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恩杰
(青島東勝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034)
小學生參與種植實踐,可以使其學會利用詢問、采訪、查閱書籍報刊、實地考察、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認識蔬菜,同時,在學生觀察和種植蔬菜的過程中,還可以掌握種植方法,進行科學小論文的書寫,使學生對勞動的艱辛具有更為深刻的體驗,對其進行動手能力的科學培養,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與合作,探究主動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社區服務或家庭種植中應用掌握的技術,強化學生奉獻意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學生勞動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對其進行高尚情操的科學開展。
種植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小學教師在具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需要進行良好活動情境的合理營造,使學生對活動具有更高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具體選擇活動內容時,需要和學生生活有效結合,使學生在活動中產生更高的親切感,進而對其探究欲望和活動興趣進行有效激發。
種植活動和學生現實生活具有密切聯系,可以使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體驗。例如,學生在播種時,可能會提出種子是如何生長的。相關問題的提出,可以使學生對探究產生更高興趣,所以,種植項目的科學開展,可以對學生探究興趣進行有效培養,使其具有更大的探究欲望。種植體驗可以對學生探究力進行有效培養,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時,需要引導學生親身實踐,此時,種植項目的有效開展,可以使學生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確保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活動項目,進行自主實踐和深入探究。[1]例如,教師可以合理應用學校的園圃,并鼓勵學生基于個人興趣選擇植物品種,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播種、施肥、澆水,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種植。在學生具體參與種植時,如果出現不懂的問題,需要向教師及時請教,此時,教師需要耐心回答學生的各項問題,強化教育引導。通過多次嘗試,可以豐富學生的種植經驗。
種植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使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內在聯系產生更為明確的認知,使學生對愛護綠色植物產生更為深刻的體會,對學生發展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進行科學培養,強化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對其進行積極進取、合作共享等品質的科學培養,實現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首先,受到傳統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部分學校和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缺乏正確認識。在參與課程教學時,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在開展評價活動時,將植物生長情況作為主要依據;在學生實踐活動中,沒有對其進行有效引導。部分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時,沒有明確的目標,對學生活動體驗缺乏重視,過于追求德育目標。就學生個體而言,沒有為科學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活動,在學生家庭環境中,家長過于重視學生文化課成績,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學生的實踐探究機會,對學生科學素養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
其次,受到年齡因素影響,小學生的理解水平相對較低,同時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但是對身邊的事物具有較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實踐研究具有較高興趣。[2]而部分學校在實施種植活動時,具有嚴重的形式化,沒有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種植過程,導致學生對自身任務缺乏正確認知,進而使其實踐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缺乏探究過程。
最后,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具體實施種植活動時,課程實踐缺乏完善的理論指導,教師在具體落實教育實踐時,對學生主體地位缺乏正確認識,忽略學生年齡特點,教學內容枯燥,同時,教學方法也相對單一,對課堂反饋和小組合作缺乏正確認識。與此同時,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在教學方法、教育理論、心理學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口頭語言的引導性和趣味性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啟發和引導,對有序開展教學活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除此之外,在社會發展中,人們具有更高的生活質量,同時,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正確認知,對其過度溺愛,導致學生養成自我意識強、組織紀律差、好吃懶做等缺點,在課堂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中,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例如,部分小學生認為泥土臟,對種植活動抱有抵觸情緒,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在具體參與活動時,缺乏組織紀律性,擾亂課堂秩序,對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同時,還會使學生健康成長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小學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種植項目時,首先需要使學生充分了解綜合活動課和種植項目的重要性。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與綜合活動課相關的視頻資料,使學生能夠更為明確地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然后由教師向學生講解開展該類教學活動的意義,確保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具有更高的能動性。[3]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使學生明確種植活動的重要性,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具體活動,強化學生親身經歷。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時,需要使學生充分感受勞動的樂趣,同時,教師還需要向學生講解植樹活動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使學生對植樹的意義具有充分的了解,進一步感受綜合實踐活動對自身未來發展的重要價值。
