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深圳貝特瑞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106)
近年來,人造石墨因其高壓實密度、大倍率及長循環(huán)性能好,在市場終端的數碼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需求持續(xù)上升。然而,人造石墨在鋰離子電池生產過程中存在漿料易沉降、涂布劃痕、鼓邊等加工性能問題,使得部分人造石墨在配料涂布工序被判“死刑”。因此,本文將從人造石墨的物化指標、不同配料工藝兩方面進行研究,探究其主要影響因素,找到可以解決人造石墨加工性能問題的方法,為人造石墨材料生產、鋰電池制造和基礎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本實驗采用物化指標有一定差異的五款人造石墨,其中AG-1ZX、AG-1 和AG-2JX/AG-2GY 為兩組不同制造工藝人造石墨材料對比樣,AG-3 為粒度分布較寬的人造石墨材料。同時采用2 種配料工藝:濕法和干法。所用人造石墨為BTR公司生產,負極配方為人造石墨、導電碳黑、CMC(常熟威怡2800)和SBR(TRD-105A)質量比為96.0∶1.0∶1.3∶1.7。
實驗設備:豪杰特攪拌機PXFZH-02L,邵陽達力輥壓機-DYG-704B,嘉拓實驗用小型涂布機KCM350-9,歐美克激光粒度分析儀,美國康塔振實密度儀DAT-6-220,美國麥克振實密度儀GeoPyc1365,日本ASAHI SOUKENS-500吸油值測試儀。
表征儀器:哈克MARS 40 流變儀;掃描電鏡為日立S-4800;上海尼潤智能粘度計;NDJ-5S 天津東文亞細度刮板儀QXD;固含量測試儀為上海菁海DSH-16。
濕法和干法配料工藝流程圖如圖1 和2 所示。

圖1 濕法配料工藝流程圖
從表1 可看出,五款材料的粒度分布D50很接近,AG-1ZX和AG-3 材料的Dmin~Dmax范圍較大,AG-2GY 材料的振實密度Tap最小,吸油值最大,其它四款材料的振實密度都接近1.0 g/cm3,吸油值在60 mL/100 g 以內;另外,一般情況下石墨類材料只測試康塔振實密度,在此次實驗中增加了麥克振實密度,這兩種測試方法的區(qū)別是康塔振實密度是通過粉末自身的重力振動,麥克振實密度是增加一外力施加到粉末上。因此,通常麥克振實密度會大于康塔振實密度,振實密度比較小的人造石墨這一規(guī)律會更加明顯。比表面積與振實密度并無明顯相關性,麥克振實密度越大吸油值越小。

圖2 干法配料工藝流程圖

表1 五款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物化指標
據文獻[1-2]報道,非球形顆粒懸浮液的流變性能取決于顆粒的取向。由于旋轉和方向取決于粒子的形狀,粒子的運動和流變性將緊密耦合。粘度為改變粒子運動所用的力和時間的乘積,因此,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顆粒的形狀和縱橫比。另外,文獻中還提到板狀形貌的顆粒與CMC 結合產生的位阻斥力較弱[3-4]容易受到攪拌過程剪切力的破壞,出現顆粒疊加團聚,導致漿料懸浮液發(fā)生沉降。因此,我們對這五款材料的形貌進行觀察,如圖3 所示。

圖3 五款人造石墨負極SEM
從圖3 可以看出,AG-1ZX 材料整形[5-6]后顆粒大小更均勻,表面更光滑。AG-2GY 材料經過輥壓工藝后顆粒變得扁平,棱角突出。而AG-2JX 材料經過機械研磨工藝[7]后顆粒相對較平滑。AG-3 材料為大小顆粒混搭,扁平顆粒較多。
從表2 得知,濕法配料工藝得到的漿料固含量低,過篩時間50 s 以上;AG-2GY 漿料沉降,此材料的振實密度最低,顆粒形貌呈扁平狀。AG-3 材料過篩時間最長。

