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激烈爭論和徹夜談判后,當地時間11月2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達成全面氣候協議,批準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這被稱作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性勝利”,意味著發達國家需為氣候變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埋單”。
“當COP27主席舒凱里(埃及外長)敲定協議的小木槌落下,疲憊不堪的外交官們在會議大廳里鼓起掌來。”《華盛頓郵報》20日這樣描述協議通過的一幕。英國《衛報》則對幕后磋商作出更詳細報道:原定于18日晚結束的COP27會議延長超過36個小時,在很多階段,協議看起來都無法達成。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出現明顯分歧和尖銳言辭,特別是在最后幾個小時,各國不斷就某個用詞爭論不休。經過徹夜談判,最終在紅海破曉之際,各方就東道主埃及起草的一份協議達成共識。CNN說,這是一次重大突破和逆轉,標志著美國和歐盟等長期反對者首次同意建立該基金,這些富裕工業化國家產生的不成比例的污染加劇了氣候災難。
與會的肯尼亞代表團成員瓦奇拉告訴記者,會上的爭論非常激烈,一度導致談判暫停。最后,富國在強大的壓力下才勉強同意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他說:“這是一次勝利,但來之不易。”CNN援引氣候專家的話稱,這一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發展中國家保持了團結,發揮了比過去幾年更大的影響力。
這個勝利令發展中國家歡呼。非洲國家集團氣候談判小組首席談判代表卡洛加稱之為“獨一無二的時刻”。他說:“30年的耐心等待……這是全球公民的勝利。”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長謝里·拉赫曼的發言獲得掌聲,她表示:“這不是接受慈善,這是對我們的未來和氣候正義投資的首付。”
盡管發達國家終于同意幫助較貧窮國家,但仍藏著不少心機。《華爾街日報》援引參與談判代表的消息說,該基金的援助目標是最脆弱的較貧窮國家,這是富裕國家的一個重要要求,它們不希望資金流向中國和其他被視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收入國家”。
而對于出錢的具體問題,《華爾街日報》稱,美國一直以來都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預計將帶頭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但任何資金都需要得到美國國會批準,這一努力很可能遭到共和黨反對。《紐約時報》提到,發達國家10年前承諾在2020年之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資金以應對氣候變化,卻沒有兌現。
(摘自《環球時報》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