小學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為了確保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需要對其科學探究興趣進行有效培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大自然直接接觸,組織種植活動,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自然等品質的科學培養,為探究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充分的資料和場所。[4]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確保學生能夠主動親近自然。例如,教師可以在大課間引導學生參觀種植園,并對植物進行除草施肥,對其生長情況進行真實記錄,同時,利用書本或網絡查詢相關資料,確保能夠了解不同植物的特性,并鼓勵學生參與種植活動,對土豆、黃瓜等一類的蔬菜進行種植。通過該種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觀察植物的周期大大縮短,同時,還可以使其在種植活動中產生更高的成就感。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種植創造有利的環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在觀察植物生長時,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疑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疑問,并與班內學生共同探討學生提出的疑問,確保能夠實現學生探索性意識的有效增強。在具體進行種植活動時,學生還需要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利用圖畫、文字等形式描述植物生長過程,在學生產生疑問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通過科普圖書或網絡渠道探索問題答案,對其探索興趣進行有效培養。
小學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種植項目時,需要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精心編排,科學制訂教學計劃,確保能夠順利完成種植活動,使活動項目發揮更大的作用。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組織種植項目時,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有效結合,確保教學目標的針對性。例如,在組織中年級學生開展種植活動時,需要確保學生能夠說出蔬菜名稱和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了解種植活動的各個環節,同時掌握種植方法,強化學生探究意識。[5]而在對高年級學生開展種植活動時,則需要使學生熟練掌握植物種植的具體方法,并引導學生針對作物展開深入探究,結合農作物種植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確保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教師還需要合理規劃種植任務。教師可以在學校內設置種植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在基地種植各種植物,確保能夠使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植物種植過程。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布置種植作業,要求學生在家中種植一些植物對課堂空間進行有效延伸。為了對學生求知欲望進行有效激發,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種植生活中不常見的農作物,確保能夠對其積極性進行有效激發。通過該種方式,可以使教師與學生進一步明確實施種植項目的教學目標,并結合教學目標制定具體教學活動,使其教育工作實現有的放矢。
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組織設計時,需要和科學知識有效聯系,使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有效結合。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主體地位進行有效突出,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開展種植項目,對其探究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在具體實施教育工作時,教師還需要合理應用行動研究法,確保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使其積極參與小組協作和綜合討論,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深入研究,并針對活動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研究,確保能夠及時找出解決方法。同時,還需要合理應用經驗總結法、個案分析法和調查法,強化小組合作機制,確保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學習。
小學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時,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相關理論知識,對先進經驗和國家課改精神進行深入學習,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發展現狀進行理論研究,確保能夠對其管理體系、教學模式和內容體系進行科學完善。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植物種植活動時,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探究方法和過程的講述,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植物生長的觀察和記錄方法,確保能夠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科學種植方法,掌握比較觀察的實驗研究方法。在具體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問題意識進行科學培養,通過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有效激發,確保能夠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實現學生探究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教師在具體實施種植活動時,首先需要完善前期準備,對學生常見的植物和教材文本中的植物進行調查統計,并對植物進行科學分類。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查詢與農作物種植相關的信息資料,并對其進行科學對比,以報告形式整理相關資料。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種子,并與學生共同討論種植園的具體位置,向學校提出申請,然后以班級為單位劃分種植區域。其次,需要進行種植實踐,此時,教師需要使學生充分了解不同植物的品種特點,生長習性和種植方法,確保學生能夠栽種至少一種植物。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觀校園,并由園丁向學生介紹校園內的各種植物。隨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制作訪問列表,同時進行調查采訪,整理種植花卉和蔬菜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整理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并對其進行綜合討論,明確不同植物的種植區域。隨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整地、種植和施肥,同時還可以在班級內組建種植興趣小組,進行植物的種植、栽培和管理,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確保能夠充分了解不同植物的栽培方法和生長狀況,同時還需要使其初步了解防治各種病蟲害的措施。教師還需要和學生制作植物觀察表,要求學生記錄植物生長過程。在植物成熟之后,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對其種植的植物進行展示和交流,并在班級中選出種植效果最好的植株。
小學教師在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通過重視種植項目,精心編排活動,優化課程設置,強化教學指導,改進活動過程,完善評價機制,能夠確保科學開展種植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種植技術,對其課堂知識進行有效拓展和鞏固,使學生對園藝產生更高的興趣。還可以對學生探究興趣進行有效激發,確保學生主動探究植物生長過程,強化學生觀察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種植經驗進行合理豐富,強化學生實踐體驗,確保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得到更為深刻的體會,提升活動效果,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強化學生科學素養,使其教學活動能夠充分體現素質教育。