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
(福建省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關鍵字: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
2013~2015年幾年時間內,全國各類重特大事故頻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通過研究發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未能有一種雙重的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的制度。有研究表明,重大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員的不小心以及生產流程的不規范所造成的,分別占比24.5%、31.5%。這就說明了對于政府而言,非常需要考慮并且定位安全的監管方式,以及做好安全事故的預防工作,因此有必要提出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的這一種雙重制度。
2016年10月,國務院安全委員會頒布了一份關于如何進行雙重防控的意見。在這份意見中,要求各大企業需要把安全的關口前移,同時做好風險的預防以及控制作用,做好風險的分級管理與控制,強化隱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需要完善有關工作規范和制度,同時還需要完善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讓政府來引導,加強各部門的監督和控制,讓安全生產的總體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可有效減少事故的發生。
2020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正草案)》強調“進一步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要求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以下簡稱:雙重預防)。
這項工作制度的內涵是什么?其實就是可以將安全生產往前移動,以風險作為中心點做好防范以及預防的工作,由風險辨識度著手,采用風險管理控制的手段,在風險控制形成隱患前做好排查工作,找到風險控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漏洞,把隱患在發生事故前“處理”掉。
為了可以有效的打造一種雙重的預防以及控制的網絡,需要落實國家各項決策的部署,其目的在于可以實現事故雙重的預防工作制度,這是一種以風險為核心的管理觀。這樣的目的在于可以做好縱深的防御工作,完善有效的治療工作。
同時,作為責任主體的企業,也需要承擔自己的任務,做好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內容,是企業自我糾正、提升以及約束事故的根本途徑。最終目的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防止事故的發生。
特種設備安全風險是特種設備的固有屬性,是無法徹底根除的,但是可以通過提高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加強設備檢驗或維保、規范防護管理等手段來降低風險;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是不滿足現行法規、安全技術規范等規定的,從本質上屬于風險,可以理解為不可接受的風險、不加以治理極易釀成事故的風險,因此必須予以消除,即特種設備安全隱患必須通過治理予以消除。
(1)強化安全風險的管理以及控制,由源頭上做好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減少發生事故的可能。做好一系列的隱患排查,可以找到在日常風險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把問題拿出來分析,做好整改工作。
(2)對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評估、分析,完善分級管理和控制的對策,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
(3)安全風險管理控制要在有關部門指導下落實相關責任的主體,需要對企業做好管理工作,監督他們整改和完善安全風險管理。
(4)做好連接上、下的工作,從源頭控制預防事故發生,并且還要做好事故“末尾”的處理工作。
(5)構建體系解決安全生產長效制度,可有效解決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相互包容,明確排查隱患包括了風險分級的管理和控制,同時還需要明確在風險管理和控制方面,隱患排查是其基礎,是不能缺少的部分。
(1)進展不均衡。一是存在企業間的差別。部分企業對雙重預防的認識不清、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一般大型企業優于小企業,國有企業優于民企和私企。主要原因還是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對這項工作的認識不清、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推進力度不一致。二是地域間的差別。各地政府投入力度不一致、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各地的進展存在明顯差異。三是認識上的差別。部分監察機構認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應當是企業的事,監察機構不應當插手,因此沒有與現有工作結合或結合不緊密。
(2)特種設備風險和隱患的依據或標準不統一。一是特種設備風險如何分級,基礎不同。例如,對于承壓類特種設備來說,總局基本形成了一套風險評價標準,但是還不齊全,對于風險的分級存在不一致;對于機電類特種設備,還沒有相應的標準。二是開展特種設備風險分級管控對技術要求較高。特種設備風險包括發生特定危險事件的可能性與后果的結合。例如,失效種類的判定、失效后果的計算、爆炸影響范圍等等,一般企業難以獨立完成,技術支撐力量不足。三是各地對總局雙預防工作的抱有不同看法。不希望改變各地試點的實踐;不要給基層增加新的負擔;不要在特種設備法規外增加新的監管責任。
