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宇 葉飛燕 張怡
(浙大城市學院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自電動自行車出現以來,國家對于該行業經歷了由“禁”到“管”的過程,不同制度的確立也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治理理念的更迭。
我國部分地區曾明令禁止電動自行車出行。如2006 年廣州發布《關于對電動自行車和其他安裝有動力裝置的非機動車不予登記、不準上道路行駛的通告》,限制電動自行車成為廣州多年的城市標簽。
這種禁止性規定一經作出,就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雖然難以找尋到與上位法相悖的依據,不能說其不合法,但缺乏一定的“合理性”[1]。
作為服務型政府,面對該類問題應當從源頭出發,積極探索治理路徑,而不是以禁代管以一勞永逸。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新國標”)于2019 年4 月15日正式實施。新國標的落實對電動自行車生產的標準從國家層面予以強制性規范,也將各地打造兼具共性和個性的管理制度提上日程。
盡管各地區在從“禁”到“管”的思想轉變下,設立了一系列法規范。然而,囿于人力的限制,執法存在效率不高,覆蓋面不廣,違法行為查處難以達到立法目的等問題。同時,針對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的道交安全宣傳教育平臺少,普及度低,難以從根本上端正守法意識。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科技賦能為解決電動自行車亂象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以及科技的創新進步與發展,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綜合運用到城市和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趨勢。其表現在登記手段、監管設備、執法手段等方面的創新。多地提出并實現了登記備案信息化,實現“一人一車”的基礎數據庫[2]。監管設備將無源超高頻 RFID 芯片嵌入號牌內[3]。在執法中,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違法行為處罰模式的發展,從最原始的人工現場執法到非現場執法模式的嘗試和探索[4],再到全自動化行政處罰[5]構想的變遷,隨著監控攝像的普及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違法行為被更為清晰地看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違法行為被更為快速地抓取。
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違法行為的行政懲罰力度、懲罰種類和違章發現率正在不斷提高。但強制性規定及規范性管理的設置不可能面面俱到,規則的列舉難以窮盡,就目前而言,監控設備也存在死角。讓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到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中顯得尤為重要?;诖?,H 市“交安碼”的推出開啟了一個從“他管”到“共治”的探索新思路。
H 市首創的“交安碼”是旨在方便廣大交通參與者日常出行、提升交通安全意識而采取的一項數字化管理服務措施[6]?!敖话泊a”與“健康碼”的內在邏輯一脈相承,以“碼上治理”為理念,以“綠”“黃”“紅”三種顏色,對應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不同的道路交通安全風險狀況?!敖话泊a”賦色的主要依據是分值,而賦分的依據為事故情況和違法情況這兩方面。[7]不同于機動車駕駛證的扣分規則,“交安碼”采取分數累加的方法,分數、碼色、交通安全風險等級以及相應的管理手段這四者相對應,體現的是對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的分級分類、精準治理。
通過直觀的碼色分類,可以實現對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的道路交通安全風險等級劃分,更利于政府側實現精準、動態管理。傳統的道路巡查式或隨機設點檢查等方式,對于違法違章行為的發現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而“交安碼”可以篩選出風險等級高的人進行針對性管理。尤其是對未戴頭盔的電動自行車駕駛員的行為,在執法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即只有在執法人員執法的路段和時段違法行為才能夠被發現,并予以警示和處罰。而現在的“交安碼”通過數據讓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凡是有處罰記錄的人,都會成為重點監管的對象。相比于純隨機的執法方式,從多維度了解個人的交通安全狀況更有利于政府的精準管理。同時,“交安碼”也以科技賦能,促進了政府關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動態管理?!敖话泊a”數據能夠以動態指標的形式呈現于數字駕駛艙,行政監管部門及決策者可以動態感知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現狀。“交安碼”輔助決策,助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動態監管。
“交安碼”實現了從政府管理逐漸向個人自律的轉變?!敖话泊a”的賦分和碼色情況是動態變化的,電動自行車駕駛員可以通過查看交安碼得知自身交通安全風險等級,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減分降色。隨著數字化管理手段的應用,道路交通參與者的違法行為會與“交安碼”掛鉤,也會通過數據留痕,這樣一來,駕駛人員在參與道路交通活動時也會更加的謹慎和自覺。行政處罰是利用處罰的懲戒性來達到教育警示的目的,而“交安碼”通過降色警示可有效降低駕駛人員的僥幸心理,從思想層面指引和提升道路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意識,實現電動自行車駕駛人的“個人自律”。
