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安元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基礎,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支撐。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全國試點地區,近年來,蘇州市吳江區積極探索和實踐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徑,務實而創新地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村集體經濟穩定增長,為吳江農業農村繁榮發展筑牢堅強的經濟保障。
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吳江以推動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資產股份化為目標,率先開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紀末,吳江即率先開始了農村產權股份制改革的探索。1999年,平望鎮雙浜村成立蘇州第一家社區股份合作社,實現農民從“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的轉變。近年來,吳江不斷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步伐。目前,已經完成全區172個應確權村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累計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65家,全區入股土地總面積達2.374萬公頃,約占全區承包耕地總面積的80%。全區共有237個村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實行股權固化、資產量化、靜態管理,建立257個社區股份合作,實現了全覆蓋。深入推進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完成196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登記賦碼。
良好的經營機制是村集體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基礎保障。吳江順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規律,多舉措推進農村集體經營體制不斷完善。首先是加強村級集體經濟帶頭人隊伍建設。村級組織帶頭人在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吳江把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核心堡壘作用作為重中之重。注重在基層一線的實踐鍛煉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充實村級發展帶頭人隊伍,較好實現村干部隊伍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同時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對村干部的重點考核內容,與獎金收入掛鉤。二是推動新型集體經濟“二次創業”。主要是改變過去由村委選派人員直接管理集體物業、資產的方式為將村集體資產進行打包招租,由承包人負責經營和開發,定期向村集體繳納租金,實現向資本經營、資產資源租賃和承包經營轉變。
一是加快推動農業向現代化轉型。一方面著力打造以北聯村(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為代表的現代化農業園區,一方面積極培育專業化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保農業收入穩定增長。今年全區實現村集體農業收入約7000萬元。二是持續鞏固和壯大經營性物業。經營性物業仍然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近年來,吳江通過“三優三?!薄巴硕灦?、回購閑置土地、置換零散用地等一系列舉措,大大促進了村集體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目前,全區農村經營性物業用房總量約200萬平方平。三是加快推動農村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吳江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自身資源稟賦,積極打造一批現代農業園區、特色田園綜合體、現代化生態養殖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集觀光旅游、餐飲娛樂、休閑度假、文化熏陶于一體的農旅文深度融合項目。近年來,吳江通過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優化村莊環境,“美麗鄉村”品牌知名度日益彰顯,吸引了眾多優質資本進入到吳江農文旅項目。震澤眾安橋謝家路、汾湖東聯許莊、平望廟頭后港等正打造為遠近知名的鄉村旅游勝地,文旅經濟正成為村集體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作為工業經濟發達地區,吳江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原則,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一是不斷強化財政支農力度。吳江把經濟薄弱村的幫扶工作納入區委重要議事日程。截至目前,已經開展第八輪經濟薄弱村的扶助工作。僅2016-2018年三年間,吳江落實農業農村發展財政幫扶資金約6億元。二是完善統籌平臺。建成區級政策性扶持經濟薄弱村轉化統籌平臺——惠村公司以及8個鎮級統籌平臺。全區薄弱村集體資金在惠村公司總投資超1億元。惠村公司自成立來已累計向薄弱村直接分配資金高達4975萬元。三是優化支農渠道。吳江考慮到單個村集體經濟力量較薄弱的特點,創新了“鎮建村購”方式,幫助村集體發展經營性物業。如汾湖高新區的東聯村正是抓住汾湖高新區面向各行政村實行物業建筑鎮建村購政策的機遇,壯大了物業經濟,實現村集體經濟飛躍發展。四是強化對農村發展的組織和人才支持。多年來,吳江區各機關、部門選派干部下沉村集體擔任“第一書記”,幫助發展村集體經濟。同時,還積極組織開展“萬企聯萬村”活動,通過村與企業結對,促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2019年,全區村集體總收入14.48億元,村集體平均收入576萬。全區村集體收入600萬元以上36個(先進村)。