表2 濕法配料工藝漿料物化測試數據信息表
從表3 可知,干法配料工藝得到的漿料固含量高(50%以上),過篩時間較短(約30 s);AG-2GY 和AG-3 漿料沉降,AG-2JX 漿料過篩時間長,有輕微沉降,涂布有劃線。
綜合表2 和表3 得出:
(1)AG-2GY、AG-3 漿料嚴重沉降,AG-2JX 漿料有輕微沉降,這三款材料的康塔振實密度都在1.0 g/cm3以內,說明康塔振實密度越小,制得的漿料越易沉降。AG-2GY 材料不管是干法還是濕法配料工藝制得漿料均沉降,其物性指標除振實密度小,吸油值大外,其它物性指標與其它四款材料都接近,說明振實密度小,吸油值過大的材料制得的漿料易沉降[8-9]。
(2)AG-1ZX 材料在干法工藝中未出現沉降且過篩性能較好,整形后粒度分布更寬,比表面積、吸油值更大,但制得的漿料更易過篩,說明AG-1ZX 材料整形去除棱角后更有利于漿料過篩。
(3)干法配料工藝制得的漿料更容易沉降,但未沉降的漿料細度更小,150 目過篩時間更短。說明干法配料工藝有利于顆粒的分散,但同時也會破壞結合力較弱的漿料的分散網絡;而濕法配料工藝得到漿料的分散網絡更穩(wěn)定,制得的漿料不易沉降。如AG-3 材料,粒徑分布寬,顆粒形貌更不規(guī)則,采用干法配料工藝制得的漿料沉降,而采用濕法配料工藝制得的漿料可以過篩。AG-2JX 材料也是如此。
一般情況下,過篩時間越長,漿料越易沉降。
將AG-1/AG-1ZX 對比材料采用干法配料工藝配料,第一步加同樣的水[固含量(質量分數)為65%]攪拌15 min 觀察漿料的干濕狀態(tài),如圖4 所示。

圖4 人造石墨負極干法第一步加水后漿料狀態(tài)
由圖4 可知,麥克振實密度越大,吸油值和比表面積越小,對應干法工藝第一步得到的漿料越干。因此,麥克振實密度和吸油值與漿料的干濕狀態(tài)、分散程度及粘度有較大關系。人造石墨材料生產過程中注意控制此指標,提供一致性較好的材料給客戶。
為進一步考察漿料的穩(wěn)定性,配料工步結束后,將制得的漿料過篩測試其流變性能[3-4],靜置24 h 再次測試,結果如圖5 所示。


圖5 五款人造石墨負極漿料流變曲線
一般來說,一條正常的連續(xù)模式曲線(粘度-剪切速率曲線)需要具備如下特點[3-4]:
(1)若在低剪切速率范圍內,曲線出現“峰值點”,則該峰值點的粘度值比初始粘度值(第一個采樣點的粘度值)超出的部分應小于400 mPa·s;(2)在整個剪切速率變化的范圍內,漿料的粘度應處于正常范圍(負極:2 000~6 000 mPa·s,正極:6 000~10 000 mPa·s);(3)曲線平滑,無異常波動現象;(4)曲線在低剪切速率下斜率較大,而在高剪切速率下則有明顯的粘度穩(wěn)定平臺。在此理論基礎上對圖5 進行解析。
圖5(a)~(d)顯示,AG-1ZX 材料在濕法和干法配料工藝制得的漿料靜置前后流變曲線重合性好,且未出現峰值,說明此AG-1ZX 漿料比AG-1 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圖5(e)~(f)顯示,AG-2JX 材料在濕法配料工藝中,漿料靜置前后流變曲線重合性較好,說明漿料穩(wěn)定;此材料在干法配料工藝中,漿料靜置前流變曲線不平滑,靜置后變得平滑,說明此漿料在配料過程出現異常,漿料未分散好。圖5(g)顯示,AG-3 材料在濕法配料工藝中,漿料流變曲線在高剪切力下粘度迅速下降,并達到一個穩(wěn)定平臺,說明漿料穩(wěn)定,但其在干法配料工藝中漿料起始粘度較低,剪切速率從0.7~3.7 s-1內,粘度由1 569 mPa·s 上升到2 269 mPa·s,超出400 mPa·s,說明漿料上層變稀,顆粒下沉,流變性能差。綜上所述,粒度分布較寬、比表面積較大、振實密度較小、形貌不規(guī)則的材料更適合濕法配料工藝;振實密度較大、形貌較規(guī)則的材料可以采用干法配料工藝。圖5(c)~(f)的流變曲線也都出現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但與圖5(g)不同的是,此系列漿料的起始粘度較高,顆粒未持續(xù)沉降,此類漿料在持續(xù)攪拌情況下可以正常涂布。
將實驗漿料進行涂布輥壓(AG-2GY-濕法、AG-2GY-干法、AG-3-干法三款材料嚴重沉降未涂布),輥壓后極片外觀如圖6 所示。

