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佳怡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程開甲小學 215200
“學、講、練”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常用的方式,也是數(shù)學教學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在這三個要素中,學是核心,講是形式,練是手段。三者相輔相成,學是前提,要講須先學,學了才能講,講的狀況可以反映學的效果,練是學以致用,是為了鞏固,為了提升。“學、講、練”的課堂旨在讓學生學進去,講出來,練扎實。本文結合“認識容量和升”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的“學、講、練”。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小學數(shù)學課堂是“以學為先”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籠罩在學的光芒下。先學后教,先學后練,學生自主先學是教學的第一步。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的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種多層次的活動,主要可以為三個層次。
獨立預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完全獨立自主預習,另一種是半獨立半自主的預習。所謂完全獨立預學是指教師將學習主題告知學生,不給學生任何提示與指導,不提供給學生任何輔助工具與資料,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所謂半獨立預學是指教師指導下的預習,教師給學生提供預習單等輔助性材料,給學生提供自學提綱,讓學生學有所依,該方式能夠提高預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筆者常常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組織學生預學。譬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時,筆者采取了前置性學習,課前給每個學生提供了一份預習單,請學生找一些標有“升”或“L”的容器帶來,讓學生帶著預習單上的幾個問題自讀課本。
小組問學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即將若干名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通過組內(nèi)合作的方式,討論交流,相互問學。小組問學是在獨立預學基礎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一種協(xié)同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問學,交流信息,溝通情感,交換意見,相互協(xié)作,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筆者把學生分成6 個學習小組,請小組長帶領組員,圍繞預習單進行交流,匯報各自對預習單中問題的理解,同時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同學討論,從而對容量意義和容量單位“升”有了初步理解。小組問學中,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幫助解決疑難問題。
班級是師生生命成長的林子,課堂是師生共同研學的地方,而不應是教師個人的舞臺,共同研學是學習的最高層次,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筆者在小組問學之后,組織學生共同研學。筆者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分飲料的情境,引導學生比較杯子、水壺的容量大小,在具體情境中體驗容量的含義,在操作中感知理解“升”。在此過程中,學生有對話,有爭議,但矛盾最終得以化解,意見得到統(tǒng)一。
如果說小組合作是小范圍內(nèi)的合作學習,那么,共同研學則是大范圍內(nèi)的合作學習。集體碰撞是共同研學的常態(tài),共同研學要求教師限時限量講授,給學生騰出更多交流碰撞的機會,讓學生各抒己見,助學生思維交鋒,共同討論研究,締結知識果實。
講不僅能傳遞信息,而且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其實是對學生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二是大膽講,要把聽進去的內(nèi)容講出來,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筆者在數(shù)學課堂中,解放學生的嘴,鼓勵他們講出來,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多維度的講說活動。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初的表達屬于獨白方式,因為最開始的學習是獨立預習,沒有同伴,但不代表不可以講話,可以自己講給自己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言自語。
自言自語是第一層次的講說活動,雖然沒有傾聽對象,但非常有必要,可以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可以讓學生認清自己。例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筆者讓學生采用講的方式預習,請他們把預習單中的問題答案講出來,而不是寫出來,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交談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交談是至少兩人之間的活動,交談是同伴之間的互相言說,既是講說者,又是傾聽者。交談是一種互動性表達,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征求同伴的意見。同伴互講可以增加學生成功感,增強學生自信心,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筆者在數(shù)學教學中,經(jīng)常開展同伴互講。在學生獨立預學后,筆者會組織小組交流,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預習情況,說給組內(nèi)成員聽,把自學中的收獲和疑惑說出來,或者與同伴分享成功,或者向同伴請求幫助。譬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第二階段的小組問學就屬于同伴互講,旨在達到互助互學、取長補短的作用。
思維是數(shù)學的靈魂,訓練思維是數(shù)學教學的中心。批判辯論是一種高層次的講說,是思想的碰撞,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口才,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在“學講”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講,勇敢講,不僅講出自己的想法,還要評價他人的觀點;不能停留于描述性地講,更要批判性地講;在講的過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想,融入獨特的觀點,要敢于質(zhì)疑辯駁,勇于和他人爭論。筆者在數(shù)學課堂中,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在辯論中批判質(zhì)疑。例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在“感知1 升有多少”時,筆者組織學生通過量杯、正方體容器認識了1 升后,提問:“1 升水可以裝幾杯?”該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爭議,他們認為別人的估算不對,提出自己估算的結果和理由,激烈的辯論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了“1 升”。
數(shù)學練習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根據(jù)習題的難易程度分基礎題與拓展題,根據(jù)習題的形式分常規(guī)題與變式題,根據(jù)練習的內(nèi)容分知識題與能力題等。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多元練習,在豐富多樣的練習中豐潤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筆者在數(shù)學教學中,常常開展讀、寫、做三個形式的練習。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閱讀能力顯得越發(fā)重要,無論是小學畢業(yè)考試,還是中考、高考,試卷的閱讀量越來越大,學生的閱讀速度與分析理解能力如果跟不上,必定是無法適應和完成考試任務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至關重要。閱讀能力訓練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以及訓練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領悟。閱讀練習還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閱讀,教給他們科學的閱讀方法,更要注重閱讀訓練,尤其在鞏固練習中,多設計一些閱讀類作業(yè),增加題目中的文字信息,引導學生科學閱讀并用心領悟,豐富學生閱讀經(jīng)歷,提高學生閱讀速度與領悟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筆者在教學認識容量單位“升”時,給學生出示了一段“你知道嗎”閱讀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升”的歷史。
吳晗說過:“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chuàng)造。”在數(shù)學知識的鞏固中,除了通過閱讀方式進行練習之外,書寫也是一種常用的練習形式。有些教師喜歡布置學生反復抄寫數(shù)學概念、公式等知識,采取的都是默寫、填空之類的知識性練習,并且要求學生一字不差地寫出答案。
在數(shù)學練習中,筆者反對“死記硬背”式、重復機械的抄寫,這種練習既增加學生負擔,又不具實際效果。在書寫類練習中,筆者從不布置學生機械抄寫,而是設計一些應用類型的題目。例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一課中,筆者在鞏固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形式多變的練習,如“填一填”“比一比”“連一連”“算一算”等類型的習題。筆者把知識融入生活情境,用以解決生活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作業(yè)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知識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取,在數(shù)學學習中,除了靠讀、寫、算這些方式去歷練,還可以有一種學生非常喜歡的方式,那就是操作實踐,讓學生動手做,如做實驗、做學具、做手工等。操作不僅能夠有效調(diào)動學生作業(yè)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練習的效果,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譬如,在教學“認識容量和升”中,筆者設計了多次操作性練習,如在比較兩個水壺容量大小時,讓學生先猜一猜再操作驗證。為了增強學生對“1升”的感知,筆者設計了“1 升水能倒幾杯”的問題,讓學生先估一估,再倒一倒。在課堂結束時,筆者還布置學生動手做一個1 升的容器。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wǎng)。”只有親自編織漁網(wǎng),親手撒出漁網(wǎng),你才能有機會捕捉到“知識”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