隨著吳江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太湖水防治條例等相關文件出臺,吳江土地約束越來越嚴。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吳江各鄉鎮行政村可建設用地基本開發完畢。據有關數據反映,全區可利用土地指標已經瀕臨臨界點。現有土地指標空間更多依靠從現有存量中置換或騰出。通過建設廠房物業、集宿區等增加集體收入的傳統路徑變得越來越難實現。此外,由于區、鎮統籌平臺自身在市場經營中存在難以避免的不穩定性,難以保障吸收的村級資本的長期穩定的收入增長,而近年來鄉村環境整治以及公共服務投入持續開展,村級財政壓力較為明顯。
吳江村集體經濟發展走過大辦副業、村辦工業的時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吳江村辦企業經過改制已經蛻變成充滿活力的民營經濟。剝離出村辦工業的村級集體經濟該如何走一直是農村發展的一道難題。有學者提出蘇南集體經濟四階段論,即1.0是抓農業,2.0是辦企業,3.0是建物業,4.0是資本化。新型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然轉向資產經營、資本經營。而參與資本經營的市場化競爭,需要專業化經營力量。集體性質的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存在管理不靈活、力量薄弱、缺少收益和風險對價機制以及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等缺陷,較難承當起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地位。如何找到新型村集體經濟的市場化組織形式是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題。
吳江大部分行政村的村集體經濟來源主要為經營性物業收入,“房租經濟”“地租經濟”仍居不可撼動的主體地位。富裕村也多為投入較早、布局較多經營性物業的村集體。土地指標趨緊后,大多數村集體在增加收入方面偏于守成,普遍缺乏新思路和新探索。近年來隨著“三優三?!钡某掷m深入推進,吳江有針對性地拆除了村集體為數不少的底端產能廠房。原來依靠廠房物業收入的村集體在廠房被拆除后一般將補償金投入區鎮統籌平臺,村集體經濟增長轉而主要依靠區鎮平臺提供的利息收入,收入增長模式更為單一。
隨著村集體資源、資金、資產管理步入規范化,開展村集體經濟建設越來越依賴懂專業、會經營的職業化、專業化人才。但是由于薪酬以及生活服務環境等綜合因素,村集體仍難吸引到所需的人才長期駐村發展。同時,村干部班子在忙于村級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之外,大多缺少謀劃和經營村級集體經濟的足夠精力和熱忱。由于經營和管理力量薄弱,村集體所抓項目往往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導致集體經濟項目運轉低效化。
吳江已經完成了村集體資產股權固化、資產量化,整體上已經具備進一步向公司法人化改造的良好基礎。部分先行探索的村集體已經開啟了公司化之路。如震澤鎮三扇村、金星村、勤幸村、眾安橋村、齊心村各村各出50萬注冊資金,成立了長漾濕地文旅公司,在引進文旅項目上已經顯現出市場化主體的優勢,只是該公司經營者仍然沒有從村委獨立出來。吳江要充分利用推進村集體“政經分工”的良好基礎優勢,進一步深化村集體經濟治理結構的市場化改革??梢陨疃冉梃b上海、廣東以及周邊楓橋鎮等村集體經濟組合體公司化改革的經驗,探索“社區+公司”或新型村集體經濟合作聯社等形式,加快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法人化改造,以充分利用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力優勢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
一是要打破傳統發展空間局限,推動村集體經濟向外拓展。特定地域條件下的“地租經濟、房租經濟”長期作為村集體經濟的主流,使村集體經濟具有濃厚的地緣屬性。而隨著自身有限土地空間的開發,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不斷壓縮。為打破發展空間瓶頸,部分村集體展開了極為有益的探索。如2012年,震澤鎮勤幸村與聯星村兩個村共同在夏斗村投資建設了10000平方米的物業,開辟了一條村集體“飛地經濟”的新路。吳江要繼續引導更多村集體通過抱團發展,積極向村外、鎮外、區外,甚至市外、省外發展“飛地經濟”項目,破解空間瓶頸。二是要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約束,推動村經濟體多點開花。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積極探索村集體資產的資本化運作。要強化與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的合作聯動,積極跟投國有資本領頭的優質項目。進一步豐富“鎮建村購”“村建鎮租”等供給模式,拓展村級發展路徑。
一是以科學的村莊產業和生態發展布局為指導,進一步優化村集體資源配置。通過“三優三保”,持續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施天藍、水清、土凈、地綠工程,深化“三治”工作,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配置水平,把吳江農村打造為具有產業吸附力的優質空間載體。二是要鼓勵人才下鄉。落實各項激勵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三農”人才扎根鄉土。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職業經理人薪酬體系,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相應水平的獎勵和榮譽。三是要積極培育本土人才。加大鄉土人才宣傳力度,鼓勵農村青年服務家鄉建設家鄉。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毫無疑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而農村在城鎮化進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吳江的村集體經濟孕育出了蔚為江蘇領頭羊的民營經濟。今天的村集體經濟雖然繼續在向公司法人化發展,但是它畢竟不同于當初改制的民營公司企業,它的社會保障性和對公益的承擔是其內在的屬性。村集體經濟既不可能像一般的公司制企業那樣享受完全的市場自由,也不能不依靠相應的政策保障支持。必須把對村集體經濟的扶持作為一項長期的常態化政策予以落實。一是要加快落實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稅費減免政策,否則僅企業所得稅一項,就可以令大多數集體經濟組織無法生存。二是要加快落實對村集體資產保險政策。對全區村級經營性資產等進行整體投保,為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