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 宇
2022 年第10 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對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精準把脈和科學研判,是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學指南。對于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戰略性和指導性意義。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并提出了三方面要求。
一是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就業優先需要在政策上提質加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通過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不斷壯大實體經濟和加大人力資本投入三個方面不斷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切實防范規模性失業風險。
二是要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重點,“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再分配是關鍵,“要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提高精準性”。三次分配是補充,“要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但不能搞道德綁架式‘逼捐’”。
三是要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基于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高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和福利的標準不能過高,不能超過經濟的承受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偉大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然會有各種形態的資本。從資本的形成背景與作用方式看,資本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資本是客觀存在的生產要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資本是逐利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約束,任由資本無底線逐利,就會給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危害。為正確且有效地引導資本健康規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三條具體路徑。
一是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亮紅燈,明確規則底線;開綠燈,有效激發資本活力。通過事先規則設定,重點劃分出哪些領域是禁止資本進入的,哪些領域是鼓勵資本大展拳腳的,明確“不可為”領域、“不可為”行動,更好積極引導資本進入“應作為”領域,釋放市場活力,充分發揮資本的有效作用。
二是要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遏制資本無序擴張,不是不要資本,而是要讓資本有序發展、持續發展。既要通過完善反壟斷、數據信息保護、加強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法律制度,加強對資本擴張的引導和管控,又要同步建立責任機制和制度體系,統籌過程與結果,共同促進各類資本規范健康發展。
三是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要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堅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雙翼共振”,使各類資本互利互促,有序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維護以競爭為核心的基本運行機制,保護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本色。
農產品、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是整個經濟最為基礎的部分,我國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尚處于持續上升期,而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初級產品供給面臨多重約束,疫情導致的“斷鏈”進一步增加初級產品供應風險。必須牢牢抓住保障初級產品供給這條經濟發展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要立足自力更生,加強戰略謀劃,及早作出調整,確保供給安全。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問題意識,從四個方面作出戰略部署。
一是堅持節約優先。我國是人口大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能源資源約束問題還比較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節約優先,在生產領域,要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是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要加大勘查力度,提高資源開發保護水平;明確重要能源資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加強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建設;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三是優化海外資源保障能力。要以互利共贏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有效防范對外投資風險的前提下加強同有關國家的能源資源合作,擴大海外優質資源權益。
四是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關乎國運民生。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農產品供給安全問題,明確要求“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提高油料、大豆產能和自給率”。
風險挑戰,是經濟社會運行過程中的客觀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但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不斷,尤其是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風險易發高發的時期,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能回避。習近平總書記從穩定大局和著眼全局的高度提出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新的明確要求。
一是要注重查找各類金融風險隱患點。金融風險是重大風險的主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國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隱患很多。”影子銀行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雖然得到了有效處置,但是新的風險仍在發生。房地產企業和金融機構相互滲透;非法集資、違規加杠桿、違法違規套利等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的行為亂象不止;傳統金融風險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新型金融風險相互交叉;金融腐敗與金融風險相互交織等。必須積極穩妥防范處置突出風險點,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確保金融體系安全高效穩健運行。
二是要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抓好風險處置工作”。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壓實地方、金融監管、行業主管等各方責任,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要強化能力建設,加強金融監管干部隊伍建設。要研究制定化解風險的支持政策,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三是對一些房地產企業的風險要格外重視。“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地要切實擔起責任、強化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我國力爭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形成積極落實“雙碳”目標的良好氛圍,但依然存在很多認識誤區,出現了一些不尊重經濟規律、盲目行動的異化現象。有的地方搞“碳沖鋒”,有的搞“一刀切”、運動式“減碳”,甚至出現“拉閘限電”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這些都不符合黨中央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從認識層面和實踐角度作出了打好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的全面部署。
一是從認識層面出發,要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正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要堅定不移,但不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
二是從實踐角度出發,要統籌協調、明確路徑、綜合施策。要立足國情,把“雙碳”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科學考核,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深入推進能源革命,促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改革;加強國際合作,加快建設能源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