H 市“交安碼”的數據共享屬性在促進企業自治、政企合作方面發揮了其作用。在整個社會中,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治理主體除了政府及相關部門、公民自身之外,各大企業主體也是強有力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在數字時代,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實時、在線、精確的數據不僅能夠助力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高效履行法定職能,也同樣能給企業解決自身的管理問題帶來機遇。在電動自行車“交安碼”的實際運用中,對于外賣行業的騎手治理先行先試。
“H 市交警外賣警企共治平臺”的構建、部分數據的共享、政企數據接口的打通等舉措,
一方面,為企業自身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就外賣企業而言,通過“交安碼”的碼色可以知悉更多關于騎手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信息,在招聘外賣騎手以及進行日常騎手管理的時候,可以以騎手的“交安碼”為參考,實現平臺企業對員工的精準管理。
另一方面,通過接口獲取企業的部分數據,政府則可以對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有更為全面、及時的把握。以上兩方面的論證都體現了“交安碼”以數據促政企雙贏局面的形成。
從“隨機管理”到“精準動態管理”,“政府管理”到“個人自律”,“企業自治”到“社會共治”,“交安碼”是H 市交警在當前數字時代中的積極探索和嘗試。當然“交安碼”作為一項新興的社會治理路徑的嘗試,不可能一蹴而就,達到理想的治理狀態,在其發展進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困境。
數字應用的生命力在于聚集用戶群體并通過用戶習慣的分析不斷優化產品。H 市首創“交安碼”離不開地方政府治理的數據積累優勢?!敖话泊a”需要的數據支撐和算法設計在“健康碼”“企業碼”“非羈碼”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下,得以成功實現了平臺的構建。其他地方要借鑒此經驗就不可僅照樣搭建平臺,而是需要聯動城市數據先搭建基礎設施,而且功能上需具備綜合性和可及性。此外還需要積累用戶群體并形成用戶黏性。據統計,H 市交通安全碼覆蓋880 萬交通參與者。因此“碼上治理”的成功得益于其所處的數字生態,其是生長在數字基礎設施上的一個應用場景,也需要其他場景的互補互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條對于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概括性規定為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交通警察等主體設定了該項法定義務,但是全國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和宣傳教育人群年齡跨度大、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教育能力、知識儲備及宣傳方法的“軟實力”及硬件設施的“硬實力”的參差不齊,也引發了該條款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及地區間差異較大的問題[8]。在“交安碼”的輔助下,交警部門可借鑒H市經驗,使得宣傳教育工作具有針對性。交警端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及算法篩選,對不同碼色的駕駛員進行精準抓取,并將信息推送至各駕駛員所在地交警支隊,集中對“紅碼”“黃碼”等有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人員在“交治站”以 “常態宣”“重點宣”和“入職宣”三種模式進行分類教育。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交治站”的建設,讓更多不同主體參與到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的學習中,這是政府及交警部門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體現,也是技術賦能下積極探索社會治理道路的創新舉措。
一系列“碼上應用”的賦分和碼色變動,其背后依靠的是算法規則和數據的交互。不透明的算法規則可能會引發問題。就像法律只有公開才可以發揮其引導作用一樣,在借助技術手段實現的自動化行政行為在運用時,需要確保算法的透明度、可解釋性,并且要以群眾看得見的、看得懂的方式公開,以此來保障公民對于自身利益相關的行政行為實施的知情權。同時,在政府利用技術手段輔助行政行為實施的時候,也需要兼顧對于算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審查。需要加強算法透明化,并且對算法執行程序的合法性進行前置分析[9]。算法公開應當納入信息公開的范疇,與執法依據、執法過程公開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
技術的發展并不是社會的最終目的,運用技術讓“人更好的成為人”才是當今數字社會發展的需要。電動自行車的治理經歷了由“禁”到“管”的過程,“良法”和“善治”兩者的地位同樣重要。在新興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將技術融入社會治理,科技賦能“善治”既是機遇也同樣面臨著挑戰。H市“交安碼”以科技賦能,為道路交通安全的源頭治理、問題解決提供了良好的范式,其模式具有可借鑒性。同時,在關于電動自行車的社會治理當中也要兼顧人文關懷,讓技術賦能“人更好的成為人,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