國內兒科重組人生長激素可用于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發性矮身材、小于胎齡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小胖威利綜合征等疾病,是目前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發性矮身材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在最佳治療時機通過藥物來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生長。
臨床注射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矮身材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排除疾病引起的生長發育落后及病理性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且年生長速率緩慢。
●身高落后于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且年生長速率緩慢。
●骨齡落后或超出實際年齡2歲。
●兩種生長激素激發試驗峰值均<10微克/升。
●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水平低于正常值。
●智力發育正常。
●患兒年齡大于5歲。
醫生會結合孩子的身高體重情況制定詳細的注射計劃,注射量與注射周期等因人而異,治療療程不宜短于1~2年。
補充生長激素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見副作用有注射部位局部紅腫、良性顱高壓、關節痛、甲狀腺功能減低、空腹血糖和胰島水平升高、誘發腫瘤可能、脊柱側凸、股骨頭滑脫壞死等。骨骺已完全閉合者、腫瘤患者、糖尿病患兒、顱腦損傷者禁用重組人生長激素促生長治療。
長期注射生長激素治療短身材的患兒,應每3個月隨訪一次,測量身高,檢查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監測甲狀腺功能、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等,以便及時調整重組人生長激素劑量和補充甲狀腺汞。每年檢測骨齡一次,療程中注意補充鈣等微量元素。
家長應正確對待孩子生長發育問題,摒棄身高焦慮,切不可揠苗助長。兒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遺傳因素占70%,此外還與環境、營養攝入、睡眠質量等相關。生長激素不是身材矮小的萬能藥,作為處方藥它有嚴格的適應證,必須在正規醫院經過醫生嚴格的檢查和評估后才可使用。
營養、睡眠、運動是促進身體長高的三大基石。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幫助孩子增高:
●合理膳食,規律進餐。生長發育階段多補充高蛋白的食物、新鮮蔬菜水果和鈣、鐵等礦物質營養。
●養成良好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研究表明生長激素在夜間分泌較為旺盛,且與睡眠時長和睡眠質量有關。
●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打籃球、跳繩、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