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傳承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學生,你喜歡閱讀嗎?你覺得閱讀給自己帶來了什么?閱讀和審美又有怎樣的聯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概念闡釋
“全民閱讀”活動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新聞出版署貫徹落實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全民閱讀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引導人民群眾提升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多方觀點
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我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部署,對于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讀書是一種靜穆的偉大。對個人而言,全民閱讀就是要讓“以讀書為榮”成為我們的價值觀念,讓“以讀書為樂”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讓“以讀書為用”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只有形成這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進步階梯,人的一生才能收獲精神上的充實、幸福與美滿。
——北京大學教授王京生
讀書里有美學、有詩意、有想象、有哲思,能帶給我們求知之樂、審美之樂、心靈之樂、表達之樂,且讀書之樂遠不止于此。
——崔靖老師
讀編論壇
小編唯真:同學們,閱讀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閱讀。那么小編姐姐想問問大家,你們平時閱讀的內容都有哪些呢?
周姿含:我喜歡讀散文和詩歌,我覺得優美的文字可以帶給人極大的享受。
孫婉婷:我讀的最多的是短篇小說,比如莫泊桑的《項鏈》《羊脂球》,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葉子》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情節引人入勝,既反映了社會現實,又飽含深刻的哲理。而且文章篇幅短,讀起來也比較輕松。
王子怡:我媽媽會要求我讀一些名著,中國的“四大名著”我最近剛剛讀完,雖然有些地方不太懂,但覺得很有成就感。
楊詩涵:對,學校也有要求,“初中生必讀書目”上的書籍都很經典。
魯羲川:我喜歡讀一些歷史、科學、旅游方面的書籍,能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主要是我個人比較感興趣。
武宇豪:我訂閱了一些雜志報刊,《作文周刊》我從小學訂到了初中,不僅閱讀,還在上面發表過作品呢。
小編唯真:大家的閱讀面都很廣啊!古今中外、不同文體、不同類型、不同方向,真好!那通過閱讀,你們覺得自己有了哪些方面的提高呢?
楊詩涵:我現在做閱讀理解的題目時都很輕松,特別是一些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的題,好像一下子就能捕捉到關鍵信息。
武宇豪:我的文筆變好了很多,完全不發愁寫作,簡直是“下筆如有神”。
小編唯真:沒錯,大量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分析、思考和寫作的能力。
鄭魏依:我認為通過閱讀能增強記憶力。
劉璐瑗:通過大量閱讀,我的語感更好了。
黃鑫玥:通過閱讀,還可以更好地掌握默讀和速讀的技巧。
小編唯真:也就是說,閱讀對大家的學習產生了直接的、積極的影響。
張藝馨:還有一點,我發現通過閱讀一些優秀作品,我能有所收獲。比如我開始學著辯證地看待問題,并且能更好地分辨善惡美丑、是非對錯。
尹舟:我同意,而且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也不像以前那樣隨便了。以前喜歡看漫畫書、網絡小說,但現在會希望讀到更有營養的內容,而不是看了之后感到開心,實則并沒有什么收獲。
小編唯真:兩位同學都提到了一個很好的點,也就是“閱讀審美”。文學之于審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審美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我們在閱讀中可以發現美、感知美、體驗美、享受美,從而能更好地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
王梓軒:但有的時候我會發愁閱讀,比如有些作品讀不懂,或者老師要求在讀書時做筆記,讀完還要寫讀后感,每到這種時候,我就會產生抵觸心理。
小編唯真:相信很多同學都有這個困擾。小編姐姐覺得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快樂閱讀”,不帶任何功利目的來閱讀,心情才會輕松愉悅,眼光才會在書本的細枝末節中閑庭信步,才會發現文字的美、故事的美、人物的美、思想的美。
高蕊:我還有一個疑問,有些較小眾的文學作品里也會有不錯的內容,我們也能從中學到東西,但它們總被草率地歸于“閑書”的范疇,以至于我在看這些書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是不是這類書完全不該看呢?
李思陽:對啊,我很喜歡畫畫,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漫畫家,可我一看漫畫書就會被老師、家長批評,所以我開始懷疑自己該不該堅持這個夢想。
小編唯真:首先,我并不認同“非名著即為閑書”這一觀點,文學的星空之所以如此璀璨,正是因為它的寬廣和包容,文字能容納世間的一切,文字本身并沒有高下之分。有時候我會鼓勵一些不愛閱讀的同學先從興趣入手,歷史、科幻、人文……書里什么都有,只要沉下心來,有興趣就去讀,說不定某一本書就是你通向夢想彼岸的擺渡船呢!其次,希望大家理解老師、家長對你們“擇書觀”的嚴格審視。初中階段正是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樹立“三觀”及自我人格的關鍵時期,更是為學業奠定良好基礎的重要時期,可大家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到能將自己讀的東西進行準確篩選,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家更看重書籍的趣味性而非其美學特性。因此,那些被歷史和人們一起選擇的“精品”,也就是名著,會更適合、更方便大家去接觸。最后,我認為“需要”和“熱愛”并不沖突。廣泛的閱讀可以促進思辨力的提升,只要大家合理安排好時間,熱情接納“需要的”,理性看待“熱愛的”,并能夠判斷什么是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那么涉獵廣泛一些又何嘗不可呢?
話題總結
讀書可治愚,益智;長見識,廣思路;學技能,增本事;豐富思想,陶冶情操。一人讀書一人受益,全民讀書全民受益,一言以蔽之:開卷有益。對個人來說,讀書能提高素質,改變命運;于民族而言,讀書可傳承文明,播撒科學。閱讀貴在堅持,久久為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很難有所收獲。閱讀,要方式多樣、與時俱進:既可以是紙質書閱讀,也可以是電子書閱讀;既可以在電腦網絡上讀書,也可以在手機微信上閱讀;既可以是用大塊時間專心研讀,也可以是用邊角料時間隨意瀏覽。
全民都開始閱讀吧!讓閱讀蔚然成風,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閱讀為民族復興、繁榮注入更多活力!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