(1)明確構建特種設備雙重預防的基本方法。對特種設備開展安全風險辨識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并按照風險大小設置不同的控制和管理策略;按照防控策略,實施相應行動,開展安全檢查或隱患排查,對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治理、予以消除,從而降低風險,把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進行安全管理評估,促使企業自我約束。對于單位排查安全隱患力度不強的問題,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構建隱患排查清單,對于排查的重點進行不明確。相關的企業應貫徹主體責任,對安全隱患進行自查自糾,和著名專家交流細致核實企業的隱患排查現象,基于評分模型構建評估報告,依據示范企業帶動行業安全責任管理工作,從根源上消除特種設備管理風險。
與此同時,關注特種設備維保市場的發展,增加執法力度,使得合同范本的內容更為規范。特別是出臺維保合同,進一步明確兩者的權利和義務。利用電梯維保的合同文件,整體上明確電梯運用單位的責任,對現有的市場管理行為進行凈化處理,增強市場秩序的保護力度。
(3)要理順特種設備雙重預防機制與現行安全監管制度之間的關系。這一種預防制度本質上與現有的設備安全監管是一樣的,都是需要從源頭做起,能突出設備本質的安全,做好安全監管的工作。一要按照不同環節進行監管。在生產環節,實行行政許可、監督檢驗和監督檢查制度,嚴格準入條件和行政許可審批,對已經取得許可的企業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其持續符合生產經營條件,對特種設備的制造、安裝、改造及修理過程進行監督檢驗。在使用環節,實行使用登記、定期檢驗、監督檢查和事故調查制度,主要是強化風險防控,開展針對性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督促使用單位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人員培訓、做好設備日常維護保養、定期申請檢驗,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二要按照不同設備進行監管。
這里主要體現風險管理的理念,每類特種設備存在不同表現形式的潛在風險(如爆炸、倒塌、高空墜落等),不同特種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操作人員水平、設備類別、使用場所、管理規范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其發生事故或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也不同。每類設備其風險都不盡相同,我們必須根據不同的風險實施分類監管。
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體制的精髓在本質上就是基于風險的特種設備監管理念,與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在原理上、要求上都是一致的。
(4)重視宣傳推廣,重點監管安全風險。因為我國的一些企業和市民沒有形成特種設備安全運用的意識,尚未關注設備的安全管理。所以先實習一下應該關注特種設備的安全保護,制作一些宣傳片與安全知識的運用讀本,把宣傳視頻播放在人員比較密集的場所。通過微信和微博等進行知識點的推送,設定多樣化的模式拓展特種設備的推廣范圍,讓百姓的安全意識能夠增強。和教育單位共同聯合,在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納入特種設備的安全知識推廣項目,使得小學生可以更多的關注特種設備安全運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定專題講座,逐步強化企業主體意識的培育。
與此同時,進行安全隱患的排查,不涉及傳統隱患排查模式,通過安全風險評估的方法,研究設備內在安全風險,制定前瞻性的預防方案。執行技術檢查項目,委托第三方和聘請專家制定特種設備的檢查手冊,對特種設備的運用狀態和維?,F象進行整理。整體上研究企業設備管理的內在隱患,查處企業的違法行為。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尤其是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對現有的設備進行遠程監督,靈活地運用隱患預警制度,強化特種設備的隱患排查效率。
(5)分類別管理風險,區域方針科學指導。特種設備的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相關人員應該重視分類、別管理風險的工作開展,以安全管理評價、技術檢查和遠程監督的模式,研究內在隱患。通過大數據技術研究科學風險,對于企業的風險等級進行排查,圍繞具體的情況針對性調整。
對于不相同風險級別的企業,制定不相同的執法檢查方案,貫徹差異化和精準化的管理機制,尤其是對隱患進行建檔,落實閉環治理。和多個部門相關的安全隱患,體現網格化的主體作用,利用應急處理方案全面落實享用制度。針對區域方針的科學引導,對特種設備進行安全改造,發揮補貼方針的優勢,處理特種設備安全隱患。通過居民自愿申請的方式,挑選施工企業執行改造的項目,引進工程監督和費用審計的環節,完成去預防針的補貼操作。評估方針的落實情況,極大程度上激發居民的主動性,使得居民落實項目改造責任,處理居民小區的特種設備運用隱患,起到顯著的社會效果。
(6)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強智慧監管。信息化應用是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一個重要手段,運用好數據分析手段,是實現雙重預防機制信息化有效管理的最明顯特點。因此,應準確把握安全生產的特點和規律,堅持風險預控、關口前移,科學建設和有效運行雙重預防機制信息化平臺,推進事故預防工作的科學化、精準化,并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以實現其智能化管理。另外,制定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網絡結構圖,嚴格依托特種設備的行政執法政策與安全檢查方針,利用信息技術對重點設備的危險源進行排查。
增強和基層政府之間的信息溝通效率,搭建完整的安全預警監管模式,全方位利用信息技術呈現特種設備的管理隱患,不斷展現特種設備安全風險的信息化管理效率。
綜上,雙重預防控制的制度從本質上分析,與現有的安全監督管理是一樣的,都是需要從源頭做起,執行分過程的分類管理。即可以結合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加強對雙重預防相關標準的學習和貫徹落實。明確基于風險的監管工作,實現常態化排查,常態化排查主要的抓手是檢驗工作。同時與行業、其他相關部門的雙重預防工作相結合,不給企業增加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