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張勝高 周瑞紅 譚秋波 郭寧 閆瑞峰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臨床常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嚴重威脅病人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鈣離子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斷劑等常規抗心絞痛藥物治療,其中低分子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抗血栓作用,能間接抑制血小板活化[2]。替格瑞洛屬于新型P2Y12受體拮抗劑,能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受體,抑制血栓形成,且口服后無需經肝臟激活,起效迅速,藥理作用穩定,但過度抑制血小板功能有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3]。本研究選取我院≥80歲UAP病人86例,旨在探討不同劑量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鈉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高齡UAP病人86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小劑量組和大劑量組,每組43例。小劑量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81~92歲,平均(86.24±3.12)歲;病程2~9年,平均(5.62±1.43)年;合并癥:高血壓12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癥5例。大劑量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81~95歲,平均(87.15±3.20)歲;病程1~9年,平均(5.81±1.53)年;合并癥:高血壓13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4例。2組姓名、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批第006號)。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均符合《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UAP診斷標準[4];年齡≥80歲;依從性較好,能按時按量正常服藥。(2)排除標準: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其他心臟疾病;已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治療;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過敏性體質;入組前6個月有心肌梗死史;合并肝、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功能異常;伴有惡性腫瘤或重癥感染;近1個月接受過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藥物治療;合并精神系統疾病、癡呆等無法配合臨床研究。
1.3 治療方法 2組均實施低鹽、低脂飲食及常規基礎治療,合并高血糖、高血壓病人給予針對性降糖降壓治療,并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斷劑。(1)大劑量組采用大劑量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鈉,低分子肝素(ALFASIGMA S.p.A.,國藥準字HJ20140281),皮下注射,劑量5000 U,12 h/次,連續治療7 d;替格瑞洛(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320,規格:90 mg/片)口服,90 mg/次,2次/d,連續治療6個月。(2)小劑量組采用小劑量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鈉治療,低分子肝素用法用量同大劑量組,替格瑞洛口服,45 mg/次,2次/d,連續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 治療4周后評價2組臨床療效及心功能、炎癥因子、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記錄治療6個月期間2組心臟不良事件及出血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1)臨床療效:心絞痛不再發作或基本消失,靜息時心電圖正常為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80%,心電圖ST段回升>1.0 mm但未達正常,T波倒置變淺>50%為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T波倒置加深≥50%為無效[4]。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LVEF。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測。(3)炎癥因子指標:包括hs-CRP、IL-6。治療前、治療4周后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得到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hs-CRP,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上轉發光法測定IL-6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熱景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4)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包括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清采集方法同上,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ET-1、NO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5)心臟不良事件:統計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靶血管重建發生情況。(6)出血不良事件:統計牙齦出血、皮下出血、流鼻血、咳血發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 大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5.35%,小劑量組總有效率為90.70%,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17,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n=43)
2.2 心功能指標 治療前后2組間LVEDD、LVEF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LVEDD低于治療前,LVEF大于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2.3 炎癥因子指標 治療前2組hs-CRP、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hs-CRP、IL-6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大劑量組低于小劑量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4 血管內皮功能指標 治療前2組ET-1、N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ET-1水平低于治療前,NO水平高于治療前,且大劑量組ET-1低于小劑量組,NO水平高于小劑量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2.5 心臟不良事件 大劑量組發生心肌梗死3例、心源性死亡1例、心力衰竭2例、靶血管重建1例,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6.28%,小劑量組發生心肌梗死1例,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33%,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62,P<0.05)。
2.6 出血不良事件 大劑量組發生牙齦出血3例、皮下出血2例、流鼻血2例、咳血1例,出血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8.60%,小劑量組發生牙齦出血1例、流鼻血1例,出血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65%,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0.05)。
UAP是由于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所引起的血小板黏附與激活,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壞死,引發心絞痛,嚴重威脅病人生命安全[5]。臨床應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狀態為主要治療原則。
低分子肝素鈉屬于凝血酶抑制劑,能與抗凝血酶Ⅲ結合,通過改變其結構增加對Xa因子的抑制能力,抗凝效果較好[6];且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纖溶酶,增強纖維蛋白溶解能力,長效解除冠狀動脈阻塞,改善心肌缺血狀態[7]。但單一應用治療效果無法達到臨床預期,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替格瑞洛是新型抗血小板藥物,能強效快速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導的血小板聚集,恢復血流灌注,具有心肌保護與修復作用,能促進心功能恢復[8]。謝冰清等[9]學者指出,45 mg的小劑量替格瑞洛對老年UAP病人療效明確,與90 mg大劑量組相比,安全性更高;而王棟等[10]研究結果表明,60 mg與90 mg的替格瑞洛治療UAP短期療效與安全性均相當。基于此,本研究對替格瑞洛不同劑量(45 mg與90 mg)治療UAP進行分析,結果顯示2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LVEDD低于治療前,LVEF大于治療前(P<0.05),表明不同劑量替格瑞洛治療高齡UAP療效均較好,小劑量也能改善心功能。
炎癥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破裂的重要機制,而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則會促進并加重UAP病人的病情[11]。其中hs-CRP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IL-6能通過促進炎癥因子活動,增加氧自由基,導致斑塊不穩定,在UAP發生發展過程中二者水平均提高[12];而ET-1能促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與收縮,NO能舒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與血管平滑肌收縮[13];UAP病人ET-1水平升高,而NO水平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2組hs-CRP、IL-6、ET-1水平低于治療前,NO水平高于治療前,且大劑量組hs-CRP、IL-6、ET-1低于小劑量組,NO水平高于小劑量組(P<0.05)。無論何種劑量的替格瑞洛均能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內皮細胞功能,但大劑量改善效果更顯著。Moulias等[14]研究結果也表明,替格瑞洛對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分析其原因為:替格瑞洛能提高血漿內源性腺苷濃度,從而減少心肌缺血與再灌注損傷,保護心臟微血管功能,同時腺苷的升高能干擾炎癥介質的產生,從而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而大劑量替格瑞洛產生的內源性腺苷更多,對炎癥因子的抑制作用更強,呈劑量依賴性,因此大劑量替格瑞洛的抗炎作用優于小劑量。另外,替格瑞洛與血小板P2Y12受體屬于可逆性結合,停藥后血小板功能可恢復。但大劑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較強,可能會引起藥物抵抗現象,不利于預后的改善。本研究對隨訪6個月內的心臟不良事件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大劑量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16.28%)、出血不良事件發生率(18.60%)均高于小劑量組(2.33%、4.65%)(P<0.05),表明大劑量替格瑞洛的安全性確實難以控制。
綜上所述,不同劑量替格瑞洛聯合低分子肝素鈉治療UAP均具有顯著療效并改善心功能,大劑量替格瑞洛抑制炎癥因子釋放,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更強,但小劑量替格瑞洛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