圖6 四款人造石墨負極片輥壓后外觀
圖6 顯示,AG-2JX 漿料粘度高,過篩時間長,流變曲線有明顯異常,輥壓后極片有劃線,說明顆粒沉降團聚,其它極片外觀均正常。
將涂布后極片按照長×寬=300 mm×57 mm 的尺寸進行裁切,稱重計算極片面密度M1,采用邵陽達力實驗用輥壓機進行多次輥壓,當極片邊緣發(fā)亮終止輥壓,測試極片厚度H1。通過公式:極片最大壓實密度=極片面密度M1/(極片厚度H1-集流體厚度),計算極片最大壓實密度。
實驗測試結果:四款對比樣品(AG-1、AG-1ZX、AG-2JX、AG-2GY)在濕法配料工藝中的測試結果依次為1.63、1.60 和1.66 g/cm3以及無數據(漿料沉降,未測試);而在干法配料工藝中的測試結果依次為1.67、1.61 和1.74 g/cm3以及無數據(漿料沉降,未測試)。總結得知,干法配料工藝制得極片的最大壓實密度均大于濕法,AG-2JX-干法材料的最大壓實密度最大,但其振實密度并不是四款材料中最大的;說明當材料間的振實密度相差不大時,由于系統(tǒng)誤差,導致測試數據無法反應出與極片的最大壓實密度的相關性。
將涂布后極片按照長×寬=300 mm×57 mm 的尺寸進行裁切,稱重取面密度合格極片采用邵陽達力實驗用輥壓機進行輥壓,壓實密度1.6 g/cm3。極片輥壓后測試其厚度H1,然后將極片放置真空箱中常溫保存48 h后再次測試極片厚度H2,通過公式:反彈率=(H2-H1)/(H1-集流體厚度)計算極片48 h反彈率。
實驗測試結果:四款對比樣品(AG-2JX、AG-2GY、AG-1、AG-1ZX)在濕法配料工藝中48 h 的反彈率依次為8.3%、無數據(漿料沉降,未測試)、4.6%、6.1%;在干法配料工藝中48 h 的反彈率依次為6.5%、無數據(漿料沉降,未測試)、3.7%、5.8%。由此得知,AG-1 材料的麥克振實密度最大,其反彈最小;AG-2JX 材料的麥克振實密度最小,其反彈最大,說明麥克振實密度與極片反彈呈反比;干法配料工藝的反彈性能均小于濕法,說明干法配料工藝更均勻,顆粒之間的接觸更緊密。
本實驗嘗試研究了2 種配料方法(濕法、干法)和不同物化指標人造石墨對漿料沉降性能、極片加工性能的影響,通過相關實驗得出如下結論:
(1)一般情況下,吸油值越大,粒度分布越廣,比表面積越大,振實密度越小,漿料的流變性能變差,易沉降;同時,麥克振實密度、吸油值和比表面積與干法工藝第一步制得漿料的干濕狀態(tài)強相關。再之,麥克振實密度與極片加工性能的相關性更大,麥克振實密度越大其最大壓實密度越大,極片反彈越小。
(2)顆粒形貌越平滑,漿料的流變性能越好。如AG-1ZX材料整形后,形貌更平滑,比表面積由1.212 m2/g 增大至2.18 m2/g,吸油值由48.9 mL/100 g 增加至54.2 mL/100 g,但其漿料的流變性能卻更好,說明顆粒形貌對漿料的流變影響更大。
(3)人造石墨顆粒表面不光滑,呈板狀,有棱角顆粒材料流變性能較差。如AG-2GY 材料在干法及濕法配料工藝中均沉降,這類材料與CMC 的結合力較弱,形成的空間位阻小,且顆粒與顆粒由于重力作用趨向疊加聚積,形成的懸浮液更容易沉降。
(4)濕法配料工藝能形成更穩(wěn)定的分散網絡,適合更多類型的人造石墨;干法配料工藝更適合形貌較規(guī)則的人造石墨,制得的漿料更穩(wěn)定。
(5)上述結論也適用于鋰離子電池用其它正負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