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森林面積34.60 億畝,森林蓄積量194.93 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13.14 億畝、居世界第一位;草地面積39.68 億畝、居世界第二位;濕地面積8.50億畝左右;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 個國家之一,高等植物種數、脊椎動物種數分別占世界的10% 和13.7%;我國林草總碳儲量達到114.43 億噸,居世界前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果已成為這十年林草工作的最大亮點……”
在9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我們看到了十年來我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持續提升,有力促進了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
萬物生長,生生不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國際社會共識,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比如我國云南省,是全球生物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地區之一。十年來,云南全省已建設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62 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 萬平方公里。通過珍稀瀕危、極小種群和特有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工程,一大批瀕臨滅絕的物種重獲新生。其中包括巧家五針松、華蓋木、云南梧桐等珍稀植物。此外,云南還建設了全國唯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為輔的保護體系日趨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0%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云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正是中國健全保護體系、創新保護思路、科學合理利用綠色資源的縮影。“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從南方到北方,從內陸到海濱,越來越多的珍禽猛獸和奇花異草開始回歸,展現出自然之妙與生態之美。這幅美麗畫卷的背后,凝結的不光是無數中國的植物科研人員、科普工作者、民間植物愛好者躬行于山野之間,探尋、保護珍稀物種的心血,更有他們從身邊的點滴做起,讓城市的郊野成為一道道重要生態屏障的智慧結晶。本期,就讓我們走進美麗中國的綠水青山,尋覓他們的身影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